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0637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属于城市内湖治理领域,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和内湖进行统筹布局,统筹布局包括河湖分离布局和河湖一体布局,在布置条件好的区域采用河湖分离布局,在布置条件不好的区域采用河湖一体布局,布置完成后模拟自然湖岸,模拟自然湖岸位于所述内湖周围一圈的滨湖区,模拟自然湖岸包括生态截水岸坡、植物浅水区。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河湖统筹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和内湖进行调节,保证内湖水资源充足,构建水动力系统基础;同时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内湖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对城市内湖水质保障和维持系统的研究相对丰富,对于城市内湖系统的污染治理、质量提升和长效保障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河湖系统的理论构建、技术研发、工程实践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作为城市文明和发展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湖自然景观与水环境、水生态系统受损,水污染控制、水生态改善及长效维护成为当前城市河湖系统构建与修复的关键难题。
[000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内湖治理已经进入“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阶段,基本在逐步普及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以实现和再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我国城市内湖本身的治理提升技术主要有截污控源、清淤、曝气、加速污染物沉积、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等多种有效处理方法。
[0004]但是这些方法缺少良好的本底条件作为支撑,只能实现各自单一的功能,要么可以进行河湖调度但无法解决内湖外局地滨水汇流区的地表径流对内湖造成的污染;要么构建了内湖沿岸生态,但无法从总体层面调节外河与内湖,使得汛期内湖容易受到外河排水的影响。所以如何处理城市内湖与相关河道进退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水源及补水通道的关系,如何处理地表径流对内湖的影响及与岸坡构建的关系等等,其本质上是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湖水动力系统,它是内湖系统治理的基本面和本底条件,在城市内湖治理中是重中之重,需优先解决。
专利技术内容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为城市内湖水生态治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本底条件。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和内湖进行统筹布局,所述统筹布局包括河湖分离布局和河湖一体布局,在布置条件好的区域采用河湖分离布局,在布置条件不好的区域采用河湖一体布局,所述河湖分离布局包括子步骤S11、S12,所述河湖一体布局包括子步骤S13;S11:将外河道进行迁改,绕开内湖,通过设置闸、堰、管、渠等措施,实现外河道和内湖完全分离;S12:所述外河道和所述内湖之间设置引水通道、退水通道和倒虹补水管系,相邻两个所述内湖之间设置连通水道;S13:在所述外河道下游设景观挡水闸蓄水;所述内湖通过水道与所述外河道连
通,所述外河道和所述内湖连通的所述水道上设有景观节制闸。
[0007]S2:在所述S1布置完成后模拟自然湖岸,所述模拟自然湖岸位于所述内湖周围一圈的滨湖区,所述模拟自然湖岸包括生态截水岸坡、植物浅水区。
[0008]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包括子步骤S21、S22、S23、S24、S25;S21:在所述生态截水岸坡的坡顶开挖截水槽,开挖岸坡区、植物浅水区的土方并平整形成基面,所述基面为原状土或换填素土压实,压实度不小于85%;S22:在所述基面上敷设纳基膨润土防水毯;S23:在所述岸坡区范围内,在所述纳基膨润土防水毯之上设有压实度不小于90%的黏土防渗层;S24:在所述截水槽中回填渗透性较强的级配砂卵石。
[0009]S25:在所述植物浅水区内,在所述纳基膨润土防水毯之上设有30cm厚、压实度不小于85%的回填素土保护层,所述回填素土保护层上设有30cm厚的种植土,所述种植土中添加营养液或肥料。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河湖统筹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和内湖进行调节,保证内湖水资源充足,构建水动力系统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内湖岸边的模拟自然湖岸可使内湖的水质显著改善。可使地表径流污染汇入内湖明显减少,水体黑臭现象逐渐消失,水体透明度大幅提升等,为成功营造清水型水域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可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和缓冲力。水生态韧性显著增强,内湖水动力增强使内湖系统水平、垂直结构上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生物群落生态适应良好,基底形态多样,物质和能量流动更加频繁,大型水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水体和滨湖岸线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系统自我修复和调节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良性循环。
[0011]2)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河湖统筹布局构建水动力系统基础,再辅以模拟自然湖岸,能在汛期显著提高城市对洪涝灾害的抵御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将建成的优美生态景观,催生“美丽经济”,地区生态旅游收入显著提升。
[0012]3)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河湖统筹布局构建水动力系统基础,再辅以模拟自然湖岸,大幅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和滨水景观,可以带动完善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形成水、岸、景、城有机融合的综合生态,提升河湖岸线土地品质和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河湖分离布局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河湖一体布局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拟自然湖岸的示意图;图中,1

内湖、2

外河道、3

引水通道、4

引水河道、5

退水通道、6

倒虹补水管系、7

缓冲净化区、8

连通水道、10

景观挡水闸、11

景观节制闸、13

基面、14

纳基膨润土防水毯、15

粘土防渗层、16

回填素土保护层、17

种植土、18

植物浅水区、19

岸坡区、20

生态截水岸坡、21

截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参阅图1

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

图4所示,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2和内湖1进行统筹布局,所述统筹布局包括河湖分离布局和河湖一体布局,在布置条件好的区域采用河湖分离布局,在布置条件不好的区域采用河湖一体布局,所述河湖分离布局包括子步骤S11、S12,所述河湖一体布局包括子步骤S13;S11:将外河道2进行迁改,绕开内湖1,通过设置闸、堰、管、渠等措施,实现外河道2和内湖1完全分离;S12:所述外河道2和所述内湖1之间设置引水通道3、退水通道5和倒虹补水管系6,相邻两个所述内湖1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动力系统构建城市内湖本底的物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形地貌及全年不同阶段的使用要求和功能定位对外河道和内湖进行统筹布局,所述统筹布局包括河湖分离布局和河湖一体布局,河湖分离布局适用于布置条件好的区域,河湖一体布局适用于布置条件不好的区域,所述河湖分离布局包括子步骤S11、S12,所述河湖一体布局包括子步骤S13;S11:将外河道进行迁改,绕开内湖,通过设置闸、堰、管、渠,实现外河道和内湖完全分离;S12:所述外河道和所述内湖之间设置引水通道、退水通道和倒虹补水管系,相邻两个所述内湖之间设置连通水道;S13:在所述外河道下游设景观挡水闸蓄水;所述内湖通过水道与所述外河道连通,所述外河道和所述内湖连通的所述水道上设有景观节制闸;S2:在所述S1布置完成后模拟自然湖岸,所述模拟自然湖岸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鲁郑轶丽朱钢王旭曾小云黎仕国魏婷马德萍杨志勇吴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