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223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童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有把手杆,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铰接孔,铰接孔中转动设置有前轮架,前轮架上转动设置有车轮,所述把手杆上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孔上方设置有铰接槽,铰接座转动设置在铰接槽中,把手杆可通过铰接座向车体翻转折叠;所述把手杆上滑动设置有插接件,前轮架上设置有与插接件适配的插接槽,且把手杆上设置有驱动插接件与插接槽配合的弹性件,插接件与插接槽配合使把手杆与前轮架相对固定,从而使把手杆可控制前轮架与车体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储藏运输的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结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童车
,特别涉及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童车是一种供儿童玩耍用的一种工具车,是儿童玩具之中的一大门类。
[0003]为了方便童车的储藏运输,一些童车的车把手会与车体相对折叠,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2110056789.2公开的一种儿童三轮车,其具有竖直对称平面SP,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前端连接有前撑架,所述前撑架上连接有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动把和前轮组件,所述支撑架后端连接有后撑架,所述后撑架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上设有座位,所述的架体上连接有设置在竖直对称平面SP两侧的左支撑部和右支撑部,所述左支撑部绕第三轴线C与架体转动连接,所述左支撑部包括左后腿和设在左后腿下端的左后轮,所述右支撑部绕第四轴线D与架体转动连接,所述右支撑部包括右后腿和设在右后腿下端的右后轮。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操作简单、折叠后体积小的儿童三轮车。
[0004]但是该结构中儿童三轮车虽然可以折叠,但是转动把手设置在前轮组件上,转动把手向支撑架折叠后,转动把手仍然可以随前轮组件一起向支撑架两侧相对转动,从而影响童车的储藏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储藏运输的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有把手杆,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铰接孔,铰接孔中转动设置有前轮架,前轮架上转动设置有车轮,所述把手杆上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孔上方设置有铰接槽,铰接座转动设置在铰接槽中,把手杆可通过铰接座向车体翻转折叠;所述把手杆上滑动设置有插接件,前轮架上设置有与插接件适配的插接槽,且把手杆上设置有驱动插接件与插接槽配合的弹性件,插接件与插接槽配合使把手杆与前轮架相对固定,从而使把手杆可控制前轮架与车体相对转动。
[0008]采用上述结构后,把手杆转动设置在车体上,车把折叠后把手杆不会随前轮架一起向车体两侧转动,便于童车的收纳以及储存运输,且该结构中把手杆与前轮架通过插接结构进行相对固定,结构简单,方便把手杆与前轮架的快速组装拆卸,方便使用者使用。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槽为异形孔,前轮架上设置有导向面,插接件上设置有与导向面适配的驱动面;把手杆与车体相对展开时,驱动面抵在所述导向面上从而使插接件与插接槽定位配合。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面设置在插接槽上侧,且插接槽两侧均设置有导向面,插接槽两侧的导向面呈V型设置,插接件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导向面适配的驱动
面。
[0011]采用上述结构后,导向面与驱动面的设置便于插接件与插接槽的快速定位安装,方便车把的快速展开,方便使用者使用;由于童车的前轮可向车体两侧转动,设置在插接槽两侧的导向面有利于对插接件与插接槽的配合进行导向,方便车把的快速展开。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件包括与插接槽适配的插接部,插接部截面整体呈等腰三角形,驱动面为插接部的侧面。
[0013]采用上述结构后,结构简单,有利于把手杆与前轮架的稳定连接,并方便插接件与插接槽的生产加工。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轮架上设置有限位凸起,车体上设置有与限位凸起适配的第一限位槽,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配合限制前轮架与车体的转动角度。
[0015]采用上述结构后,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的设置避免前轮架与车体转动角度过大,从而避免导向面与驱动面错位,便于车把的快速展开,方便使用者使用。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座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车体上,插接件滑动设置在把手杆中,且插接件上设置有与铰接轴适配的导槽,所述把手杆与铰接座转动连接,且把手杆上设置有与铰接轴适配的第一摆槽,铰接轴穿设在第一摆槽中并限制把手杆与铰接座转动角度;导槽侧面设置有第二摆槽,插接件可与铰接轴相对转动,并使铰接轴在第一摆槽和第二摆槽中相对摆动。
[0017]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第一摆槽以及导槽侧面的第二摆槽使把手杆可与铰接座相对转动,从而使把手杆可控制前轮架进行转向,且由于铰接轴穿过第一摆槽和第二摆槽,有利于插接件在把手杆中的稳定安装,并便于把手杆与插接件的同步转动。
[001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槽中设置有导向部和摆动部,第二摆槽设置在摆动部侧面,铰接轴与导向部配合时,插接件仅可与铰接轴相对滑动。
[001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槽侧面设置有支撑壁,把手杆折叠时,弹性件驱动插接件抵靠在支撑壁上,并使铰接轴与导向部保持配合。
[0020]采用上述结构后,铰接轴与摆动部配合时,把手杆可控制前轮架进行转动,铰接轴与导向部配合时,把手杆不可控制前轮架进行转动,避免把手杆向车体转动时把手杆向车体两侧翻转,方便把手杆与车体的展开和折叠;支撑壁结构简单,避免把手杆折叠时把手杆向车体两侧翻转,便于童车的收纳以及储存运输。
[002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把手杆外侧滑动设置有拉套,把手杆中设置有滑槽,插接件滑动设置在滑槽中,滑槽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中设置有连接销,拉套与插接件通过连接销可拆卸连接。
[0022]采用上述结构后,拉套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者控制插接件运动,便于童车的折叠。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展开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26]图4是本技术折叠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0027]图5是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28]图6是本技术中车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技术中前轮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本技术中车把杆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本技术中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技术中插接件的剖视图。
[0033]图中标号含义:1

车体;11

铰接槽;12

第一限位槽;13

铰接轴;14

支撑壁;15

铰接孔;2

前轮架;21

插接槽;22

限位凸起;23

导向面;3

车轮;4

把手杆;41

铰接座;42

第二限位槽;43

第一摆槽;44

滑槽;5

插接件;51

插接部;52

导槽;53...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包括车体(1),车体(1)上设置有把手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铰接孔(15),铰接孔(15)中转动设置有前轮架(2),前轮架(2)上转动设置有车轮(3),所述把手杆(4)上设置有铰接座(41),铰接孔(15)上方设置有铰接槽(11),铰接座(41)转动设置在铰接槽(11)中,把手杆(4)可通过铰接座(41)向车体(1)翻转折叠;所述把手杆(4)上滑动设置有插接件(5),前轮架(2)上设置有与插接件(5)适配的插接槽(21),且把手杆(4)上设置有驱动插接件(5)与插接槽(21)配合的弹性件(62),插接件(5)与插接槽(21)配合使把手杆(4)与前轮架(2)相对固定,从而使把手杆(4)可控制前轮架(2)与车体(1)相对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槽(21)为异形孔,前轮架(2)上设置有导向面(23),插接件(5)上设置有与导向面(23)适配的驱动面(511);把手杆(4)与车体(1)相对展开时,驱动面(511)抵在所述导向面(23)上从而使插接件(5)与插接槽(21)定位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23)设置在插接槽(21)上侧,且插接槽(21)两侧均设置有导向面(23),插接槽(21)两侧的导向面(23)呈V型设置,插接件(5)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导向面(23)适配的驱动面(51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5)包括与插接槽(21)适配的插接部(51),插接部(51)截面整体呈等腰三角形,驱动面(511)为插接部(51)的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童车的车把折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2)上设置有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余剑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鑫灿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