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072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吸收塔,吸收塔的上端设置有吸收剂入口,吸收塔的下端设置有油气入口,吸收塔的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缓冲罐,缓冲罐的一端与储油罐连接,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油气出口,油气出口与油气入口连通,缓冲罐的底部设置有回收口;膜分离装置,膜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油气分离膜,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与气体出口连通,油气分离膜的截留侧与回收口连通,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还设置有出气口;储气槽,储气槽的进气端通过第一压缩机与出气口连通,储气槽的出气端通过控制阀与储油罐连通;能够实现罐区油气的回收利用,并达到了VOCs无排放的目的。并达到了VOCs无排放的目的。并达到了VOCs无排放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回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通用的VOCs废气治理方法虽然在一定上减轻了空气污染,但是仍然不能有效的治理和彻底根除,VOCs废气治理在满足国家、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仍还存在一定的低浓度排放,据统计,VOCs在PM2.5中平均占比接近30%,VOCs治理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将罐区产生的油气经过吸收塔、膜分离装置进行油气内VOCs的去除和回收,并在膜分离装置后将剩余气体在储气槽中储存,以便在储油罐排油时利用储气槽内储存的气体补充储油罐排液引起的压力不足,即达到了油气的回收又实现了油气的循环利用,达到了 VOCs无排放的目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0005]吸收塔,所述吸收塔的上端设置有吸收剂入口,所述吸收塔的下端设置有油气入口,所述吸收塔的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
[0006]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一端与储油罐连接,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油气出口,所述油气出口与所述油气入口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底部设置有回收口;
[0007]膜分离装置,所述膜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油气分离膜,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与所述气体出口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截留侧与所述回收口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还设置有出气口;
[0008]储气槽,所述储气槽的进气端通过第一压缩机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储气槽的出气端通过控制阀与所述储油罐连通。
[0009]可选地,所述吸收剂入口上连接有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冷却器。
[0010]可选地,所述液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增压泵。
[0011]可选地,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内的吸收剂作为所述换热器的热源介质,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液体作为所述换热器的冷源介质。
[0012]可选地,所述气体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膜分离装置的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渗透测连接,所述回收口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膜分离装置的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截留侧连接,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有螺杆真空泵。
[0013]可选地,所述油气出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油气入口连接,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工作液入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处于所述冷却
器的下游部分连接,油气和第二压缩机的工作液从第二压缩机的出口喷射出来后经过油气入口进入所述吸收塔。
[0014]可选地,所述吸收塔内设置有液体分布器,所述液体分布器下方设置有填料区。
[0015]可选地,所述出气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储气槽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上,所述储气槽的出气端通过第七管路与所述储油罐的顶部连接,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七管路上。
[0016]可选地,所述储气槽内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储油罐内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0017]可选地,所述第六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其有益效果在于:该系统能够将罐区产生的油气经过吸收塔、膜分离装置进行油气内VOCs的去除和回收,并在膜分离装置后将剩余气体在储气槽中储存,以便在储油罐排油时利用储气槽内储存的气体补充储油罐排液引起的压力不足,即达到了油气的回收又实现了油气的循环利用,达到了VOCs无排放的目的。
[0019]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0]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吸收塔;2、缓冲罐;3、储油罐;4、膜分离装置;5、油气分离膜; 6、储气槽;7、第一压缩机;8、控制阀;9、第一管路;10、冷却器;11、第二管路;12、增压泵;13、换热器;14、第三管路;15、第四管路;16、螺杆真空泵;17、第五管路;18、第二压缩机;19、第六管路;20、液体分布器;21、填料区;22、单向阀;23、第七管路;24、第一压力传感器; 25、第二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0026]吸收塔,吸收塔的上端设置有吸收剂入口,吸收塔的下端设置有油气入口,吸收塔的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
[0027]缓冲罐,缓冲罐的一端与储油罐连接,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油气出口,油气出口与油气入口连通,缓冲罐的底部设置有回收口;
[0028]膜分离装置,膜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油气分离膜,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与气体出口
连通,油气分离膜的截留侧与回收口连通,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还设置有出气口;
[0029]储气槽,储气槽的进气端通过第一压缩机与出气口连通,储气槽的出气端通过控制阀与储油罐连通。
[0030]具体的,该系统将罐区产生的油气依次通入吸收塔和膜分离装置,在吸收塔内通过吸收剂与油气的接触实现对油气的吸收,并且能够回收吸收剂,而吸收塔顶部逸出的油气再经过膜分离装置的分离实现油气的分离,进一步去除油气内的VOCs,进一步的,经过膜分离装置的气体在第一压缩机的作用下增压并储存至储气槽内,当储油罐内进行石油的卸载时可以将储气槽内的气体补充至储油罐内,以补足储油罐内的气压,保证石油的顺利卸载,并且实现油气的循环利用,达到了VOCs无排放的目的。
[0031]可选地,吸收剂入口上连接有第一管路,第一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冷却器。
[0032]具体的,吸收剂由吸收剂来界区经过第一管路和冷却器冷却后进入吸附塔的塔顶,经过喷淋实现与油气的逆流接触,去除油气内的VOCs。
[0033]可选地,液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二管路,第二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第二管路上设置有增压泵。
[0034]具体的,吸收剂经过喷淋在吸收塔内与油气充分混合吸收后,塔底重油通过增压泵送回吸收剂回界区外。
[0035]可选地,还包括换热器,第一管路内的吸收剂作为换热器的热源介质,第二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吸收塔,所述吸收塔的上端设置有吸收剂入口,所述吸收塔的下端设置有油气入口,所述吸收塔的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一端与储油罐连接,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油气出口,所述油气出口与所述油气入口连通,所述缓冲罐的底部设置有回收口;膜分离装置,所述膜分离装置内设置有油气分离膜,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与所述气体出口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截留侧与所述回收口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膜的渗透侧还设置有出气口;储气槽,所述储气槽的进气端通过第一压缩机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储气槽的出气端通过控制阀与所述储油罐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剂入口上连接有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冷却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出口上连接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与吸收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增压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罐区油气回收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内的吸收剂作为所述换热器的热源介质,所述第二管路内的液体作为所述换热器的冷源介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国鹏李凤奇李文欣蔺柏杨刘海潇吴笛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