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组对工作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687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架组装技术领域,具体为车架组对工作台,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内腔设置有多个多节伸缩杆,多个所述多节伸缩杆的顶端设置有操作台,所述固定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与操作台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底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所述机壳的内腔顶端四角均设置有移动组件。该车架组对工作台通过升降组件的设置,可实现对操作台高度的调节,方便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根据自身的身高调节操作台的高度,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工作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不便于对工作台的高度进行调节,导致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在对车架进行组装的时候舒适性不同,使用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使用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使用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组对工作台


[0001]本技术涉及车架组装
,具体为车架组对工作台。

技术介绍

[0002]车架是跨接在汽车前后车桥上的框架式结构,俗称大梁,是汽车的基体。一般由两根纵梁和几根横梁组成,经由悬挂装置﹑前桥﹑后桥支承在车轮上。车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汽车的载荷和从车轮传来的冲击。车架的功用是支撑、连接汽车的各总成,使各总成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并承受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
[0003]在组装车架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车架进行组装需要将车架放置在工作台上,使操作人员站立便可实现对车架的组装,无需操作人员蹲下进行组装,但是现有技术的工作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不便于对工作台的高度进行调节,导致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在对车架进行组装的时候舒适性不同,使用时的局限性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提供了车架组对工作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架组对工作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车架组对工作台,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内腔设置有多个多节伸缩杆,多个所述多节伸缩杆的顶端设置有操作台,所述固定箱的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与操作台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底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所述机壳的内腔顶端四角均设置有移动组件。
[0005]优选的,每一个所述移动组件均包括有双节伸缩杆、升降板、车轮以及弹簧,所述双节伸缩杆设置在机壳的内腔顶端,所述升降板设置在双节伸缩杆的底端,所述车轮设置在升降板的底端,所述弹簧套接在双节伸缩杆的外部,所述弹簧的顶端与机壳的内腔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底端与升降板的顶端固定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有滑动组件、齿条、旋转柱、齿轮、第一转杆以及第二转杆,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固定箱的内腔底端,所述齿条设置在滑动组件的顶端,所述旋转柱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固定箱内腔前后两侧,所述齿轮固定套接在旋转柱的外壁,所述第一转杆的一端固定套接在旋转柱的外壁,所述第二转杆的一端铰接在操作台的底端,所述第二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转杆的另一端铰接。
[0007]优选的,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
[0008]优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有电机、丝杆、滑板以及限位组件,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箱的右端,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固定箱的内腔,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固定箱的内腔左侧,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板螺接在丝杆的外壁,所述限位组件设置在固定箱的内腔底端并与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板顶端与齿条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有限位槽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槽开设在固定箱的内腔底端,所述限位块的一端可滑动的内嵌在限位槽的内腔,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与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槽的内腔与限位块的外壁相适配合且均呈“T”字形。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1、在将车架放置在操作台顶端之后,可使车轮受到压力之后在双节伸缩杆的限位作用下沿着直线收缩至机壳的内腔,使机壳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扩大该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移动的情况,并使升降板挤压弹簧,使弹簧受到压力之后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进而产生相应的弹力,在将车架取下之后,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可使车轮伸出通孔与地面接触,方便该装置的移动;
[0012]2、通过升降组件的设置,可实现对操作台高度的调节,方便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根据自身的身高调节操作台的高度,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工作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不便于对工作台的高度进行调节,导致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在对车架进行组装的时候舒适性不同,使用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机壳的主视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固定箱的主视剖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旋转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机壳;2、固定箱;3、多节伸缩杆;4、操作台;5、通孔;6、双节伸缩杆;7、升降板;8、车轮;9、弹簧;10、电机;11、丝杆;12、滑板;13、限位槽;14、限位块;15、旋转柱;16、齿条;17、齿轮;18、第一转杆;19、第二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车架组对工作台,包括机壳1,机壳1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箱2,固定箱2的内腔设置有多个多节伸缩杆3,多个多节伸缩杆3的顶端设置有操作台4,固定箱2的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的顶端与操作台4的底端固定连接,机壳1底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5,机壳1的内腔顶端四角均设置有移动组件,在移动组件的作用下,可使机壳1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扩大该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移动的情况,并使升降板7挤压弹簧9,使弹簧9受到压力之后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进而产生相应的弹力,在将车架取下之后,在弹簧9的弹力作用下,可使车轮8伸出通孔5与地面接触,方便该装置的移动,通过升降组件的设置,可实现对操作台4高度的调节,方便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根据自身的身高调节操作台4的高度,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工作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其不便于对工作台的高度进行调节,导致不同身高的操作人员在对车架进行组装的时候舒适性不同,使用时局限性较大的问题。
[0020]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移动组件均包括有双节伸缩杆6、升降板7、车轮8以及弹簧9,双节伸缩杆6设置在机壳1的内腔顶端,升降板7设置在双节伸缩杆6的底端,车轮8设置在升降板7的底端,弹簧9套接在双节伸缩杆6的外部,弹簧9的顶端与机壳1的内腔顶端固定连接,弹簧9的底端与升降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在将车架放置在操作台4顶端之后,可使车轮8受到压力之后在双节伸缩杆6的限位作用下沿着直线收缩至机壳1的内腔,使机壳1的底端与地面接触,扩大该装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移动的情况,并使升降板7挤压弹簧9,使弹簧9受到压力之后产生相应的弹性形变,进而产生相应的弹力,在将车架取下之后,在弹簧9的弹力作用下,可使车轮8伸出通孔5与地面接触,方便该装置的移动。
[0021]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包括有滑动组件、齿条16、旋转柱15、齿轮17、第一转杆18以及第二转杆19,滑动组件设置在固定箱2的内腔底端,齿条16设置在滑动组件的顶端,旋转柱15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固定箱2内腔前后两侧,齿轮17固定套接在旋转柱15的外壁,第一转杆18的一端固定套接在旋转柱15的外壁,第二转杆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架组对工作台,包括机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箱(2),所述固定箱(2)的内腔设置有多个多节伸缩杆(3),多个所述多节伸缩杆(3)的顶端设置有操作台(4),所述固定箱(2)的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与操作台(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壳(1)底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5),所述机壳(1)的内腔顶端四角均设置有移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对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移动组件均包括有双节伸缩杆(6)、升降板(7)、车轮(8)以及弹簧(9),所述双节伸缩杆(6)设置在机壳(1)的内腔顶端,所述升降板(7)设置在双节伸缩杆(6)的底端,所述车轮(8)设置在升降板(7)的底端,所述弹簧(9)套接在双节伸缩杆(6)的外部,所述弹簧(9)的顶端与机壳(1)的内腔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9)的底端与升降板(7)的顶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对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有滑动组件、齿条(16)、旋转柱(15)、齿轮(17)、第一转杆(18)以及第二转杆(19),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固定箱(2)的内腔底端,所述齿条(16)设置在滑动组件的顶端,所述旋转柱(15)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固定箱(2)内腔前后两侧,所述齿轮(17)固定套接在旋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增伟王庆章王治广刘阳于东坡韩彬李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宏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