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172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属于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领域。引水设施将调蓄服务范围内的径流重力引入阶梯型调蓄系统内。该系统由上自依次分为:前置去污池、滞流净化池和防涝调蓄池。前置去污池用于去除初期径流中的高浓度污染,净化调蓄池用于控制海绵指标的径流并深度净化。防涝调蓄池用于蓄滞超标高重现期暴雨产流,其自带的补水池用于在干旱时补充其景观植物用水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山地城市受限地形条件下雨水径流的问题,同时提升微区域源头的雨水蓄滞、污染物控制、防涝和水资源回用的综合能力,使其更能适应山地城市雨水控制设计的需要。使其更能适应山地城市雨水控制设计的需要。使其更能适应山地城市雨水控制设计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生物滞留设施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及海绵城市技术的大量实践,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低影响开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蓄滞、渗排、净化、回用较低重现期降雨的雨水径流。但对坡地多而陡、硬化区密集、汇水时间快、暴雨历时较短的山地城市而言,海绵城市设计后往往会出现局部积水内涝、源头调蓄困难、末端排水负荷加重等问题。该类情况则需要根据受限的地形条件,在坡度较大的绿地上布置径流去污力能力、径流削峰效果好、运维操作便捷的雨水花园源头调蓄系统,这也是目前山地城市海绵设计的难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以强化雨水花园系统的去污净化及抗暴雨积水内涝能力,进一步提高山地城市源头调蓄能力。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沿雨水流向依次设置梯度不同的引水设施、前置去污池、滞流净化池、防涝调蓄池、分流井、补水池。
[0006]可选的,所述前置去污池、滞流净化池及防涝调蓄池均包括覆土层,并设置溢流管、溢流井,所述溢流井的顶部高于所述覆土层,所述溢流井的底部与溢流管相连。
[0007]可选的,所述前置去污池的溢流管溢流接至所述滞流净化池,所述滞流净化池的溢流管溢流接至防涝调蓄池,所述防涝调蓄池的溢流管溢流接至分流井,并与所述补水池相连。
[0008]可选的,所述前置去污池的两侧设有挡土墙,所述前置去污池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水区、覆土层。
[0009]可选的,所述引水设施经落水管连通至所述前置去污池的覆土层上方,在所述落水管的出口处设置卵石消能配水带。
[0010]可选的,所述滞流净化池靠近所述防涝调蓄池的一侧设置有挡土墙,所述滞流净化池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水区、覆土层、砂滤层、排水层,所述排水层内底部位置设有至少一个渗排管,所述渗排管接入溢流井。
[0011]可选的,所述滞流净化池的覆土层、砂滤层、排水层之间各设置一层的透水土工布。
[0012]可选的,所述防涝调蓄池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水区、覆土层、耐根穿刺防渗层。
[0013]可选的,所述补水池底部设置提升泵,并连接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一端连接所述提
升泵,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防涝调蓄池的溢流井的上方。
[0014]可选的,所述分流井与所述防涝调蓄池的溢流管、排入补水池的连接管、以及接入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相连通,所述防涝调蓄池的溢流管与所述接入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的底部标高持平,且高于所述排入补水池的连接管。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专利技术根据山地城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将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服务范围内的雨水径流分三级进行处理。第一级前置去污池接纳初期雨水厚度规模的径流,其功能为去除初期雨水冲刷中的高浓度污染物。第二级滞流净化池接纳海绵城市设计指标中的雨水径流,并对超过初期规模的径流污染进行深度净化。第三级防涝调蓄池接纳超标雨水径流,解决山地城市短时暴雨中的径流削峰延时及积水内涝问题。与之相连的补水池用于补充防涝调蓄池中雨水体积,以达到节约传统水源、营造生态水景的目的。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滞流净化池的剖面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引水设施,2前置去污池,3滞流净化池,4防涝调蓄池,5分流井,6补水池,7落水管,8提升泵,9补水管,10接入雨水检查井的溢流管,11耐根穿刺防渗层,12挡土墙,13存水区,14覆土层,15砂滤层,16排水层,17渗排管,18卵石消能配水带,19溢流管,20溢流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5]请参阅图1~图2,为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该系统包括引水设施1、前置去污池2、滞流净化池3、防涝调蓄池4、分流井5和补水池6。引水设施1将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服务范围内的雨水径流进行汇集与引流,并通过落水管7进入前置去污池2内。
[0026]前置去污池2左右两侧设有挡土墙12,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存水区13和覆土层14。其存水区13的规模按照服务范围内初期雨水控制厚度的产流进行设置。覆土层14上方在落水管7出口处设有卵石消能配水带18,靠外侧挡土墙12处设有溢流井20。溢流井20距离覆土层14顶部200~300mm,保证有效的持水深度。溢流井20底部通过溢流管19连接,并将溢流雨水径流引至净化调蓄池3。
[0027]这样,引水设施1能够将服务范围内的硬化下垫面雨水径流有组织汇入落水管7并使其重力流入前置去污池2。同时,前置去污池2能够去除初期雨水径流中的高浓度污染物,减少进入后期净化调蓄池3的雨水径流负荷。
[0028]滞流净化池3右侧设有挡土墙12,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存水区13、覆土层14、砂滤层15和排水层16。其存水区13接纳前置去污池2通过溢流管19溢流的雨水径流,其规模按照服务范围内海绵城市降雨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其特征在于:沿雨水流向依次设置梯度不同的引水设施(1)、前置去污池(2)、滞流净化池(3)、防涝调蓄池(4)、分流井(5)、补水池(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去污池(2)、滞流净化池(3)及防涝调蓄池(4)均包括覆土层(14),并设置溢流管(19)、溢流井(20),所述溢流井(20)的顶部高于所述覆土层(14),所述溢流井(20)的底部与溢流管(19)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去污池(2)的溢流管(19)溢流接至所述滞流净化池(3),所述滞流净化池(3)的溢流管(19)溢流接至防涝调蓄池(4),所述防涝调蓄池(4)的溢流管(19)溢流接至分流井(5),并与所述补水池(6)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去污池(2)的两侧设有挡土墙(12),所述前置去污池(2)的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存水区(13)、覆土层(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花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设施(1)经落水管(7)连通至所述前置去污池(2)的覆土层(14)上方,在所述落水管(7)的出口处设置卵石消能配水带(18)。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山地城市的阶梯型雨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泳帆宋若文覃蕾蕾张华廷李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