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382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及若干支撑。围护墙体包括钢筋混凝土墙体及埋置在其内部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若干支撑包括一道组合式支撑及位于其下方的若干道内支撑。组合式支撑包括冠梁、承压拱、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以及顶部支撑。围护墙体上设置有若干围檩,内支撑的两端与围檩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大量采用预应力锚索,减少了地下连续墙中普通钢筋用量,减小了钢筋笼重量,加大了地下连续墙可施工的深度。由于采用了预应力锚索,内支撑竖向间距大大增加,减少了施工期间的支撑、拆撑、换撑工序,施工方便,工期短,且预应力锚索可回收,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工程不断往更深处发展。当采用明挖法施工超深基坑时,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根据施工工艺,地下连续墙施工时需将绑扎好的钢筋笼吊装至预先开挖的槽段中,因此,现有起重机械的功率限制了可起吊钢筋笼的重量,从而限制了基坑可施工的深度。
[0003]为了能施工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亟需研发一种新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现有的起重机械的功率限制了可起吊钢筋笼的重量,从而限制了基坑可施工深度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及若干道支撑;所述围护墙体设置于超深基坑两侧,所述围护墙体包括围设在基坑两侧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及埋置在其内部的若干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所述若干支撑包括一道组合式支撑及位于其下方的若干道内支撑;所述组合式支撑包括冠梁、承压拱、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以及作为第1道内支撑的顶部支撑,所述冠梁设置在所述围护墙体的顶部两侧,所述承压拱位于基坑两侧施工便道下方,所述冠梁与承压拱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一端锚固于所述冠梁中,另一侧锚固于所述承压拱中;所述顶部支撑两端连接基坑两侧的冠梁;所述顶部支撑沿基坑的纵向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于承压拱脚部,所述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外部设有水平预应力管道;所述围护墙体沿其竖向设置有若干纵向的钢筋混凝土围檩,所述若干道内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围檩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支撑、若干道内支撑以及承压拱均为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承压拱矢高比为1/8~1/10。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围护墙体内按一定间距预埋若干段竖向预应力管道及锚固套筒,所述竖向预应力管道内设置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底部通过锚固件锚固于所述锚固套筒内,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的顶部锚固于所述冠梁顶部或围护墙体中部。
[0009]进一步的,若干段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错开布置。
[0010]进一步的,若干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在所述围护墙体内搭接,搭接处的顶部为所述内支撑设置的位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超深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素混凝土垫层,所述素混凝土垫层设置于基坑底部。
[0012]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上述超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围护墙体,在围护墙体内预埋竖向可回收预应力管道以及锚固套筒;S2、凿除围护墙体顶部的混凝土;S3、施工承压拱、冠梁及顶部支撑,所述顶部支撑作为第1道内支撑,并在冠梁及承压拱内预埋水平预应力管道;S4、养护围护墙体、承压拱、冠梁的混凝土至一定强度;S5、安装围护墙体内第1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并张拉锚固于冠梁顶部;S6、安装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并张拉,然后将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两端分别锚固于承压拱及冠梁内;S7、基坑开挖至第2道内支撑底部,浇筑第2道内支撑;S8、凿除第2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顶部的混凝土,安装围护墙体内第2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并张拉锚固于围护墙体中部,并浇筑封锚混凝土;S9、按步骤S7~S8依次开挖基坑下方土体,并施工下方各道内支撑及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S10、基坑开挖至坑底,浇筑素混凝土垫层;S11、由下而上施工基坑内部主体结构,当施工至内支撑位置时,先在主体结构与围护墙体间设置传力构件,然后再拆除内支撑,凿除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顶部的封锚混凝土,回收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S12、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基坑回填并回收所有预应力锚索。
[00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大量采用预应力锚索,减少了地下连续墙中普通钢筋用量,预应力锚索后张拉,减小了钢筋笼重量,加大了可施工的地下连续墙的深度,进而加大了可施工的深度。由于采用了预应力锚索,内支撑竖向间距大大增加,减少了施工期间的支撑、拆撑、换撑工序,施工方便,工期短,且预应力锚索可回收,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请参见图1至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围护墙体10、若干道支撑以及素混凝土垫层30。
[0018]围护墙体10设置于超深基坑两侧,围护墙体10包括围设在基坑两侧的钢筋混凝土墙体11及埋置在其内部的若干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12。若干道支撑水平设置于基坑内,素混凝土垫层30设置于基坑底部。
[0019]若干支撑包括一道组合式支撑及位于其下方的若干道内支撑25。其中,组合式支撑包括冠梁21、承压拱22、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23以及作为第1道内支撑的顶部支撑24。
[0020]冠梁21设置在围护墙体10的顶部两侧,承压拱22位于基坑两侧施工便道下方,冠梁21与承压拱22位于同一平面,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23一端锚固于冠梁21中,另一侧锚固于承压拱22中,承压拱22矢高比为1/8~1/10。
[0021]顶部支撑24两端连接基坑两侧的冠梁21,顶部支撑24沿基坑的纵向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于承压拱22脚部,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23外部设有水平预应力管道26。
[0022]围护墙体10沿其竖向设置有若干纵向的钢筋混凝土围檩13,若干道内支撑25的两端分别与其对应的钢筋混凝土围檩13固定连接。
[0023]于本实施例中,顶部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护墙体及若干道支撑;所述围护墙体设置于超深基坑两侧,所述围护墙体包括围设在基坑两侧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及埋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墙体内部的若干段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所述若干支撑包括一道组合式支撑及位于其下方的若干道内支撑;所述组合式支撑包括冠梁、承压拱、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以及作为第1道内支撑的顶部支撑,所述冠梁设置在所述围护墙体的顶部两侧,所述承压拱位于基坑两侧施工便道下方,所述冠梁与承压拱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一端锚固于所述冠梁中,另一侧锚固于所述承压拱中;所述顶部支撑两端连接基坑两侧的冠梁;所述顶部支撑沿基坑的纵向方向按一定间距设置于承压拱脚部,所述水平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外部设有水平预应力管道;所述围护墙体沿其竖向设置有若干纵向的钢筋混凝土围檩,所述若干道内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围檩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支撑、若干道内支撑以及承压拱均为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拱矢高比为1/8~1/1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墙体内按一定间距预埋若干段竖向预应力管道及锚固套筒,所述竖向预应力管道内设置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底部通过锚固件锚固于所述锚固套筒内,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的顶部锚固于所述冠梁顶部或围护墙体中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深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段所述竖向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错开布置。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骏曹诗定王志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