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114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围岩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包括锚定机构,包括位于末端的锚定部件、设置于锚定部件内部的连接组件、滑动连接在锚定部件上的滑动部件,以及套接在锚定部件上,位于滑动部件下方的限位部件;连接机构,包括位于锚定机构上方的连接部件、位于连接部件内部的联动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锚杆,安装后立刻产生锚固作用,钻头和注浆固结的周围岩体将一起发挥锚固作用,有效阻止软岩的有害滑移松动,及时提升围岩整体稳定性;在注浆固化后,浆体与锚杆的固化连接面积大,锚固受力强度更好,充分发挥锚杆的锚固支护作用,进一步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能。进一步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能。进一步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围岩加固
,具体为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锚杆是地下结构围岩支护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人工加固装置,它的锚固作用可以使构筑物与围岩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对岩体径向及非径向变形具有一定的控制,从而达到稳定支护的目的,依次多用于巷道的围岩加固使用。
[0003]现有技术中对岩体加固需要注入混凝土进入才能达到加固的作用,如果放入加固锚杆有切斜角度,很容易掉落也很难进行初步固定,一般是锚固段带螺纹,或者是一种锚固段带定位板,使用时通常预先在地层中钻孔,然后将锚杆置入孔中,最后在孔中注浆,浆体固化达到一定强度后,锚杆和固化的浆体开始总体发挥作用,阻止周边土体产生下滑或隆起,这类锚杆的缺点是不能马上产生锚固作用,需要等到浆液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发挥作用,浆体与锚杆的固化连接也不太好,锚固强度也一般,基于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果放入加固锚杆有切斜角度,很容易掉落难以进行初步固定,不能马上产生锚固作用,需要等到浆液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发挥作用,浆体与锚杆的固化连接也不太好,锚固强度也一般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锚杆,安装后立刻产生锚固作用,钻头和注浆固结的周围岩体将一起发挥锚固作用,有效阻止软岩的有害滑移松动,及时提升围岩整体稳定性;在注浆固化后,浆体与锚杆的固化连接面积大,锚固受力强度更好,充分发挥锚杆的锚固支护作用,进一步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包括锚定机构,包括位于末端的锚定部件、设置于所述锚定部件内部的连接组件、滑动连接在所述锚定部件上的滑动部件,以及套接在所述锚定部件上,位于所述滑动部件下方的限位部件;
[0007]连接机构,包括位于所述锚定机构上方的连接部件、位于所述连接部件内部的联动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联动部件上的嵌固部件;
[0008]封堵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件顶端的封堵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封堵部件内,且延伸至所述联动部件内部的第二卡件。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锚定部件包括位于末端的锚头、设置于所述锚头上方的连接管,以及开设于所述连接
管两侧的滑槽。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连接管内部的螺纹杆,以及位于所述螺纹杆末端,且延伸至锚头内部的。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动部件包括位于所述连接管外侧的滑块,以及两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上,中心位置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上的螺纹套。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部件为从上至下的螺旋结构,所述限位部件相对位于上方的为上压面,位于下方的为下压面。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内部中空的锚杆、开设于所述锚杆外侧的三组收纳槽、设置于所述锚杆内部的连通槽,以及开设于所述连通槽上的注浆孔。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联动部件包括位于所述锚杆内部的连接轴、位于所述连接轴中段的螺纹轴,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轴末端的第一卡件。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嵌固部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螺纹轴上的两组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移动件之间的多组支撑件,以及转动连接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嵌固件。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封堵部件包括圆盘结构的垫板、设置于所述垫板内部的隔板、设置于所述垫板下方的锥形底,以及位于所述锥形底下方的第二螺纹槽。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卡件包括位于所述隔板内部的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安装件内部的第二复位弹簧,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下方的第二六棱柱。
[0018]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分节式结构的连接机构,可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待加固围岩巷道的深度范围,进行相应数量的连接机构添加,连接机构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实现快速的安装连接,进而更方便且更实用的辅助进行围岩加固工作。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连接机构的内部设置嵌固部件,通过转动的方式,可使得嵌固部件在装置打入的锚洞中展开,展开的嵌固部件能够从不同节点、方位等密切的与锚洞内壁围岩紧紧咬合在一起,当锚杆拉力越大时,嵌固部件的阻力就越大,起到的反作用就越强,从而增加锚杆体与岩体的摩阻力和拧固力,更增强了锚杆的抗拔锚固能力,且能够在不注入浆体的情况下立刻起到锚固的能力。
[0021]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锚定机构,锚定机构能够在装置整体打入锚洞后,通过转动的方式,挤压限位部件在锚洞的末端形成圆盘型的结构,圆盘型结构的限位部件会切入进锚定机构附近的软岩内,使得装置整体与限位部件处于垂直的状态,进而避免因为偏移影响浆液固化作用,同时也起到对加固锚杆进行初步固定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锚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锚定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锚定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限位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嵌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的联动部件与嵌固部件的剖视图;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定机构(100),包括位于末端的锚定部件(101)、设置于所述锚定部件(101)内部的连接组件(102)、滑动连接在所述锚定部件(101)上的滑动部件(103),以及套接在所述锚定部件(101)上,位于所述滑动部件(103)下方的限位部件(104);连接机构(200),包括位于所述锚定机构(100)上方的连接部件(201)、位于所述连接部件(201)内部的联动部件(202),以及设置于所述联动部件(202)上的嵌固部件(203);封堵机构(300),包括位于所述连接部件(201)顶端的封堵部件(301),以及设置于所述封堵部件(301)内,且延伸至所述联动部件(202)内部的第二卡件(302)。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定部件(101)包括位于末端的锚头(101a)、设置于所述锚头(101a)上方的连接管(101b),以及开设于所述连接管(101b)两侧的滑槽(101c)。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102)包括位于所述连接管(101b)内部的螺纹杆(102a),以及位于所述螺纹杆(102a)末端,且延伸至锚头(101a)内部的(102b)。4.根据权利要求3的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件(103)包括位于所述连接管(101b)外侧的滑块(103a),以及两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101c)上,中心位置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杆(102a)上的螺纹套(103b)。5.根据权利要求4的一种便于松散破碎软岩巷道使用的围岩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104)为从上至下的螺旋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虎朱淳任晓邢现森罗爱忠李密韩六平蒲源源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