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901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分离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从地面伸入至油井内产层的油层套管以及从地面伸入油层套管内的抽油泵,装置还包括变径接头、第一油管以及位于第一油管外部的第二油管;其中,所述变径接头输出端与所述抽油泵输入端连接,变径接头输入端与第一油管输出端连接,第一油管外壁沿着长度方向分布有碎泡结构,变径接头输入端外部与所述第二油管输出端连接,第一油管的输入端延伸至第二油管远离变径接头的端部,第二油管输出端管壁具有若干第一孔眼,油层套管远离变径接头的端部管壁具有若干第二孔眼,产层的流体可通过所述抽油泵从此孔眼进入油层套管,并可从第二油管上的孔眼沿着碎泡结构流动进入第一油管内最终泵出抽油泵。第一油管内最终泵出抽油泵。第一油管内最终泵出抽油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气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油气分离用装置
,具体地涉及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田进入开发后期,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气体带液能力越来越弱,需要助排措施进行排液采气,机抽工艺因工艺成熟,在油井应用规模大,相关配套措施全面,机抽排液采气应用井例较多,但存在最大的缺点就是气液比高,气体进入泵筒,造成泵效较低,甚至频繁气锁需要检泵作业,加大了排液采气的成本,降低了气井生产的时率(时率:开井时间除总时间)。
[0003]高气液比的油气井和非常规气井开采中,气体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抽吸系统的效率,气体含量相对较低时,气体主要影响抽油泵的充满度并使泵效降低,而当气体含量较大时,大量气体进入抽油泵,大大提高气锁现象发生的概率,同时由于砂粒或煤粒等固体颗粒的存在,也会出现砂卡泵等问题。
[0004]油气分离装置,是把油井生产出的原油和伴生天然气分离开来的一种装置。油气分离器置于抽油泵和保护器之间,将井液中的游离气体与井液分离,液体送给抽油泵,气体释放到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另外,还有近两年有些油田实施的长尾管防气工艺,该工艺充分利用了气液密度差异,但通过进液口进入油管的流体很大一部分在较高的流压条件下直接进入抽油泵,气液分离效果同样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泵入抽油泵的液体含有大量气体,气液比过高,气体进入泵筒导致泵效较低,排液采气的成本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该装置通过安装在抽油泵下部的变径接头实现了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形成环空,进而迫使流体全部通过第一油管底部才能进入抽油泵,气液分离效率高,减少了油管再次进行油气分离的程序,降低了油气分离的成本。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油层套管以及从上端伸入油层套管内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变径接头、第一油管以及位于第一油管外部的第二油管;其中,所述变径接头输出端与所述抽油泵输入端连接,变径接头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油管输出端连接,第一油管外壁沿着长度方向分布有碎泡结构,所述变径接头输入端外部与所述第二油管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油管从与变径接头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油管连接变径接头的端部管壁具有第一孔眼,所述油层套管下端管壁具有第二孔眼,产层的流体可通过所述抽油泵的抽吸从第二孔眼进入油层套管,并可从第二油管上的第一孔眼沿着碎泡结构从第一油管经过变径接头后最终泵出抽油泵。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变径接头为具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通孔沿所述变径接头轴线方向开设,变径接头靠近抽油泵的一端具有内螺纹,远离抽油泵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此端通孔内壁具有内螺纹。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变径接头远离抽油泵的一端通过外螺纹连接有筛管,所述筛管管壁一周沿着轴线方向分布有第三孔眼。
[0009]进一步地,所述抽油泵输出端连接有第三油管,所述第三油管用于将来自抽油泵的液体送出油井。
[0010]进一步地,所述碎泡结构为环布于第一油管外表面上的凸起,所述凸起沿着第一油管高度方向分布,凸起的尺寸从第一油管与变径接头连接的端部向远离变径接头的端部逐渐递增。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管远离变径接头的端部通过丝堵密封设置。丝堵用于第二油管的末端,可以防止第二油管油气的泄漏,起到密封的作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管直径范围为35

7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油管直径范围为75

105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油管直径范围为35

105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油层套管上端外壁套设有表层套管。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油气分离装置的优点为:
[0017]1、变径接头输入端连接的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在抽油泵下方形成了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之间的环空,进而迫使流体全部通过第一油管底端才能进入抽油泵的泵筒,这样油气流体可以在沿着第一油管的流动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液体向下流动,气体向上流动,从而进行油气分离,并且较大的气泡在第一油管外壁上的碎泡结构作用下可以被破碎分离,从而更加容易浮出液体,并最终通过油层套管被排出,而不会进入抽油泵内;
[0018]2、本油气分离装置便于设计和制造,变径接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第一油管外壁的碎泡结构通过焊接形成凸起即可,在施工现场极易实现;
[0019]3、本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效率高,经过油气从产层到第二油管的分离第一工序,部分气体会从油层套管和第二油管之间排出,部分气体进入了第二油管内,在流入第一油管端部的过程中还会继续上浮,进而被排出油层套管,此为分离油气的第二工序,三是通过设置在第一油管外壁上的碎泡结构作用下可以被破碎分离,从而更加容易浮出液体,并最终通过油层套管被排出,最终实现了气液分离效率在90%以上,实现了油井内产气全部通过油层套管和第二油管之间环空进入地面管线,减少了地面再次进行油气分离的程序,降低了开采油气的成本,提高了油气开采的效益。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油气分离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0021]图2是变径接头剖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油层套管1、第二孔眼11、抽油泵2、抽油杆21、泵筒22、活塞23、变径接头3、第一油管31、碎泡结构311、第二油管32、丝堵321、第三油管33、通孔34、内螺纹35、外螺纹36、筛管37、第三孔眼371、表层套管4、地面5、人工井底6、产层61、气泡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从地面5伸入至油井内产层61的油层套管1以及从地面5伸入油层套管1内的抽油泵2,所述装置还包括变径接头3、第一油管31以及位于第一油管31外部的第二油管32;其中,所述变径接头3输出端与所述抽油泵2输入端连接,变径接头3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油管31输出端连接,第一油管31外壁沿着长度方向分布有碎泡结构311,所述变径接头3输入端外部与所述第二油管32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油管31从与变径接头3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油管32连接变径接头3的端部管壁具有若干第一孔眼,第一孔眼可以在变径接头3两侧分布,也可以环绕着变径接头3周向面分布,尺寸大小此处不做限制,油层套管1靠近产层61的端部管壁具有若干第二孔眼11,产层61的流体可通过所述抽油泵2的抽吸从第二孔眼11进入油层套管1,第二孔眼11具体位置以及尺寸此处不做限制,满足可以将流体吸入的条件即可,并可从第二油管32上的第一孔眼沿着碎泡结构311从第一油管31经过变径接头3后最终泵出抽油泵2。
[002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油层套管以及从油层套管上端伸入内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变径接头、第一油管以及位于第一油管外部的第二油管;其中,所述变径接头输出端与所述抽油泵输入端连接,变径接头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油管输出端连接,第一油管外壁沿着长度方向分布有碎泡结构,所述变径接头输入端外部与所述第二油管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油管从与变径接头连接处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油管连接变径接头的端部管壁具有第一孔眼,所述油层套管下端管壁具有第二孔眼,产层的流体可通过所述抽油泵的抽吸从第二孔眼进入油层套管,并可从第二油管上的第一孔眼沿着碎泡结构从第一油管经过变径接头后最终泵出抽油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接头为具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所述通孔沿所述变径接头轴线方向开设,变径接头靠近抽油泵的一端具有内螺纹,远离抽油泵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此端通孔内壁具有内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接头远离抽油泵的一端通过外螺纹连接有筛管,所述筛管管壁周向面沿着轴线方向分布有第三孔眼。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喜平李臣张赫石延辉赵杨靳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