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产生装置、减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4661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7
振动产生装置、减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并且产生大的振动。振动产生装置具备:向对象物传递振动的基座;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地支承于基座的振子;磁铁以及驱动部,该驱动部具有与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并使振子摆动,磁铁以及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于振子的与旋转轴分离的位置,基座具有支承部,支承部将振子支承为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支承部的与振子相对的相对面的延长面的一部分包含在振子的可摆动范围内,在沿旋转轴观察时,支承部设置在振子的可摆动范围的外侧。外侧。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产生装置、减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产生装置、减振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有实现电子设备的振动功能的振动致动器。
[0003]专利文献1记载的振动致动器具备固定体和可动体,该可动体以将设置于固定体的轴部作为支点进行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体。可动体利用由磁铁的吸引力产生的磁性弹簧可移动地支承于固定体。可动体具有作为磁性体的铁芯和卷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不同频率的电流流过线圈,能够以插通铁芯的贯通孔的轴部为中心移动。在铁芯的一端部设有向线圈供给电力的柔性基板。
[0004]固定体由基板和壳体组合而成。固定体具有磁铁和缓冲部。磁铁通过与可动体的线圈的协作而使可动体可动。振动的可动体的自由端与缓冲部接触。由此,能够将可动体的振动传递至振动致动器的壳体,缓冲部能够产生较大的振动。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

109165号公报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振动致动器中,由于是在可动体摆动时可动体的自由端与缓冲部接触的结构,因此,除了容易产生噪音之外,还难以增大可动体的摆动行程,因此,存在难以产生较大振动的问题。
[0007]因此,期望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且产生较大振动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磁铁和所述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分离的位置,所述基座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振子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振子相对的相对面的延长面的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振子的可摆动范围内,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时,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振子的可摆动范围的外侧。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磁铁和所述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分离的位置,所述基座具有:支承部,其将所述振子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以及退避部,其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侧,避免在所述振子摆动时与所述自由端接触。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基座具有支承所述振子的支承部,所述磁铁
和所述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在所述振子的、所述振子从所述旋转轴延伸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在从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位置观察时,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支承部的外侧,所述支承部的端部与所述磁铁及所述线圈中的另一个部件相互分离。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磁铁和所述线圈中的一方设置于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分离的位置,所述基座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振子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在从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位置观察时,所述振子延伸到所述支承部的外侧,在从与所述支承部相对的位置观察时,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配置在不与所述基座重叠的位置。
[0012]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式的减振装置具有:上述第1~第4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对象物的振动;以及动作控制部,其使所述振动产生装置产生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振动相反相位的振动。
[0013]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第5方式的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0015]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0016]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拆下盖部件后的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0017]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0018]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0019]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0020]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的立体图。
[0021]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臂的侧视图。
[0022]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部的立体图。
[0023]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部的剖视图。
[0024]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图。
[0025]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配置在基准位置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26]图13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向第1旋转方向移动最多时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27]图14是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向第2旋转方向移动最多时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28]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驱动部的剖视图。
[0029]图1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振动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0030]图1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基座的俯视图。
[0031]图1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基座的俯视图。
[0032]图1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基座的俯视图。
[0033]图2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34]图2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35]图2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基座的俯视图。
[0036]图2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37]标号说明
[0038]1投影仪(电子设备);11外装壳体;12投射光学装置;121镜筒;2减振装置;21装置主体;22壳体;23框架;24盖部件;25检测部;26动作控制部;3A、3C、3H振动产生装置;4A、4C、4D、4E、4F、4G、4H基座;4H1第1基座;4H2第2基座;41支承部;41A相对面;41B端部;42固定部;43固定部;44固定部;45、45G、45H退避部;46安装部;461、461L、461R旋转轴部;462安装部;47缓冲部;5A、5C振子;51、51C臂;511连接部;5111孔部;512延伸部;513扩大部;514、515配置部;516第1侧面部(前端部、自由端);517第2侧面部;518第3侧面部;52施重部;53施重部件;6A驱动部;61第1驱动部;62第2驱动部;63第3驱动部;7A、7B磁铁;7A1第1磁铁部件;7A2第2磁铁部件;8A线圈;8A1第1延伸部;8A2第2延伸部;91板部件;92保持部件;93端子部;BR轴承;ES延长面;Rx旋转轴。...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磁铁和所述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分离的位置,所述基座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振子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振子相对的相对面的延长面的一部分包含在所述振子的可摆动范围内,在沿着所述旋转轴观察时,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振子的可摆动范围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振子从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部具有在所述振子的可摆动范围内与所述一个部件重叠的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具有:臂,其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以及施重部,其设置于所述臂,在沿所述臂从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部具有在所述臂的可摆动范围内与所述施重部重叠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具有臂,所述臂以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部,在沿所述臂从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部具有在所述臂的可摆动范围内与所述臂重叠的部分。5.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基座,其向对象物传递振动;振子,其以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驱动部,其具有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非接触地相对配置的线圈,使所述振子摆动,所述磁铁和所述线圈中的一个部件设置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分离的位置,所述基座具有:支承部,其将所述振子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摆动;以及退避部,其在所述振子的与所述旋转轴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侧,避免在所述振子摆动时与所述自由端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与所述振子相对的相对面,所述退避部是在与所述相对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所述基座的开口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与所述振子相对的相对面,所述退避部是设置在与所述振子的摆动方向上的所述自由端相对的所述基座上的凹部。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林慎一高桥龙矢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