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82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包括阀套,阀套内设有阀芯,阀套上设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油口,阀芯的外周面上设有靠近连通第一油口的台阶,阀芯轴向上设有第一通孔,阀芯径向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第一油口和控制油口之间,阀芯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与第二通孔之间设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油口通过阻尼孔连通控制油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降低马达故障率的优点,并且替换性好、改进成本低。改进成本低。改进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


[0001]本技术属于变量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变量马达(简称马达)的输出扭矩与马达排量和压力的乘积成正比;在马达的使用中,会遇到马达小排量情况下负载突然增大的工况,这会导致1)、马达小排量下输出扭矩不足,2)、马达超压力使用。为应对上述问题,通常会给马达增加一个压力控制阀,目的是,1)、保证马达能够提供足够的输出扭矩;2)、保护马达不出现超压力极限工况使用。例如力士乐L6VE/M系列液压马达中通常和液压比例控制、电气比例控制配合使用的压力控制阀(HD1D、EP2D)。
[0003]现有压力控制阀(HD1D、EP2D)的结构,均如图4所示,包括阀套1,阀套1内设有阀芯2,阀套1上设有第一油口10、第二油口11和控制油口12,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靠近连通第一油口10的台阶20,阀芯2轴向上设有第一通孔21,阀芯2径向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位于第一油口10和控制油口12之间,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油口11连通的第一环形槽23,第一环形槽23与第二通孔22之间设有第二环形槽24,第二环形槽24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第三通孔25。
[0004]如图3所示,第一油口10通过单向阀C连接马达的工作油口A,第二油口11通过单向阀D连接马达的工作油口B,控制油口12连接马达的变量缸的大端,第一通孔21连通马达的回油口T,单向阀C的出口端与单向阀D的出口端并联。
[0005]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时会出现马达无法变到小排量的问题,马达的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本技术具有可降低马达故障率的优点,并且替换性好、改进成本低。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包括阀套,阀套内设有阀芯,阀套上设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油口,阀芯的外周面上设有靠近连通第一油口的台阶,阀芯轴向上设有第一通孔,阀芯径向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第一油口和控制油口之间,阀芯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与第二通孔之间设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油口通过阻尼孔连通控制油口,阻尼孔形成于阀芯和阀套之间。
[0008]前述的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中,所述阻尼孔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阻尼孔位于第二环形槽和第一环形槽之间。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现有压力控制阀(HD1D、EP2D)的基础上,设置了阻尼孔,所述阻尼孔连通控制油口和第二油口。申请人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马达无法变到小排量的情况,基本上发生在负载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负载压力再瞬时降低时,此时,马达会出现因控制腔油路油液压力高于负载压力,导致两个单向阀同时关死,控制腔高压油
无法排出,阀芯无法回位,使马达变量缸大端仍常通回油,无法回位,从而无法恢复至小排量。本技术通过阻尼孔连通控制油口和第二油口,使单向阀关死的情况下,控制腔高压油仍然可以顺利排出,阀芯可以顺利回位,马达变量缸大端不通回油,马达就可以恢复至小排量,马达的故障率低。此外,本技术在现有压力控制阀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外形尺寸、装配尺寸均未做改变,可直接替换现有压力控制阀使用,替换性好,并且改进成本也很低,基本可认为零成本。因此,本技术具有可降低马达故障率的优点,并且替换性好、改进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1]图2是图1在A处的放大图。
[0012]图3是压力控制阀在变量马达上的液压原理图。
[0013]图4是现有压力控制阀的正视图。
[0014]附图中的标记为:1

阀套,10

第一油口,11

第二油口,12

控制油口;2

阀芯,20

台阶,21

第一通孔,22

第二通孔,23

第一环形槽,24

第二环形槽,25

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16]实施例。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在HD1D型或EP2D型的压力控制阀的基础上改进得到,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阀套1,阀套1内设有阀芯2,阀套1上设有第一油口10、第二油口11和控制油口12,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靠近连通第一油口10的台阶20,阀芯2轴向上设有第一通孔21,阀芯2径向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位于第一油口10和控制油口12之间,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油口11连通的第一环形槽23,第一环形槽23与第二通孔22之间设有第二环形槽24,第二环形槽24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第三通孔25。特点是,第二油口11通过阻尼孔3连通控制油口12。所述阻尼孔3为圆环形,形成于阀套1和阀芯2之间,阻尼孔3位于第二环形槽24和第一环形槽23之间。
[0017]工作原理:先对现有压力控制阀先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马达初始在小排量,马达遇到负载突变,系统压力升高,系统高压油通过单向阀C(D)、作用在台阶20上,此时,从图3上看,压力控制阀位于左位,从图4上看,阀芯2向右移动,第一通孔21通过第二通孔22连通控制油口,变量缸大端连通回油,马达变量到大排量。当负载压力突然降低时,因阀芯2与阀套1之间为极小的间隙配合,且单向阀C迅速关闭,导致控制腔(控制腔为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部分油路组成)闭死,压力无法降低,作用在台阶20上的油液压力无法降低,弹簧不能使阀芯2回移,变量缸大端仍常通回油,导致马达无法恢复至小排量。
[0018]在知晓马达马达无法恢复至小排量的原因后,本技术通过设置阻尼孔3使第二油口11和控制油口12长通,使控制腔不会闭死,即使单向阀C关闭,作用在台阶20上的油液压力也可以降低,使马达可以恢复至小排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量马达压力控制阀,包括阀套(1),阀套(1)内设有阀芯(2),阀套(1)上设有第一油口(10)、第二油口(11)和控制油口(12),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靠近连通第一油口(10)的台阶(20),阀芯(2)轴向上设有第一通孔(21),阀芯(2)径向上设有与第一通孔(21)连通的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位于第一油口(10)和控制油口(12)之间,阀芯(2)的外周面上设有与第二油口(11)连通的第一环形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文龙陈新雁李桂平杨振莉鲁江黔林军军
申请(专利权)人:联德液压贵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