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75386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8
本技术涉及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属于结构工程领域。包括交叉布置的主体结构柱(101)和主体结构梁(102),主体结构柱(101)上固定设置有柱加强系统(104),还包括水平传力系统(105),水平传力系统(105)一端固定设置在主体结构梁(102)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柱加强系统(104)上;柱加强系统(104)将竖向荷载传递于主体结构柱(101)上,水平传力系统(105)将水平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梁(102)上,以保证节点传力途径合理有效,实现水平、竖向荷载合理分流,使得加强后的梁柱节点可安全地传递较大量级的水平荷载;采用四周围箍加强锚板联合化学锚栓进行锚固的形式,能够有效避免连接节点锚栓发生锥体、劈裂等破坏形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结构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


技术介绍

1、外立面更新往往涉及广告位、店招、雨篷等等新增构件的增设,与之而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确保被连接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安全可靠,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目前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的传统连接节点构造做法存在着以下问题:一、锚栓连接节点存在锥体破坏风险、劈裂破坏风险;二、较大水平荷载传递方式不安全;三、传统做法只着眼于连接局部节点单一受力,未考虑到实际工程中需要结合主体结构来选择合理的传力途径,以达到优化成本的效果。

3、因此,需要一种更安全、更合理、成本更低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以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连接节点锚栓发生锥体、劈裂等破坏形态,构造实现水平、竖向荷载合理分流。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包括交叉布置的主体结构柱和主体结构梁,所述主体结构柱上设置有柱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传力系统,所述水平传力系统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柱加强系统上。

4、可选的,所述水平传力系统包括斜向支撑、梁加强u型箍板、梁侧对穿螺杆;梁侧对穿螺杆分别穿过梁加强u型箍板和主体结构梁,将梁加强u型箍板固定在主体结构梁上;斜向支撑的两端分别与柱加强系统和梁加强u型箍板焊接连接,以形成一个三角形传力系统,使得整体结构稳定性更强。

5、梁加强u型箍板紧贴主体结构梁的两侧及底部固定设置,不仅起到传递被连接构件水平荷载的作用,还可以对主体结构梁底部受力区域进行加强,使得主体结构梁的承载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以承载更大量级的荷载。

6、可选的,所述柱加强系统包括柱加强锚板一、柱加强锚板二,柱加强锚板一分别设置在主体结构柱上与斜向支撑相连接的一侧和在主体结构柱上远离斜向支撑的一侧。柱加强锚板二分别设置在主体结构柱的另外两侧,柱加强锚板一与柱加强锚板二在相交处焊接连接;两个柱加强锚板一之间设置有与其焊接连接的通长靴梁,其两侧设置有与其焊接连接的短向靴梁。

7、所述通长靴梁与柱加强锚板二焊接连接,所述柱加强系统用于将被连接构件的竖向荷载传递于主体结构柱上,通过加强锚板的形式进行加固,保证柱连接节点稳固度和安全性,有效避免了主体结构出现锥体、劈裂等不利破坏形态。

8、可选的,所述柱加强锚板一通过柱端受力锚栓固定在主体结构柱上;所述柱加强锚板二通过柱端安装锚栓固定于主体结构柱上,柱端受力锚栓、柱端安装锚栓与主体结构柱之间加设钢垫片,用于减小锚栓与主体结构柱间的摩擦,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提高锚固的紧固度和耐久性。

9、可选的,所述每块柱加强锚板一和柱加强锚板二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所述柱端受力锚栓和穿过安装孔与柱加强锚板一连接,所述柱端安装锚栓和穿过安装孔与柱加强锚板二连接,安装孔为长条形,方便安装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误差。

10、可选的,所述短向靴梁的两端设置有过焊孔,过焊孔形状、大小与通长靴梁上的焊缝的形状、形状相贴合,用于避让三向焊缝,使得焊缝从过焊孔中通过,达到连接紧固的作用。

11、可选的,所述柱端受力锚栓和柱端安装锚栓均为化学锚栓,以提高锚固的紧固度,更安全地传递荷载,使得整体结构的协同性更强。

12、可选的,被连接构件焊接连接在所述柱加强锚板一上远离斜向支撑的一侧,被连接构件的竖向荷载经由柱加强系统传递至主体结构梁上,其水平荷载经由水平传力系统传递至主体结构梁上,使得水平、竖向荷载合理分流,整体结构可以承载更大量级的荷载,且安全可靠。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通过设置水平传力系统,将被连接构件的水平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梁上,通过柱加强系统将竖向荷载直接传递于主体结构柱,以保证节点传力途径合理有效,实现水平、竖向荷载合理分流,使得加强后的梁柱节点可安全地传递较大量级的水平荷载。

15、(2)通过在主体结构柱四周围设柱加强锚板一和柱加强锚板二,有效避免发生锚栓连接后出现锥体、劈裂等不利破坏形态。

16、(3)采用化学锚栓的形式连接加强锚板和主体结构柱,使得二者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固,整体性更强。

17、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包括交叉布置的主体结构柱(101)和主体结构梁(102),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上固定设置有柱加强系统(10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传力系统(105),所述水平传力系统(10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柱加强系统(10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力系统(105)包括斜向支撑(10)以及设置在其一端的梁加强U型箍板(11),所述斜向支撑(1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柱加强系统(104)和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环绕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的两侧及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通过梁侧对穿螺杆(12)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上,所述梁侧对穿螺杆(12)设置有至少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加强系统(104)包括柱加强锚板一(1)、柱加强锚板二(2),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与所述斜向支撑(10)相连接的一侧,和远离所述斜向支撑(10)的一侧,所述柱加强锚板二(2)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的其余两侧,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与柱加强锚板二(2)在相交处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之间固定设置通长靴梁(3),每侧所述通长靴梁(3)设置有至少两根,其两侧固定设置有短向靴梁(4),所述通长靴梁(3)与所述柱加强锚板二(2)之间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通过柱端受力锚栓(6)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上;所述柱加强锚板二(2)通过柱端安装锚栓(7)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短向靴梁(4)的两端设置有过焊孔(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和柱加强锚板二(2)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孔(9),所述柱端受力锚栓(6)穿过所述安装孔(9)与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连接,所述柱端安装锚栓(7)穿过所述安装孔(9)与柱加强锚板二(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端受力锚栓(6)和所述柱端安装锚栓(7)均为化学锚栓。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被连接构件(103)固定设置在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上远离所述斜向支撑(10)的一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包括交叉布置的主体结构柱(101)和主体结构梁(102),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上固定设置有柱加强系统(10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传力系统(105),所述水平传力系统(105)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柱加强系统(10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传力系统(105)包括斜向支撑(10)以及设置在其一端的梁加强u型箍板(11),所述斜向支撑(1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柱加强系统(104)和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环绕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的两侧及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加强u型箍板(11)通过梁侧对穿螺杆(12)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梁(102)上,所述梁侧对穿螺杆(12)设置有至少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柱节点后锚固加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加强系统(104)包括柱加强锚板一(1)、柱加强锚板二(2),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与所述斜向支撑(10)相连接的一侧,和远离所述斜向支撑(10)的一侧,所述柱加强锚板二(2)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柱(101)的其余两侧,所述柱加强锚板一(1)与柱加强锚板二(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若文宋晓东王萬里刘徐平覃蕾蕾文彦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