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及其移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63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及其移动方法,施工船包括船体、施工结构、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移动结构,施工结构设于船体上,第一桩体活动穿过船体插入水底;移动结构包括滑块、第一驱动件和设于船体上的条形槽,滑块与条形槽滑动配合,第二桩体活动穿过滑块插入水底,第一驱动件分别与船体、滑块连接,用于驱动滑块沿条形槽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船体在水上的移动,解决了施工船在浅水区域移动困难的问题,避免使用锚泊定位移动,提高了施工船在浅水区域的移动效率和施工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及其移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打桩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及其移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打桩船是一种海上打桩设备,通过打桩船将立桩安装在海下的土层中,立桩安装完成后即可在立桩上安装风力发电等作业平台。随着沿海地区扩大开放与纵深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环海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推动,沿海区域水上工程项目日益增加,为适应深水港码头、跨海大桥、海上风电基础等工程项目建设,打桩船逐渐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0003]但是许多光伏等新能源设备需要向浅海区域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浅海区域进行打桩等施工作业。在狭窄水浅的浅水区域打桩施工时,由于施工空间狭小,对打桩船的要求比较特殊。现有技术中,国内外常用的打桩船有的满足沉桩的长度、倾斜度、起吊重量等沉桩技术要求,但船体过大,抛锚空间水域如果过于狭窄,容易碰撞成品油码头和输油栈桥,影响巷道及港池船舶正常出入;有的打桩船船型较小,但由于船机的桩架和起吊系统不能满足工程的沉桩技术要求,所以也无法使用。
[0004]目前小型打桩船及小型工程施工没有专用施工船舶,一般是将陆上施工装置(如打桩机、抓斗或振动锤)直接放在驳船上进行施工,该施工装置无法满足相关的海上施工规范,且自航驳船难以在浅水区域移动,锚泊定位移动效率低下,因此需要研发浅水区域的专用施工船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及其移动方法,提高浅水区域施工效率。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包括:
[0008]船体;
[0009]施工结构,设于所述船体上;
[0010]第一桩体,所述第一桩体活动穿过所述船体插入水底;
[0011]第二桩体和移动结构,所述移动结构包括滑块、第一驱动件和设于所述船体上的条形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条形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桩体活动穿过所述滑块插入水底,所述第一驱动件分别与所述船体、所述滑块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条形槽移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船体上设有多个可伸缩的支脚,使所述支脚可插入水底。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船体的甲板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沿远离所述船体的方向延伸。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桩体分布在所述船体的船头区域或船尾区域,所
述第二桩体对应分布在所述船体的船尾区域或船头区域,所述条形槽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船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一部分所述支脚分布在所述第一桩体的两侧,另一部分所述支脚分布在所述第二桩体的两侧,所述支脚缩短或伸长时,为所述船体提供一个沿所述船体宽度方向的分力。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与所述船体铰接,使得所述支脚能够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船体上设有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支脚绕所述铰接轴转动。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一活塞缸,所述第一活塞缸与所述船体铰接,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支脚铰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连接杆、第二活塞缸和底座,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船体铰接,所述第二活塞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所述底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设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船体之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结构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移动结构沿垂直于所述滑块滑动的方向并列设置。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三活塞缸,所述第三活塞缸设于所述船体上,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滑块连接。
[0020]一种施工船的移动方法,应用于所述的施工船,所述施工船在初始状态下,第一桩体穿过所述船体插入水底,第二桩体穿过所述滑块插入水底,包括如下步骤:
[0021]第一桩体脱离水底;
[0022]第一驱动件控制所述滑块沿所述条形槽移动,使所述船体移动;
[0023]所述第一桩体插入水底,所述第二桩体脱离水底;
[0024]第一驱动件控制所述滑块沿所述条形槽移动,使所述滑块复位;
[0025]第二桩体穿过所述滑块插入水底。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7]1、上述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当施工结构作业时,可以将第一桩体、第二桩体穿过船体插入水底中,使得施工过程中船体与施工处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提高船体的稳定性和施工效率;在施工结构需要改变作业位置时,使第一桩体脱离水底,然后采用第一驱动件驱动滑块沿条形槽移动,由于第二桩体插入水体中,第二桩体相对于水体保持静止,第一驱动件带动船体靠近或远离第二桩体,使得第二桩体沿条形槽移动,实现了船体在水上的移动,解决了施工船在浅水区域移动困难的问题,避免使用锚泊定位移动,提高了施工船在浅水区域的移动效率和施工效率。
[0028]2、施工船上的支脚为可伸缩件,当施工船作业时,支脚可以伸长插入水底中,与第一桩体、第二桩体配合进一步提高了施工船的稳定性。当施工船需要移动时,支脚可以收缩脱离水底,避免支脚影响施工船的移动。
[0029]3、条形槽沿船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时,第二桩体和移动结构只能带动船体沿其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移动。因此施工船设置倾斜的支脚,当施工船需要沿船体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移动时,可以先使第二桩体插入水底中,第一桩体脱离水底,此时控制第一桩体两侧的任一支脚伸长或缩短,为船体上靠近第一桩体的一端提供一个沿其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的分力,使船体绕第二桩体发生转动,然后将第一桩体插入水底,第二桩体脱离水底,控制第二桩体两侧的任一支脚伸长或缩短,使船体绕第一桩体转动,最后将第二桩体
插入水底,完成了施工船沿宽度方向的移动。
[0030]4、当支脚与船体铰接,且设有与船体连接的第二驱动件时,支脚能够带动船体沿垂直于铰接轴的方向移动,具体使用方法为,使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脱离水底,多个支脚均伸长插入水底,并同时驱动多个第二驱动件伸长或缩短,使支脚相对于船体发生转动,由于支脚的底部固定在水底,船体相对于水体沿垂直于铰接轴的方向前进或后退一定距离,完成了船体的移动,有效提高了施工船的移动效率。
[0031]5、施工船上设置多个并列的移动结构,使得多个移动结构可以同时沿条形槽的长度方向拉动船体,用于提高船体的移动作用力,同时保证船体受力均匀,避免船体移动方向偏移。
[0032]6、该移动结构采用第三活塞缸推动船体和第二桩体相对移动,有利于提高船体的推动动力。
[0033]7、由于施工结构与船体可拆卸连接,施工结构可以根据施工需要进行更换,拓宽了施工船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施工船的侧视图。
[003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施工船的俯视图。
[003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施工船的后视图。
[003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驱动件带动施工船沿长度方向向前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0);施工结构(20),设于所述船体(10)上;第一桩体(30),所述第一桩体(30)活动穿过所述船体(10)插入水底;第二桩体(40)和移动结构(50),所述移动结构包括滑块(52)、第一驱动件和设于所述船体(10)上的条形槽(11),所述滑块(52)与所述条形槽(1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桩体(40)活动穿过所述滑块(52)插入水底,所述第一驱动件分别与所述船体(10)、所述滑块(5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块(52)沿所述条形槽(11)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0)上设有多个可伸缩的支脚(60),使所述支脚(60)可插入水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6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船体(10)的甲板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沿远离所述船体(10)的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30)分布在所述船体的船头区域或船尾区域,所述第二桩体(40)对应分布在所述船体的船尾区域或船头区域,所述条形槽(11)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船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一部分所述支脚(60)分布在所述第一桩体(30)的两侧,另一部分所述支脚(60)分布在所述第二桩体(40)的两侧,所述支脚(60)缩短或伸长时,为所述船体(10)提供一个沿所述船体(10)宽度方向的分力。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浅水区域的施工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60)与所述船体(10)铰接,使得所述支脚(60)能够绕所述铰接轴转动,所述船体(10)上设有第二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金柱王蓉蔡东伟苏英杰金星黄辉东胡闻嘉吕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