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470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包括上背件、下背件、背支架以及底盘,背支架转动设置在底盘上,上背件转动设置在背支架上,下背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上背件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分动杆以及传动装置,且在背支架向后倾仰的同时,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带动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从而减小上背件与下背件之间的夹角以包裹人体背部,实现随背弯曲包裹的功能,提高了舒适性。提高了舒适性。提高了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座椅这类常用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使用舒适性上;座椅的使用场景很多,特别是在办公室中,人们工作中的所有时间几乎都与座椅一同度过,因此为人们提供一款高舒适性的办公椅是厂家们追求的目标。
[0003]市面上具有较高舒适性的座椅一般都是休闲椅或沙发一类,它们常常具有厚实柔软的填充,就坐感受上较办公椅更胜一筹,而且因其体积大,能在内部设置更多结构或装置,在提升舒适性上做足文章;这些都是办公椅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填充物这方面,因此在办公椅上设计巧妙地结构来增加提升舒适性的功能就成了厂家重点研究的方向。
[0004]现有一种休闲椅,使用者在向后靠躺时,椅背除了能够后仰外,还具有为贴合人体脊椎曲度而弯曲的功能,使椅背自身形变,上下部分产生夹角,为使用者提供包裹感,以此提升舒适性;但是休闲椅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故并不适合员工在办公时使用;而且市面上的休闲椅是通过在椅背内设置气杆来进行调节,调节缓慢,运动不流畅,效果差,体积大,所需成本更高;因此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将上述休闲椅的功能巧妙地移植到办公椅上,就成了提升办公椅舒适性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包括上背件、下背件、背支架以及底盘,背支架转动设置在底盘上,上背件转动设置在背支架上,下背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上背件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分动杆以及传动装置,且在背支架向后倾仰的同时,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带动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从而减小上背件与下背件之间的夹角以包裹人体背部,实现随背弯曲包裹的功能,提高了舒适性。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包括上背件、下背件、背支架以及底盘,背支架转动设置在底盘上,上背件转动设置在背支架上,下背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上背件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分动杆以及传动装置,分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上背件以及传动装置转动连接;当背支架向后倾倒时,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分动杆与背支架相对运动,上背件受分动杆作用而相对于背支架向前转动,上背件下端向后靠近背支架,上背件与下背件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包裹人体背部。
[0007]传统的单椅背被分为上背与下背,即上背件与下背件,并通过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的转动实现上背件与下背件之间的开合运动,并且,在椅背向后倒的同时(即背支架向后倾倒时),上背件与下背件同步发生相对转动,减小两者之间的夹角,使办公椅达到休闲椅随背弯曲包裹的效果,该效果让使用者能感受到向后躺在椅子上时上背件与下背件给予的包裹感,从而提升了舒适性。上背件与背支架的相对转动是通过传动装置以及分动杆实现
的,传动装置配置为在椅背向后倒时驱动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而分动杆绕开背支架,单独与上背件连接,在分动杆与背支架相对运动时,就能同步带动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运动;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将休闲椅随背弯曲包裹的功能通过连杆机构实现,解决了使用气杆来实现的问题,使得调节快速流畅,效果更佳,缩小了所需体积,节省了成本,而且通过上述方案可将休闲椅的随背调节功能移植到办公椅中。
[0008]作为优选,分动杆的下端部与传动装置连接,分动杆的上端部与上背件的下端部转动连接,且分动杆与上背件的转动连接点位于背支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下背件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分动杆上,下背件上端部与上背件下端部转动连接,当背支架向后倾倒时,分动杆下端向前运动,分动杆的上端向后运动,上背件下端与下背件上端向后靠近背支架,下背件下端向前远离背支架。分动杆与上背件的转动连接点位于背支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两个转动点之间具有距离,才能使得分动杆在相对于背支架运动时,能够带动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分动杆运动除了能带动上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外,还能带动下背件相对于背支架运动,且下背件的上端靠近背支架,下端远离背支架,这样能进一步实现椅背的弯曲张合。
[0009]作为优选,分动杆包括主杆、位于主杆上端部的第一连接杆以及位于主杆下端部的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向前凸出于主杆;第一连接杆与上背件的上端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下背件的下端部连接。分动杆不是一根光杆,而是近似F形;第一连接杆的目的是让上背件与背支架的连接点和上背件与分动杆的连接点之间形成间距,第二连接杆的目的是撑起下背件下部,让下背件与上背件形成合理连续的贴合面以供人体背部贴靠。
[0010]作为优选,第一连接杆与主杆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杆相对于主杆向前向上倾斜,第二连接杆与主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主杆的转动范围为8

10
°
。第二连接杆与主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下背件也是转动连接,从而使下背件与主杆之间较为灵活,不会在上背件与下背件开合运动时造成阻碍。
[0011]作为优选,传动装置包括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设置,分动杆与转动件转动连接,转动件配置为当转动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时,带动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转动件与背支架转动,分动杆与转动件连接,从而在转动件转动时带动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实现方式巧妙且简单。
[0012]作为优选,传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中间座以及摆动杆,中间座与背支架相对固定并与背支架相对于底盘同步转动;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底盘转动连接,第二连杆上端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下端与中间座转动连接,摆动杆与第二连杆的上端转动连接,转动件转动设置在中间座上,且转动件的前端部与摆动杆转动连接,转动件的后端部与分动杆转动连接;当背支架向后倾倒时,背支架相对于底盘向下向后转动,与背支架固定在一起的中间座也同步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向下向前运动,第二连杆带动第一连杆相对于底盘向下向后转动,同时拉动摆动杆向前向下运动,摆动杆拉动转动件相对于中间座向前转动,进而带动分动杆相对于中间座以及背支架运动。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底盘、中间座、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构成一四连杆机构,且底盘配置为主体支撑,保持相对静止;中间座以及第一连杆相对于底盘转动时,第二连杆保持大致竖直;由椅背后倒时背支架的向后倾仰带动传动装置运动,实现椅背后倒与上、下背件弯曲包
裹的同步进行。
[0013]作为优选,中间座向后延伸有连接座,连接座中空并形成有容置槽,所述的转动件位于容置槽中并通过转动轴与连接座转动连接。连接座的上下方向敞开,转动件设置在连接座的容置槽中,分动杆下端部位于容置槽中并与转动件转动连接,连接座向后延伸超出中间座本体,使分动杆具有运动空间,分动杆运动时不会与中间座产生干涉。
[0014]作为优选,转动件的形状为三角形。其三个角部正好是三个转动连接点。
[0015]作为优选,背支架为L形框架结构,背支架包括横框与竖框,中间座由下往上与横框插合并通过螺栓连接。中间座与背支架插合后两者形成一整体,不破坏一体性与美观度,分开成型的目的是简化两者的结构,降低开模和生产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背件、下背件、背支架以及底盘,背支架转动设置在底盘上,上背件转动设置在背支架上,下背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上背件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分动杆以及传动装置,分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上背件以及传动装置转动连接;当背支架向后倾倒时,在传动装置的作用下,分动杆与背支架相对运动,上背件受分动杆作用而相对于背支架向前转动,上背件下端向后靠近背支架,上背件与下背件之间的夹角减小以包裹人体背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分动杆的下端部与传动装置连接,分动杆的上端部与上背件的下端部转动连接,且分动杆与上背件的转动连接点位于背支架与上背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下背件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分动杆上,下背件上端部与上背件下端部转动连接,当背支架向后倾倒时,分动杆下端向前运动,分动杆的上端向后运动,上背件下端与下背件上端向后靠近背支架,下背件下端向前远离背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分动杆包括主杆、位于主杆上端部的第一连接杆以及位于主杆下端部的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向前凸出于主杆;第一连接杆与上背件的上端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下背件的下端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杆与主杆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杆相对于主杆向前向上倾斜,第二连接杆与主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主杆的转动范围为8

1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舒适性的椅子,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包括转动件,转动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设置,分动杆与转动件转动连接,转动件配置为当转动件相对于背支架转动时,带动分动杆相对于背支架运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舒适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青谷贸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