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筋挡土墙及破碎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330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筋挡土墙及破碎平台。加筋挡土墙包括面墙、回填体以及置于回填体内的加筋料,面墙与所述填土之间设置有稳定墙,稳定墙由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稳定单元组合形成,所述加筋料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筋体,所述筋体将所述回填体分隔为多个水平回填层,所述筋体与所述稳定单元一一对应连接,通过在面墙和回填体之间设置稳定墙,能够减小面墙受到的横向压力,在加筋挡土墙顶部承担较大载荷时能够保持稳定,同时筋体将回填体分隔为多个回填层,每个回填层和一组稳定单元对应并通过筋体连接在一起,能够有效提升挡土墙整体的稳定性,以保证在矿山车辆反复碾压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垮塌、滑坡等安全事故。滑坡等安全事故。滑坡等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筋挡土墙及破碎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破碎站岩土工程
,特别地,涉及一种加筋挡土墙。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加筋挡土墙的破碎平台。

技术介绍

[0002]露天破碎站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开采以及砂石骨料加工等领域,起到为后续作业提供合理粒级物料的作用。因破碎站原矿仓大部分高度在12~20米,现行破碎平台绝大多数采用混凝土破碎挡土墙的方案。然而在某些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混凝土原材料比较稀缺,价格较为昂贵。若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挡土墙式破碎平台,造价过高,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速度慢,会严重影响矿山建设工期,因此需要考虑替代方案。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加筋挡土墙进行替代。
[0003]加筋挡土墙一般包括填土、填土中的拉筋以及面墙三部分,造价较低,能够通过填土与拉筋之间的摩擦力把土的侧压力削弱到土体中起到稳定土体的作用,但是如果直接应用在破碎平台上,破碎平台需要供大载荷的矿山车辆往返卸矿,传统的挡土墙在如此大负载、高频率的竖直方向压力下,难以长时间保持稳定,挡土墙发生垮塌、滑坡等安全事故的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筋挡土墙及破碎平台,以解决现有加筋挡土墙在大负载、高频率的竖直方向压力下,稳定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包括面墙、回填体以及置于回填体内的加筋,所述面墙与所述回填体之间设置有稳定墙,稳定墙由多个沿竖直方向向分布的稳定单元组合形成,所述加筋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向分布的筋体,所述筋体将所述回填体分隔为多个回填层,所述筋体与所述稳定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000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设置在面墙和回填体之间的稳定墙能够对回填体起到支撑的作用,减小回填体对面墙的压力,另一方面,筋体将回填体分隔为较薄的回填层,在施工时每个回填层能够单独压实并与筋体紧密结合,而筋体与对应的稳定单元连接,使挡土墙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整体性更好,当重载车辆在挡土墙顶部行驶时,回填体会对稳定墙产生水平方向的压力,筋体能够对稳定墙提供拉力,以抵消稳定墙受到的压力,使稳定墙不易发生侧倾,与此同时,车辆的重力向下作用到筋体上,使筋体不易滑移,能够解决现有加筋挡土墙在大负载、高频率的竖直方向压力下,稳定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0007]进一步地,所述筋体一端沿对应稳定单元的周向环绕,且端头位于对应所述稳定单元的底部。
[000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以筋体一端环绕稳定单元的方式连接二者,无需采用额外的连接装置,施工较为方便,同时筋体的端头在稳定单元底部,稳定单元及稳定单元上方介质的重力作用在筋体端头,使筋体不易脱离稳定单元,二者连接更为稳定。
[0009]进一步地,所述稳定单元包括袋体以及置于袋体内的固体填充物,所述固体填充物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滤水通道。
[00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雨水浸入到回填体内时,雨水能够通过稳定单元内的滤水通道排出,避免回填土内积水影响挡土墙稳定性。
[0011]进一步地,所述袋体上设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一端穿过所述面墙、另一端伸入所述袋体内并与滤水通道连通,所述泄水管至少有一端设有过滤件。
[00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泄水管能够使回填土内的水能够更为迅速的排除,提升排水效率,同时通过设置过滤件能够避免回填土内的泥沙随水流排出,防止泥沙流失造成回填体内部形成空洞,保证挡土墙的稳定性。
[0013]进一步地,所述面墙与所述稳定墙之间设有第一防渗层,所述第一防渗层一侧沿稳定墙墙面向下延伸、另一侧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稳定墙并伸入至回填层内。
[00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防渗层能够防止破碎平台底部的积水反渗到稳定墙与回填层之间,确保整个加筋挡土墙结构的稳定性。
[0015]进一步地,所述回填体最顶层设置有双层筋体,所述双层筋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渗层,所述第二防渗层四周向下反包所述回填层。
[00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防渗层能够减少雨水从挡土墙顶部浸入到回填层内,确保整个加筋挡土墙结构的稳定性。
[0017]进一步地,所述回填体内设置有加固杆,加固杆包括水平部以及位于水平部两端的弯折部,水平部穿设于相邻的稳定单元之间并与筋体固定连接,一个弯折部位于面墙内,另一弯折部位于回填层内,两弯折部沿竖直方向弯折且弯折方向相反。
[00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固杆够使筋体与面墙固定连接,进一步降低了筋体发生滑移的风险;加固杆两弯折部沿竖直方向弯折且弯折方向相反,能够加强相邻的层结构之间的连接,提升加筋挡土墙结构的稳定性。
[0019]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破碎平台,其包括上述的加筋挡土墙,加筋挡土墙顶部设置有挡车器。
[0020]进一步地,所述挡车器包括挡车部和支撑部,挡车部位于所述支撑部靠近面墙的一侧,挡车部顶部高于支撑部上表面并在挡车部与支撑部之间形成迎车面,迎车面与支撑部上表面呈钝角。
[002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上覆盖有级配碎石层,所述级配碎石层厚度小于迎车面的竖向最大高度。
[002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筋体将回填体分隔为较薄的回填层,在施工时每个回填层能够单独压实并与筋体紧密结合,而筋体与对应的稳定单元连接,使挡土墙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整体性更好,当重载车辆在挡土墙顶部行驶时,回填体会对稳定墙产生水平方向的压力,筋体能够对稳定墙提供拉力,以抵消稳定墙受到的压力,使稳定墙不易发生侧倾,与此同时,车辆的重力向下作用到筋体上,使筋体不易滑移,能够有效提升挡土墙整体的稳定性,以保证在矿山车辆反复碾压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垮塌、滑坡等安全事故。
[0024]2.通过设置第一防渗层和第二防渗层,雨水受到第一防渗层和第二防渗层的阻隔作用,而不会进入回填层以及稳定墙,使得回填层之间以及回填层与稳定墙之间,进而提高
了层与层之间的抗滑能力和稳定性,从而确保了整个加筋挡土墙的结构稳定性。
[002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加筋挡土墙的断面图;
[0028]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加筋挡土墙式破碎平台墙面处理大样图;
[0029]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加筋挡土墙式破碎平台的俯视图。
[0030]图例说明:
[0031]1、面墙;2、稳定单元;3、回填层;4、筋体;5、基底;6、垫层;7、泄水管;8、第一防渗层;9、第二防渗层;10、加固杆;11、挡车器;12、挡车部;13、支撑部;14、找平层;15、级配碎石层;16、粗碎车间;17、破碎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筋挡土墙,包括面墙(1)、回填体以及置于回填体内的加筋,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墙(1)与所述回填体之间设置有稳定墙,所述稳定墙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稳定单元(2),所述加筋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筋体(4),所述筋体(4)将所述回填体分隔为多个回填层(3),所述筋体(4)与所述稳定单元(2)一一对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筋体(4)一端沿对应稳定单元(2)的周向环绕,且端头位于对应所述稳定单元(2)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筋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单元(2)包括袋体以及置于袋体内的固体填充物,所述固体填充物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滤水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筋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上设有泄水管(7),所述泄水管(7)一端穿过所述面墙(1)、另一端伸入所述袋体内并与滤水通道连通,所述泄水管(7)至少有一端设有过滤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墙(1)与所述稳定墙之间设有第一防渗层(8),所述第一防渗层(8)一侧沿稳定墙墙面向下延伸、另一侧沿水平方向穿过所述稳定墙并伸入至回填层(3)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筋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培陈兴海黄荣伟赵富城姚建云
申请(专利权)人: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