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51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连杆机构的旋转动作的追随性的线束。线束(WH)具备:第一保护器(1),其配置于固定的第一连杆(110);第二保护器(2),其配置于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第二连杆(120);挠性的筒状的外装部件(3);以及电线(4),其分别插通于第一保护器、第二保护器以及外装部件,且布设于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以能够以基部(120a)为中心相对于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方式将基部经由旋转轴支承于第一连杆,第一保护器具有朝向旋转轴侧开口的第一筒部(11),外装部件的第一端部(31)相对于第一筒部固定,外装部件根据由于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连杆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第一保护器与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进行伸缩。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进行伸缩。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进行伸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存在吸收线束余长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线束的余长吸收结构,针对利用轴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的第一连杆和利用轴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第一连杆前端侧的第二连杆,将线束保护器从各轴部中心偏移地配置在该第一连杆,使线束可滑动地插通于该线束保护器内,将该线束的一侧固定于该基座侧的线束固定部,将该线束的另一侧固定于该第二连杆侧的线束固定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2133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对于提高线束对连杆机构的旋转动作的追随性这一点,存在改良的余地。例如,在具有电线和外装部件的线束中,如果能够使外装部件独立地追随旋转动作,则会提高电线的余长吸收的自由度。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连杆机构的旋转动作的追随性的线束。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保护器,其配置于已固定的第一连杆;第二保护器,其配置于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第二连杆;挠性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护器的第一端部和被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护器的第二端部;以及电线,其分别插通于所述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以及所述外装部件,并且布设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位于长度方向一端的基部,并且所述基部经由旋转轴被所述第一连杆支承,使得所述第二连杆能够以所述基部为中心地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旋转,所述第一保护器具有朝向所述旋转轴侧开口的第一筒部,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所述外装部件根据由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的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进行伸缩。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具备:第一保护器,其配置于已固定的第一连杆;第二保护器,其配置于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第二连杆;以及挠性的筒状的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具有固定于第一保护器的第一端部和固定于第二保护器的第二端部。外装部件根据由于第二连杆相对于第一连杆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的第一保护器与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而伸缩。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起到能够提高对连杆机构的旋转动作的追随性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立体图。
[0014]图2是表示半开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
[0015]图3是表示全闭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
[0016]图4是表示全开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
[0017]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放大立体图。
[0018]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面图。
[0019]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面图。
[0020]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面图。
[0021]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涉及的容纳空间的图。
[0022]符号说明
[0023]1:第一保护器、2:第二保护器、3:外装部件、4:电线
[0024]11:第一筒部、11a:第一直线部、11b:第二直线部
[0025]11c:第一开口、11d:第二开口
[0026]21:第二筒部、21a:开口
[0027]22:第三筒部、22a:开口、22b:内侧壁、22c:外侧壁
[0028]23:弯曲部、24:容纳空间
[0029]31:第一端部、32:第二端部
[0030]41:余长部分
[0031]100:车辆、100A:连杆机构、110:第一连杆
[0032]120:第二连杆、120a:基部、120b:前端部
[0033]121:内部空间、122:底壁、123:第一侧壁、123a:缺口
[0034]124:第二侧壁
[0035]130:第三连杆
[0036]140:旋转轴、150:车门、160:车身、170:旋转轴
[0037]WH:线束
[0038]X:车辆前后方向、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0040][实施方式][0041]参照图1至图8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线束。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半开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全闭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全开位置的线束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放大立体图,图6至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视图。
[0042]在图6中示出图2的VI

VI剖面。在图7中示出图3的VII

VII剖面。在图8中示出图4的VIII

VIII剖面。
[004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具有第一保护器1、第二保护器2、外装部件3以及电线4。本实施方式的线束WH例如应用于车辆100的连杆机构100A。示例的连杆机构100A构成使车辆100的车门150开闭的开闭装置。
[0044]连杆机构100A具有第一连杆110、第二连杆120、第三连杆130以及旋转轴140和170。第一连杆110、第二连杆120以及第三连杆130例如由金属板形成。第一连杆110是固定于车辆100的车身160的部件。第一连杆110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朝向车宽方向Y开口。
[0045]第二连杆120是相对于第一连杆110相对旋转的部件。第二连杆120形成为槽形,具有供电线4布设的内部空间121。第二连杆120具有底壁122、第一侧壁123以及第二侧壁124。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从底壁122的边缘立起设置。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4在底壁122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由底壁122和两个侧壁123、124形成内部空间121。示例出的第二连杆120配置为将第一侧壁123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方并将第二侧壁124朝向下方。
[0046]第二连杆120具有基部120a和前端部120b。基部120a位于第二连杆120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前端部120b位于第二连杆120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基部120a经由旋转轴140被第一连杆11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更详细而言,基部120a插入到第一连杆110的内部。旋转轴140将第二连杆120的第一侧壁123及第二侧壁124贯通,将第二连杆12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轴140的两端被第一连杆110支承。示例出的旋转轴140的轴向是车辆上下方向Z。
[0047]第二连杆120能够以旋转轴140为旋转中心地相对于第一连杆110进行相对旋转。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保护器,其配置于已固定的第一连杆;第二保护器,其配置于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旋转的第二连杆;挠性的筒状的外装部件,其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一保护器的第一端部和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护器的第二端部;以及电线,其分别插通于所述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以及所述外装部件,并且布设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具有位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基部,并且所述基部经由旋转轴被所述第一连杆支承,使得所述第二连杆能够以所述基部为中心地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相对旋转,所述第一保护器具有朝向所述旋转轴侧开口的第一筒部,所述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筒部,所述外装部件根据由于所述第二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相对旋转所产生的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二保护器之间的线长的变化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暮直人佐野光角谷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