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576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型分析领域,并提供了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根据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识别出冲压件的拼合缺陷位置。所述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并对冲压件的拼合强度作出量化评估,无需通过手动或专业的机器检测,大幅节省冲压件工艺控制过程的成本,通过识别疲劳基态单元及时发现屏蔽罩存在的拼合缺陷,对于拼合缺陷位置针对性地实行质量优化,提升屏蔽罩的总体拼合强度、屏蔽性能以及稳定性。屏蔽性能以及稳定性。屏蔽性能以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型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屏蔽罩作为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其作用是将电子设备内部的电磁波和干扰源进行隔离,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在制造屏蔽罩时,需要先进行冲压加工得到多个冲压件,再利用冲压件进行拼合,因此,拼合件的质量和强度直接关系到屏蔽罩的效果和使用寿命。
[0003]在电子领域中,大多数设备的正常运行都依赖于电磁波的传输和接收,而外部的电磁波干扰往往会导致设备的故障或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如果屏蔽罩的强度不足,外部的电磁波仍然穿过罩体,则会大幅影响设备的工作,甚至会引起设备的严重损坏。同时,对于一些敏感性较高的电子设备,如军事装备和通信设备等,这些设备对外部电磁波的抵抗能力要求较高,对屏蔽罩的强度要求也相应提高,得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
[0004]在屏蔽罩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其形状、尺寸、孔洞等因素对屏蔽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如果存在孔洞设计缺陷或者成型和焊接过程中存在过多微小气孔,一旦屏蔽罩处于高频环境下其性能和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常用的屏蔽罩拼合强度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和机械测试。外观检查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来判断拼合是否牢固,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机械测试则需要借助于专门的测试设备进行,测试成本相对昂贵,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快捷、准确、可靠的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根据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识别出冲压件的拼合缺陷位置。所述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并对冲压件的拼合强度作出量化评估,无需通过手动或专业的机器检测,大幅节省冲压件工艺控制过程的成本,通过识别疲劳基态单元及时发现屏蔽罩存在的拼合缺陷,对于拼合缺陷位置针对性地实行质量优化,提升屏蔽罩的总体拼合强度、屏蔽性能以及稳定性。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00,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
[0009]S200,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
[0010]S300,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
[0011]S400,根据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识别出冲压件的拼合缺陷位置;
[0012]其中,所述冲压件为用于组成屏蔽罩的多个冲压件中的任意一个。
[0013]进一步地,步骤S100中,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的方法为:
[0014]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冲压件进行扫描,得到冲压件的三维模型;或者,在三维建模软件中,根据冲压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信息构建冲压件的三维模型;或者,利用摄像机对冲压件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多次拍摄,得到冲压件的多张图像,通过SFM算法对冲压件的多张图像完成三维重构,得到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所述第一模型与冲压件的比例为1:1。
[0015]进一步地,步骤S200中,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的方法具体为:
[0016]在仿真软件中导入第一模型,对第一模型分别执行材料定义、约束定义、载荷定义、网格定义、求解分析;
[0017]材料定义用于限定第一模型的材料特性,约束定义用于限定第一模型的位移范围,载荷定义用于模拟第一模型的应力载荷,网格定义用于将第一模型转化为具有多个小单元的结构形式(或称有限元划分),求解分析用于计算每个小单元受到的应力载荷;将第一模型中每个小单元受到的应力载荷作为第一模型中的应力分布。
[0018]可选地,在仿真软件中导入第一模型,对第一模型分别执行材料定义、约束定义、载荷定义、网格定义、求解分析;其中,材料定义设置为不锈钢,或者,设置为冲压件的实际材料(如铝、铜、碳钢等);约束定义中选择冲压件的通孔的表面作为固定约束;载荷定义设置为轴承载荷,轴承载荷的压力大小设置P1兆帕;网格定义中的小单元的大小设置为P2;所述P1的值设置为区间[8,10]中的任意一个数,所述P2的值设置为区间[0.02,0.05]中的任意一个数。
[0019]进一步地,步骤S300中,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的方法具体为:
[0020]在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中,记所有小单元的数量为N个,每个小单元由若干条边组成,以cam(i)表示N个小单元中的第i个小单元,i为序号,i的取值范围为i=1,2,

,N,以sid(i)表示所述第i个小单元cam(i)的边的数量;
[0021]设置变量j,变量j的取值范围与序号i的取值范围相同;
[0022]以n(j)表示cam(j)的相接区域内的所有小单元的数量;如果n(j)的值大于sid(j)的值,则将cam(j)的相接区域标记为第j个父区域;如果n(j)的值小于当前sid(j)的值,则将cam(j)标记为第j个子区域(子区域即单独的小单元);
[0023]其中,cam(j)的相接区域是由所有与cam(j)具有相接关系的小单元所组成(即所有相接于cam(j)的小单元所组成),所述具有相接关系即小单元之间存在公共点或公共线;
[0024]将变量j从j=1遍历至j=N,从而筛选出所有父区域和子区域;
[0025]统计所有父区域和所有子区域的个数,以N1表示所有父区域的个数,以N2表示所有子区域的个数;以PA(i1)表示N1个父区域内的第i1个父区域,i1为序号,i1的取值范围为i1=1,2,

,N1,以Fati(i1)表示PA(i1)的疲劳基态值;
[0026]从i1=1开始依次计算Fati(i1)的值直到i1=N1,从而得到N1个值Fati(1),Fati
(2),

,Fati(N1),则N1个父区域中的每个父区域都对应着一个疲劳基态值,按照父区域对应的疲劳基态值的大小将所有父区域重新降序排序(即疲劳基态值大的父区域在前,疲劳基态值小的父区域在后),以PB(i1)表示重新降序排序后的N1个父区域中的第i1个父区域;
[0027]设置变量j1,变量j1的取值范围与序号i1的取值范围相同;
[0028]在父区域PB(j1)中,以ash(X)表示父区域PB(j1)内的任意一个小单元,如果ash(X)同时属于PB(j1+1),则记ash(X)为疲劳基态单元(疲劳基态单元即为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0,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S200,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S300,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S400,根据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识别出冲压件的拼合缺陷位置;其中,所述冲压件为用于组成屏蔽罩的多个冲压件中的任意一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0中,获取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的方法为: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冲压件进行扫描,得到冲压件的三维模型;或者,在三维建模软件中,根据冲压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信息构建冲压件的三维模型;或者,利用摄像机对冲压件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多次拍摄,得到冲压件的多张图像,通过SFM算法对冲压件的多张图像完成三维重构,得到冲压件的三维模型;将冲压件的三维模型记为第一模型,所述第一模型与冲压件的比例为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中,对第一模型进行应力分析,得到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的方法具体为:在仿真软件中导入第一模型,对第一模型分别执行材料定义、约束定义、载荷定义、网格定义、求解分析;材料定义用于限定第一模型的材料特性,约束定义用于限定第一模型的位移范围,载荷定义用于模拟第一模型的应力载荷,网格定义用于将第一模型转化为具有多个小单元的结构形式,求解分析用于计算每个小单元受到的应力载荷;将第一模型中每个小单元受到的应力载荷作为第一模型中的应力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屏蔽罩内冲压件的拼合强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0中,通过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筛选出第一模型中的疲劳基态单元的方法具体为:在第一模型的应力分布中,记所有小单元的数量为N个,每个小单元由若干条边组成,以cam(i)表示N个小单元中的第i个小单元,i为序号,i的取值范围为i=1,2,

,N,以sid(i)表示所述第i个小单元cam(i)的边的数量;设置变量j,变量j的取值范围与序号i的取值范围相同;以n(j)表示cam(j)的相接区域内的所有小单元的数量;如果n(j)的值大于sid(j)的值,则将cam(j)的相接区域标记为第j个父区域;如果n(j)的值小于当前sid(j)的值,则将cam(j)标记为第j个子区域;其中,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东
申请(专利权)人:嘉丰盛精密电子科技孝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