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3452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底部设置有底盘,所述基板与底盘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柱,所述支柱的两端分别贯穿基板和底盘且与基板和底盘均固定连接,所述基板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控组件,所述安装板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三组驱动轮,并在每组驱动轮的一侧均安装减震器,使该机器人小车能够爬越颠簸的路面,该类小车能够适应更为恶劣的检测环境,提高检测速度;通过在机器人小车的两侧设置机械臂,使机械臂能够通过配合Pimotion云平台能够实现和周围人更友好的交互,打招呼时可以挥动打造出外壳的机械臂,提高交互效果。提高交互效果。提高交互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智能交互小车能够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自主完成狭窄或恶劣环境下的无人检测,如管道内部检测、有害气体检测、爆炸性物质检测等,具有安全可靠、环境适用性高等特点。现有技术中的智能交互小车多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精确导航技术、语音交互模块平台的遥感控制,通过嵌入式控制系统使机器人能在特定的场合完成特定的操作。
[0003]在中国专利CN210101814U中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小车,包括:车体底盘,所述车体底盘两侧形成有车轮安装架;多个车轮,多个车轮包括一驱动轮及多个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及多个从动轮分别安装于车轮安装架上,且驱动轮与多个从动轮之间通过履带传动连接;车轮驱动组件,所述车轮驱动组件安装于车体底盘上,以控制驱动轮运动;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有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激光雷达,所述激光雷达安装于第二支撑板上;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安装于第三支撑板上;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安装于第一支撑板上,且控制主板分别与激光雷达、摄像头及车轮驱动组件电连接。该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小车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能够精确避障。
[0004]该智能机器人小车的驱动轮通过履带实现传动,仅能适用于较为平稳的探测环境,对于探测路面或管道内壁较为颠簸的环境,容易造成机器人不能越过障碍、机器人侧翻、打转影响正常探测等问题;且该机器人不能做出与人交互的动作,交互效果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人机交互机器人小车颠簸环境适应性不高、交互效果不够好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底部设置有底盘,所述基板与底盘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柱,所述支柱的两端分别贯穿基板和底盘且与基板和底盘均固定连接,所述基板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控组件,所述安装板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体,所述底盘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底盘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所述驱动轮与减震结构均设置有六组,六组所述驱动轮与减震结构分别设置在底盘的两侧。
[0007]优选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减震器,所述驱动轮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架,所述基板的下表面焊接有连接板,所述基板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U形板,所述连接架与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U形板铰接。
[0008]优选的,所述驱动轮包括滚轮和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滚轮的一侧,所述连接架呈U形设置,所述驱动马达安装在连接架内。
[0009]优选的,所述安装板呈L形设置,所述安装板的顶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翻边,所述翻边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两侧通过阻尼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板,
所述调节板的一侧安装有机械臂。
[0010]优选的,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通过螺丝固定在安装板横置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电路板安装在第一电路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上方安装有激光雷达。
[0011]优选的,所述电控组件还包括人脸识别摄像头,所述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人脸识别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驱动马达均电性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搭载体包括延伸板,所述延伸板通过螺丝固定在调节板的顶部,所述人脸识别摄像头安装在延伸板的一侧。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通过设置三组驱动轮,并在每组驱动轮的一侧均安装减震器,使该机器人小车能够爬越颠簸的路面,该类小车能够适应更为恶劣的检测环境,提高检测速度;通过在机器人小车的两侧设置机械臂,使机械臂能够通过Pimotion云平台实现和周围人更友好的交互,打招呼时可以挥动打造出外壳的机械臂,提高交互效果,且该小车能够适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基于嵌入式控制系统实现的精确导航技术以及语音交互模块平台,其调节板搭载体的设置能够适用于较多外接设备的安装,具有使用便捷、检测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减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电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0]图中:1、基板;2、底盘;3、支柱;4、安装板;5、电控组件;6、搭载体;7、驱动轮;8、减震结构;801、减震器;802、连接架;803、连接板;804、U形板;701、滚轮;702、驱动马达;401、翻边;9、连接座;10、调节板;11、机械臂;501、第一电路板;502、第二电路板;503、激光雷达;504、人脸识别摄像头;601、延伸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包括基板1,基板1的底部设置有底盘2,基板1与底盘2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柱3,支柱3的两端分别贯穿基板1和底盘2且与基板1和底盘2均固定连接,基板1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安装板4,安装板4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控组件5,安装板4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体6,底盘2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轮7,驱动轮7与底盘2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8,驱动轮7与减震结构8均设置有六组,六组驱动轮7与减震结构8分别设置在底盘2的两侧。
[0023]通过设置驱动轮7和减震结构8,使该机器人小车能够爬越颠簸的障碍物,能够提
高该探测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能。
[0024]减震结构8包括减震器801,驱动轮7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架802,基板1的下表面焊接有连接板803,基板1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U形板804,连接架802与连接板803转动连接,减震器801的一端与连接板803铰接,减震器801的另一端与U形板804铰接。
[0025]如图2所示,减震器801由弹簧以及阻尼器构成,在滚轮701收到颠簸时,弹簧压缩,阻尼器与弹簧起到对底盘2缓冲减震的作用,能够使基板1上方的电控组件5以及搭载体6趋于稳定。
[0026]驱动轮7包括滚轮701和驱动马达702,驱动马达702位于滚轮701的一侧,连接架802呈U形设置,驱动马达702安装在连接架802内。每个滚轮701的一侧均设置一个驱动马达702,使六个滚轮701单独同步驱动。
[0027]安装板4呈L形设置,安装板4的顶端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翻边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1)的底部设置有底盘(2),所述基板(1)与底盘(2)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柱(3),所述支柱(3)的两端分别贯穿基板(1)和底盘(2)且与基板(1)和底盘(2)均固定连接,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安装板(4),所述安装板(4)的上表面安装有电控组件(5),所述安装板(4)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体(6),所述底盘(2)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轮(7),所述驱动轮(7)与底盘(2)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8),所述驱动轮(7)与减震结构(8)均设置有六组,六组所述驱动轮(7)与减震结构(8)分别设置在底盘(2)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8)包括减震器(801),所述驱动轮(7)的一侧安装有连接架(802),所述基板(1)的下表面焊接有连接板(803),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U形板(804),所述连接架(802)与连接板(803)转动连接,所述减震器(801)的一端与连接板(803)铰接,所述减震器(801)的另一端与U形板(804)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智能交互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7)包括滚轮(701)和驱动马达(702),所述驱动马达(702)位于滚轮(701)的一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毅徐鸿林熊明阳麦天航张艺宏潘伟杰颜朝中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