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组件、桥架及光伏板阵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173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电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板阵列用的折叠桥架组件、折叠桥架及运用该桥架的光伏板阵列,折叠桥架组件包括:伸缩组件;第一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一端枢接;第二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另一端枢接;第一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一折叠管枢接;第二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二折叠管枢接;折叠桥架采用至少两个折叠桥架组件对称设置,两个折叠桥架的第一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光伏阵列的相邻发电组之间的柔性连接,尤其适用于发电组间距较小的应用场景中,同时折叠桥结构可以适应相邻发电组的相对角度的变化,且能够大大降低断裂、脱落等情况。脱落等情况。脱落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组件、桥架及光伏板阵列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电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板阵列用的折叠桥架组件、折叠桥架及运用该桥架的光伏板阵列。

技术介绍

[0002]追光系统在光伏发电产业的应用,使得光伏板可以像向日葵一样进行追光运动,以获得最大的发电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光伏板阵列可以被分为多组发电组,每组发电组包含多块光伏组件,且光伏组件同轴安装在同一根扭矩管上,不同发电组的扭矩管都可以被单独控制,由于通讯等原因,造成支架同步性较差,导致不同跟踪支架在同一时间存在不同角度,或者某个跟踪支架因故障停止追踪,导致相邻两个支架形成角度差。同时,目前光伏发电产业内大都是采用光伏清扫机器人进行清洁光伏板,因而相邻发电组之间会设置连接桥,以方便清扫机器人在相邻发电组之间移动。
[0003]当光伏板阵列同时设置有追光系统和连接桥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相邻发电组的旋转角度相差较大时,简单套管连接桥容易松脱甚至断裂,甚至顶坏光伏板,导致检修、维护的频率增加,维护成本高。本申请人先前有考虑过在连接光伏组件的两根安装杆之间分别枢接配合有一组伸缩组件,伸缩组件为三段式伸缩结构,可以适应相邻发电组的相对角度偏差,避免连接桥断落,但是这种三段式伸缩结构无法应用在相信发电组的间距较小的应用环境中。
[0004]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翘板式桥架结构,通过设置回转梁及其回转结构,回转结构对应设置在两个平单轴的檩条上的横梁上,实现绕横梁上的回转中心回转。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1.相对设置的两个翘板式桥架结构的回转中心相对集中,回转过程中所需要的空间较大,才能实现较大角度的变化。同时由于回转中心相对集中,回转过程中向心力也更加集中,导致整个桥架重心不均衡,影响追日效果,时间长久,也容易损坏桥架。
[0006]2.该方案中采用U形槽件实现回转过程中的限位,U形槽件套设在回转梁上,在回转弯折过程中,若U形槽件本身与回转梁连接处发生松脱,则增加了一个可能导致的故障点,整个桥架容易断裂、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及光伏板阵列,可以实现光伏阵列的相邻发电组之间的柔性连接,尤其适用于发电组间距较小的应用场景中,同时折叠桥结构可以适应相邻发电组的相对角度的变化,且能够大大降低断裂、脱落等情况。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组件,包括:伸缩组件;
[0009]第一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一端枢接;
[0010]第二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另一端枢接;
[0011]第一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一折叠管枢接;
[0012]第二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二折叠管枢接;以及
[0013]所述第一折叠管和第二折叠管侧面设置有枢接槽,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分别枢接配合在相应的枢接槽内。
[0014]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折叠桥架组件,两个折叠桥架组件对称设置,两个折叠桥架组件的第一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两个折叠桥架组件的第二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
[0015]优选地,所述万向节组件包括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一铰链板与所述第二铰链板相背对设置并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链板通过转轴与伸缩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铰链板通过转轴与第一折叠管或第二折叠管转动连接。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均为U形铰链板。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的轴向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折叠管与第二折叠管的轴向长度相同,且第一安装杆比第一折叠管的轴向长度短。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管和第二折叠管的枢接槽为双U形槽,所述双U形槽通过转轴与第一安装杆或第二安装杆转动连接,所述双U形槽背向光伏组件受光面一侧缺口大于朝向光伏组件受光面一侧的缺口,使得双U形槽可以跟随第一折叠管或第二折叠管一起折叠过程中,朝向受光面一侧的缺口底部碰到第一安装杆或第二安装杆时,将无法再继续折叠,起到限位作用。
[0019]优选地,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外管的相向端部伸缩配合;所述内管或所述外管的相背端部与万向节组件枢接配合。
[002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管内壁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内管的外壁设置有一圈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随着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伸缩配合活动抵接在所述限位凸起上。
[002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限位凸缘均通过冲压工艺成型。
[002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间隙配合;所述外管的内壁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在所述外管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且所述导向凸起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间隙配合。
[002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导向凸起均为球面凸起。
[002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伏板阵列,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折叠桥架,两个折叠桥架对称设置,两个折叠桥架的第一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两个折叠桥架的第二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通过檩条连接在光伏支架上,光伏支架上设有光伏组件,使得两个折叠桥架可随折叠管一起绕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上的回转中心回转,从而带动光伏支架上相邻光伏板之间的角度变化。
[0025]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上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孔。
[0026]优选地,所述檩条通过抱箍组件连接在光伏支架的扭矩管上。
[0027]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8]1.本方案设计有安装杆,折叠管上设有枢接槽,安装杆枢接在折叠槽内,使得折叠管相对安装杆转动实现折叠的时候,具有较大的折叠回转空间;并且由于安装杆的设置,当采用至少两个折叠桥架相对设置成整体光伏支架时,回转过程中在安装杆上形成回转中
心,能够分散回转过程中的向心力,从而保证整个光伏支架重心均衡,提高追日效果,增长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安装杆部件的设置,避免回转折叠过程中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光伏支架的横梁上,安装杆和折叠管构成的整体结构也便于使用及维护。
[0029]2.本方案中,安装杆与折叠管的枢接槽进行枢接配合,枢接槽为双U形槽且与折叠管一体成型,可以避免装配过程中的松动,减少故障点;还可以通过枢接槽对枢接杆与安装杆的相对角度进行限位,当枢接杆与安装杆的相对角度为0时不再发生转动,进而实现枢接杆的承重功能。
[0030]3.本方案中,伸缩组件与折叠管之间通过万向节组件枢接,万向节组件包括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第一铰链板与伸缩杆枢接并相对转动,实现伸缩组件与安装杆间的大范围角度变化,同时伸缩组件能够实现与安装杆的端部间的距离进行伸缩,从而在相邻发电组的光伏组件的间隙较小而相对角度较大时,实现适应相邻发电组的相对角度的变化而进行折叠桥结构的变形(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组件;第一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一端枢接;第二折叠管,其一端通过万向节组件与伸缩组件另一端枢接;第一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一折叠管枢接;第二安装杆,其一端与第二折叠管枢接;以及所述第一折叠管和第二折叠管侧面设置有枢接槽,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分别枢接配合在相应的枢接槽内。2.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桥架组件,至少两个折叠桥架组件对称设置,至少两个折叠桥架组件的第一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至少两个折叠桥架组件的第二安装杆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节组件包括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所述第一铰链板与所述第二铰链板相背对设置并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链板与伸缩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铰链板与第一折叠管或第二折叠管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链板和第二铰链板均为U形铰链板。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杆和第二安装杆的轴向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折叠管与第二折叠管的轴向长度相同,且第一安装杆比第一折叠管的轴向长度短。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板阵列柔性连接的折叠桥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管和第二折叠管的枢接槽为双U形槽,所述双U形槽通过转轴与第一安装杆或第二安装杆转动连接,所述双U形槽背向光伏组件受光面一侧缺口大于朝向光伏组件受光面一侧的缺口。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进国黄立军黄显达林鑫郭安仕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蓝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