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438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废水物化反应及沉淀,具体涉及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池和外圈池,内圈池通过隔板分成多个子反应池,在内圈池外周环绕设置出水堰,内圈池、出水堰及外圈池可拆卸连接;在相邻两个子反应池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水体转移管,待处理水体依次流过每个子反应池进行多级物化反应处理,物化反应完成后的混合液通过水体转移管流入外圈池中沉淀,沉淀后的泥、水分离并排出。沉淀池和反应池内外圈组合一体化,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简单,在小面积范围内即可安装使用,且在较小的占地面积前提下,依然能够进行多级物化反应和沉淀,保障废水处理效果。保障废水处理效果。保障废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工矿企业生产生成的废水通常具有污染性,需要经过处理后排放。
[0003]目前行业内应用较多的物化反应系统大多为物化反应和沉淀分开设置,多个反应池按照反应顺序顺次串联,占地面积大,但在工矿施工周边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现有物化

沉淀分离式的废水处理系统则很难正常运行。
[0004]因此,现有物化

沉淀分离式的废水处理装置受限于大空间实施条件,所以如何提供一种适用小面积的物化处理设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物化

沉淀分离式的废水处理装置受限于大空间实施条件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池和外圈池,所述内圈池设置为反应池,所述外圈池设置为沉淀池,在所述沉淀池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圈池的外周侧,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内圈池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外圈池可拆卸连接;
[0007]所述内圈池分成若干个子反应池,且在每个所述子反应池内分别设置有搅拌机构,相邻所述子反应池通过隔板隔开;在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应池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水体转移管,安装所述进水管的子反应池为初始反应池,安装所述水体转移管的子反应池为结束反应池,待处理水体由所述初始反应池按照顺/逆时针方向依次流过其它子反应池后进入所述结束反应池,并通过所述水体转移管流入用于沉淀的所述外圈池中,水体在每个所述子反应池中间隔停留以进行搅拌和物化反应处理。
[0008]优选的,所述内圈池包括反应内层、卡扣外层和间隙连接块,在所述反应内层与所述卡扣外层之间设置有供卡扣安装的操作腔隙,所述操作腔隙设置在所述间隙连接块顶部;在所述出水堰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槽,在所述卡扣外层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槽,所述第一卡扣槽和所述第二卡扣槽正相对。
[0009]优选的,所述外圈池包括沉淀池筒体、中心导流筒、污泥斗和排泥管,在所述出水堰上连接有输送清水的出水管;
[0010]所述中心导流筒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内圈池底部,所述水体转移管与所述中心导流筒连通,所述水体转移管和所述中心导流筒将物化反应后的水体导流至所述沉淀池筒体内;所述污泥斗安装在所述沉淀池筒体底部,所述排泥管连接在所述污泥斗上。
[0011]优选的,所述内圈池和所述外圈池同心同轴且外轮廓形状相同。
[0012]优选的,所述内圈池池体材质为碳纤维增强复合塑料。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4](1)沉淀池和反应池内外圈组合一体化,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简单,在小面积范围内即可安装使用,适合用地紧张的工矿企业废水站的物化处理。
[0015](2)在较小的占地面积前提下,依然能够进行多级物化反应和沉淀,保障废水处理效果。
[0016](3)内圈的反应池、外圈的沉淀池及出水堰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维修和搬运。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化装置俯视平面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化装置纵剖面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圈池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外圈池;2、内圈池;3、搅拌机构;4、隔板;5、进水管;6、水体转移管;7、出水管;
[0022]沉淀池筒体;12、中心导流筒;13、污泥斗;14、排泥管;15、出水堰;
[0023]21、反应内层;22、卡扣外层;23、间隙连接块;24、操作腔隙;150、第一卡扣槽;201、第二卡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如图1所示,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池2和外圈池1,内圈池2设置为反应池,外圈池1设置为沉淀池。
[0026]内圈池2分成若干个子反应池,且在每个子反应池内分别设置有搅拌机构3,相邻子反应池通过隔板4隔开,每个子反应池中对应投加不同的药剂,进行不同的物化反应。
[0027]原则上,内圈池2和外圈池1的外形不受限制,为了实施方便,本实施例将内圈池2和外圈池1设置为同心同轴且外轮廓形状相同,如图1中俯视或截面图形状为同心圆。
[0028]在相邻两个子反应池上设置有进水管5和水体转移管6,规定:安装进水管5的子反应池为初始反应池,安装水体转移管6的子反应池为结束反应池,待处理水体由初始反应池按照顺/逆时针方向依次流过其它子反应池后进入结束反应池,并通过水体转移管6流入用于沉淀的外圈池1中,水体在每个子反应池中间隔停留以进行搅拌和物化反应处理。
[0029]反应罐体的主体材料可采用CS+FRP(碳钢材质+纤维增强复合塑料),用以强化反应设备罐体的结构,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0030]举例来说,结合附图1,附图1中给出的实施例设置三个子反应池,废水通过进水管5进入初始反应池,投加药剂A,池内搅拌机构3进行机械搅拌,物化反应充分后进入下一个子反应池,投加药剂B,池内的搅拌机构不断进行机械搅拌,物化反应充分后进入结束反应池,投加药剂C,池内搅拌机构3同步进行机械搅拌,物化反应充分后,混合液通过水体转移管6进入外圈的沉淀池中进行沉淀。
[0031]其中,水体在三个子反应池中停留的时间各保持在10

15分钟,水体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保持在2

4个小时。
[0032]沉淀与物化反应的筒体套装使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简单易操作,适合用地紧张的工矿企业废水站的物化处理,且废水经过三级物化反应充处理后再进行充分沉淀,水体处理效果好。
[0033]具体地,如图2中所示,外圈池1包括沉淀池筒体11、中心导流筒12、污泥斗13、排泥管14和出水堰15,在出水堰15上连接有输送清水的出水管7。
[0034]出水堰15和内圈池2设置在外圈池1顶部,出水堰15环绕设置在内圈池2外周侧,出水堰15与内圈池2可拆卸连接,出水堰15与外圈池可拆卸连接。
[0035]详细地,参照图2结合图3,内圈池2包括反应内层21、卡扣外层22和间隙连接块23,在反应内层与卡扣外层之间设置有供卡扣安装的操作腔隙24,操作腔隙设置在间隙连接块顶部;在出水堰15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槽150,在卡扣外层22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槽201,第一卡扣槽150和第二卡扣槽201正相对,卡扣插装在正相对的一组第一卡扣槽150和第二卡扣槽201内卡扣固定。
[0036]中心导流筒12可拆卸安装在内圈池2底部,水体转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圈池和外圈池,所述内圈池设置为反应池,所述外圈池设置为沉淀池,在所述沉淀池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环绕设置在所述反应池的外周侧,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内圈池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外圈池可拆卸连接;所述内圈池分成若干个子反应池,且在每个所述子反应池内分别设置有搅拌机构,相邻所述子反应池通过隔板隔开;在相邻两个所述子反应池上设置有进水管和水体转移管,安装所述进水管的子反应池为初始反应池,安装所述水体转移管的子反应池为结束反应池,待处理水体由所述初始反应池按照顺/逆时针方向依次流过所述初始反应池与所述结束反应池之间的所有子反应池后进入所述结束反应池,并通过所述水体转移管流入用于沉淀的所述外圈池中,水体在每个所述子反应池中间隔停留以进行搅拌和物化反应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外组合反应沉淀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池包括反应内层、卡扣外层和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勤章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红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