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51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3
提供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储液部,储液部设置在储液腔内;电动部,电动部设置在所述电动腔内,电动部包括蠕动泵,电机,电路板和电池,蠕动泵内设置软管,电机为可调节转速,蠕动泵与电机电路连接,电机与电路板电路连接,电路板与电池连接;以及出液部,出液部设置在所述出液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电动部内小型蠕动泵及电路板,蠕动泵旋转一周的液体流量为定值,电路板蚀刻有相关电路元件并编入相关程序,操作按钮可控制实验液体的量度选取,降低操作人员在重复实验操作过程的失误率,实现自动化加取实验液体,大大提升实验的准确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


[0001]本技术涉及实验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

技术介绍

[0002]移液器又称移液枪,是一种用于定量转移液体的器具。在进行分析测试方面的研究时,一般采用移液器移取少量或微量的液体。移液器根据原理可分为气体活塞式移液器和外置活塞式移液器。气体活塞式移液器主要用于标准移液,外置活塞式移液器主要用于处理易挥发、易腐蚀及粘稠等特殊液体。
[0003]现有技术中,移液器通常在加样时,先将移液器调至所需刻度,套上配套的吸液嘴,移液器保证垂直状态,用大拇指将按钮按下至第一停点,然后慢慢松开按钮回原点吸液,接着将按钮按至第一停点排出液体。若在同一天进行多个项目多个标本的试验检测时,操作人员需不停地重复吸液排液的工作,故手工操作时,手工加样便成为最耗时耗力的一个工作,操作人员在重复吸液排液的工作,容易出现操作人员失误,间接的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0004]本技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可根据电动部设置的小型蠕动泵,电机,电路板实现移液器可选取规定容积大小的实验液体,降低操作人员在重复实验操作过程的失误率,自动化加取实验液体,大大提升实验的准确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所述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连接为一体,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出液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电动腔在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出液腔之间;储液部,所述储液部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储液部包括第一储液罐,漏液口和第二储液室,所述第一储液罐呈圆柱形,所述漏液口呈漏斗状,所述漏液口宽口顶部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底部连接,所述漏液口锥形底部口与所述第二储液室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储液室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储液室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电动部,所述电动部设置在所述电动腔内,所述电动部包括蠕动泵,电机,电路板和电池,所述蠕动泵内设置软管,所述软管一端为进液口,所述软管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储液室的出液口连接,所述软管另一端为出液口,所述电机为可调节转速,所述蠕动泵与所述电机电路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电路板电路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出液部,所述出液部设置在所述出液腔内,所述出液部呈锥形,所述出液部包括锥管外壳,漏液锥管和伸缩组件,所述漏液锥管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软管出液口连接,所述漏液锥管设置在所述锥管外壳内,所述伸缩组件设置在所述锥管外壳的宽口处,所述伸缩组件朝向锥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储液罐顶部设置有储液罐进液口。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可控流量的移液器还包括管口推杆,所述储液腔一侧边设置有凹
面,所述管口推杆的顶端于所述储液腔一侧的凹面露出,所述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内部设置有空隙,所述管口推杆设置在所述空隙内,所述管口推杆的限位台阶与所述出液部的伸缩组件相配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可控流量的移液器还包括显示屏和操作按钮,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操作按钮嵌套在所述电动腔外部壳体,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操作按钮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可控流量的移液器还包括充电口,所述充电口嵌套在所述电动腔与所述储液腔连接处的壳体外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可控流量的移液器还包括开关,所述开关嵌套在所述电动腔外部壳体上,所述开关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开关,所述操作按钮和所述显示屏呈线型排列。
[0013]进一步的,所述锥管外壳呈锥形,所述锥管外壳宽口处设置凸槽,所述壳体底部出液腔内壁设置有凹槽,所述管口推杆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出液腔凹槽和所述管口推杆凹槽与所述锥管外壳凸槽大小相同并相互配合,所述凹槽和所述凸槽内设置螺旋结构,通过旋转所述锥管外壳固定在所述管口推杆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在移液器内设置电动部,电动部内设置小型蠕动泵,有效地将第二储液室和出液锥管实现分割,避免实验液体直接流入出液锥管,蠕动泵内的摆动件运转一周同时对软管做挤压,摆动一周所挤压的液体为定量的,稳定了液体选用容量,电机选取为可变速电机,电路板蚀刻有相关电路元件并编入相关程序,电路板与显示屏连接实时显示移液器状态,操作按钮可控制实验液体的量度选取,降低操作人员在重复实验操作过程的失误率,实现自动化加取实验液体,大大提升实验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
[0018]1.壳体;101.壳体限位;2.储液腔;3.储液部;301.第一储液罐;3011.储液罐进液口302.漏液口;303.第二储液室;3031.出液口;
[0019]4.电动腔;5.电动部;501.蠕动泵;502.软管;5021.进液口;5022.出液口;503.电机;504.电路板;505.电池;506.显示屏;507.操作按钮;508.开关;509.充电口;
[0020]6.出液腔;7.出液部;701.锥管外壳;702.漏液锥管;703.伸缩组件;
[0021]8.管口推杆;801.限位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23]如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储液腔2,电动腔4和出液腔6,储液腔2,电动腔4和出液腔6连接为一体,储液腔2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出液腔6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电动腔4在储液腔2与出液腔6之间;储液部3,储液部3设置在储液腔2内,储液部3包括第一储液罐301,漏液口302和第二储液室303,
第一储液罐301呈圆柱形,漏液口302呈漏斗状,漏液口302宽口顶部与第一储液罐301的底部连接,漏液口302锥形底部口与第二储液室303的一端连接,第二储液室303呈圆柱状,第二储液室303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3011;电动部5,电动部5设置在电动腔4内,电动部5包括蠕动泵501,电机503,电路板504和电池505,蠕动泵501内设置软管502,软管502一端为进液口5021,软管进液口5021与第二储液室的出液口3031连接,软管502另一端为出液口5022,电机503为可调节转速,蠕动泵501与电机503电路连接,电机503与电路板504电路连接,电路板504与电池505连接;以及出液部7,出液部7设置在出液腔6内,出液部7呈锥形,出液部7包括锥管外壳701,漏液锥管702和伸缩组件703,漏液锥管702的一端与蠕动泵软管502出液口连接,漏液锥管702设置在锥管外壳702内,伸缩组件703设置在锥管外壳702的宽口处,伸缩组件703朝向锥口。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所述储液腔,电动腔和出液腔连接为一体,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出液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电动腔在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出液腔之间;储液部,所述储液部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储液部包括第一储液罐,漏液口和第二储液室,所述第一储液罐呈圆柱形,所述漏液口呈漏斗状,所述漏液口宽口顶部与所述第一储液罐的底部连接,所述漏液口锥形底部口与所述第二储液室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储液室呈圆柱状,所述第二储液室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电动部,所述电动部设置在所述电动腔内,所述电动部包括蠕动泵、电机、电路板和电池,所述蠕动泵内设置软管,所述软管一端为进液口,所述软管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储液室的出液口连接,所述软管另一端为出液口,所述电机为可调节转速,所述蠕动泵与所述电机电路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电路板电路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连接;以及出液部,所述出液部设置在所述出液腔内,所述出液部呈锥形,所述出液部包括锥管外壳,漏液锥管和伸缩组件,所述漏液锥管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软管出液口连接,所述漏液锥管设置在所述锥管外壳内,所述伸缩组件设置在所述锥管外壳的宽口处,所述伸缩组件朝向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流量的移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液罐顶部设置有储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续静耿丹杨苗吴佳丽董海威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金域临床检验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