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式椅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38240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式椅背,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上支架、下支架以及分动杆,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上支架与上支撑件固定连接,下支撑件与上支撑件转动连接,分动杆避开下支架而与上支架转动连接;在分动杆作用下,椅背向后倾倒时,上支架、上支撑件以及下支撑件能相对于下支架转动,并使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的夹角减小;工程师摒弃单背形式椅背,而采用上下分离式的椅背,符合人体工学,贴合人体脊椎驱动,使座椅舒适性提高。使座椅舒适性提高。使座椅舒适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离式椅背


[0001]本技术涉及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式椅背。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座椅这类常用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使用舒适性上;座椅的使用场景很多,特别是在办公室中,人们工作中的所有时间几乎都与座椅一同度过,因此为人们提供一款高舒适性的办公椅是厂家们追求的目标。
[0003]市面上大部分的座椅采用单背形式的椅背,并赋予该椅背相对于底盘转动的功能,从而达到椅背竖直是就坐,椅背后倒时躺靠的效果,但在实际体验中,单背形式的椅背给予人体的感受并不优秀,在腰背承托方面很难做到全面有效的支撑,主要原因在于单背形式的椅背难以贴合人体脊椎曲度,其可变能力几乎没有,可供的设计空间太小,难以实现就坐与躺靠两种情况下对背部的合理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式椅背,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上支架、下支架以及分动杆,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上支架与上支撑件固定连接,下支撑件与上支撑件转动连接,分动杆避开下支架而与上支架转动连接;在分动杆作用下,椅背向后倾倒时,上支架、上支撑件以及下支撑件能相对于下支架转动,并使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的夹角减小;工程师摒弃单背形式椅背,而采用上下分离式的椅背,符合人体工学,贴合人体脊椎驱动,使座椅舒适性提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分离式椅背,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上支架以及下支架,上支架转动连接在下支架上,上支撑件固定安装在上支架上,下支撑件转动连接在上支撑件下方;上支架上设有一驱动点,驱动点位于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还包括分动杆,分动杆与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转动连接,分动杆的下部与下支撑件连接;分动杆配置为该椅背向后倾倒时,分动杆带动上支架以及上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下转动,并带动下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上转动,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之间的夹角减小。
[0007]在椅背竖直供使用者就坐时,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展开且形成一个大致竖直的支撑面,以支撑人体背部,当椅背向后倾倒时,分动杆于驱动点处带动上支架在其与下支架的转动点处转动,并使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之间的夹角减小,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微微合拢且形成一个具有夹角的支撑面,以贴合人体仰卧时的脊椎曲度。驱动点位于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两者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转动的力臂,使得上支架能够相对于下支架转动。分动杆带动上支架以及上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下转动时,上支撑件的下端靠近下支架;分动杆带动下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上转动时,下支撑件的上端靠近下支架的同时,下支撑件的下端远离下支架;工程师摒弃单背形式椅背,而采用上下分离式的椅背,符合人体工学,贴合人体脊椎驱动,使座椅舒适性提高。
[0008]作为优选,上支撑件下部设有向后凸出的插块,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设有对应插块的插槽;分动杆上端部设有轴头,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设有对应轴头的转槽,所述的插块插设在插槽中,轴头插设在转槽中,轴头、插块以及上支架通过同一根轴连接在一起。插块插设在插槽中,插块的形状为矩形,使上支撑件与上支架相对固定连接,无法转动;轴头插设在转槽中,轴头端部具有弧度,转槽的槽壁也具有弧度,使分动杆能与上支架相对转动;通过一根轴将上支撑件、上支架以及分动杆连接的方式巧妙且简化了安装步骤。
[0009]作为优选,转槽开口大于轴头直径。为分动杆与上支架的相对转动提供转动空间。
[0010]作为优选,所述的插块有两个,两个插块左右对称设置在上支撑件上,所述的插槽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在上支架上,所述的转槽位于两个插槽之间。插槽与转槽相间隔布置,且插槽朝向前侧开设,转槽朝向后侧开设,结构更加合理,安装更为快捷。
[0011]作为优选,分动杆包括主杆、位于主杆上端部的第一连接杆以及位于主杆下端部的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向前凸出于主杆;第一连接杆与上支架的下端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下支撑件的下端部连接;所述的轴头设置在第一连接杆端部。分动杆不是一根光杆,而是近似F形;第一连接杆的目的是让上支架与下支架的连接点和上支架与分动杆的连接点之间形成间距,第二连接杆的目的是撑起下支撑件下部,让下支撑件与上支撑件形成合理连续的贴合面以供人体背部贴靠。
[0012]作为优选,第一连接杆与主杆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杆相对于主杆向前向上倾斜,第二连接杆与主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主杆的转动范围为8

10
°

[0013]作为优选,上支架包括向前延伸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的驱动点位于第三连接杆的端部,所述的转槽以及插槽均开设在第三连接杆上。分动杆、下支架均与上支架下端部转动连接,通过第三连接杆使分动杆与上支架的连接点和下支架与上支架的连接点分离,进而实现上支架能在分动杆作用下相对于下支架转动。
[0014]作为优选,下支架为L形框架结构,下支架包括横框与竖框,横框配置为与座椅的底盘转动连接。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0016]在椅背竖直供使用者就坐时,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展开且形成一个大致竖直的支撑面,以支撑人体背部,当椅背向后倾倒时,分动杆于驱动点处带动上支架在其与下支架的转动点处转动,并使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之间的夹角减小,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微微合拢且形成一个具有夹角的支撑面,以贴合人体仰卧时的脊椎曲度。驱动点位于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两者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转动的力臂,使得上支架能够相对于下支架转动。分动杆带动上支架以及上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下转动时,上支撑件的下端靠近下支架;分动杆带动下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上转动时,下支撑件的上端靠近下支架的同时,下支架的上端远离下支架;工程师摒弃单背形式椅背,而采用上下分离式的椅背,符合人体工学,贴合人体脊椎驱动,使座椅舒适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未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未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未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0020]图4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未后仰时的剖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6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7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后仰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0024]图8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椅背后仰时的剖视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椅子随背弯曲包裹时各部件运动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分离式椅背的爆炸图一;
[0027]图1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分离式椅背的爆炸图二。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式椅背,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上支架以及下支架,上支架转动连接在下支架上,上支撑件固定安装在上支架上,下支撑件转动连接在上支撑件下方;上支架上设有一驱动点,驱动点位于上支架与下支架转动连接点的前方;还包括分动杆,分动杆与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转动连接,分动杆的下部与下支撑件连接;分动杆配置为该椅背向后倾倒时,分动杆带动上支架以及上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下转动,并带动下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架向前向上转动,上支撑件与下支撑件之间的夹角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式椅背,其特征在于:上支撑件下部设有向后凸出的插块,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设有对应插块的插槽;分动杆上端部设有轴头,上支架于驱动点处设有对应轴头的转槽,所述的插块插设在插槽中,轴头插设在转槽中,轴头、插块以及上支架通过同一根轴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式椅背,其特征在于:转槽开口大于轴头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式椅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块有两个,两个插块左右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章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青谷贸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