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055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镀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包括液槽、水泵、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电磁流量计、上模工装、下模工装、阳极钢丝、溶液管道、纯水注入管和回收槽,液槽设置于回收槽的一侧,水泵的输入端与液槽连通,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入端连通,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出端与电磁流量计的输入端连通,下模工装与电磁流量计的输出端连通,溶液管道的输入端与上模工装连通。采用流动的方式进行电镀,具有高效率、低能耗、清洁、环保的优点,提高了镀后尺寸厚度的均匀度,提升内孔铬层结合力和外观质量,降低镀后废水排放量,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镀
,尤其涉及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种细长管内孔直径约5

9mm,孔的长度与孔的直径之比大于10,工作环境为高温、高压以及强摩擦,单纯依靠基体材料本身性能无法满足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性好等综合性能的要求,因此,常利用镀铬工艺手段,在其内孔表面镀一定厚度的铬层,以此达到抗腐蚀、耐磨损、低摩擦的目的。
[0003]现有技术中,常利用“浸泡镀”的镀铬工艺手段,在其内孔表面镀一定厚度的铬层,以此达到抗腐蚀、耐磨损、低摩擦的目的,使之与自动武器综合性能要求相匹配。
[0004]但现有技术中,由于细长管本身内部空间狭窄,导致阴阳极反应产生气体仅靠自身浮力作用呈自下而上不规则运动,整个气泡在细长管内部分布并不均匀,易在细长管中上部聚集,增大中上部电阻,最终引起中部或上端铬层较薄,下端铬层较厚,即两端锥差大或中部空心缺陷;利用现有的镀铬技术(浸泡式)对细长管进行镀厚铬(≥60um)作业时,内孔铬层锥差、“腰鼓状”、粗结晶以及光洁度差等缺陷将被成倍放大,一次性镀铬合格率较低,只能通过大量反复返工返修,严重增加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此外,浸泡镀铬后需对整个电镀装置(工装架、模具、产品及电极等)表面的电镀液进行清洗,槽液废水排放量大,加剧废水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气泡在细长管内部分布不仅要,两端锥差大、中部空心缺陷,以此镀铬合格率低,废水排量大,加剧废水处理成本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包括液槽、水泵、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电磁流量计、上模工装、下模工装、阳极钢丝、溶液管道、纯水注入管和回收槽,所述液槽设置于所述回收槽的一侧,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液槽连通,并位于所述液槽的一侧,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流量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下模工装与所述电磁流量计的输出端连通,所述上模工装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上端,所述溶液管道的输入端与所述上模工装连通,所述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入端与所述溶液管道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液槽和所述回收槽的上端,所述阳极钢丝贯穿所述上模工装和所述下模工装,所述纯水注入管与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连通。
[0007]其中,所述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上模工装的上端,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下端。
[0008]其中,所述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
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上模工装的内部,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内部。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应用于如上述所述的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0010]对细长管进行除油清洗;
[0011]使用碱性溶液对细长管进行去铅清洗,去除内膛附着的铅层;
[0012]使用酸洗溶液对细长管进行酸洗,去除内膛的氧化皮;
[0013]使用碱性溶液对细长管进行二次去铅清洗,完全消除内膛的铅层和氧化皮;
[0014]对细长管的内孔使用磨料抛光清洗,提高内膛光洁度;
[0015]将细长管放置于所述上模工装和所述下模工装之间,使用电镀液进行电镀;
[0016]以此细长管镀铬完成。
[0017]其中,在去铅清洗步骤中具体工艺为:浓度为280~360g/L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80~150g/L的铬酸钠溶液,温度为80~100℃,清洗20~30min。
[0018]其中,在抛光步骤中:使用600~1000目的碳化硅磨料,抛光3~9min。
[0019]其中,所述电镀液配比为:CrO3:220~230g/L,Cr
3+
:4~5g/L,H2SO4:2~3g/L。
[0020]其中,乳白铬电流密度25A/dm2~30A/dm2,18min铬层厚度可达5um;硬铬电流密度35A/dm2~40A/dm2,9min铬层厚度可达5um;铬层结构要求乳白铬和硬铬复合铬层时,电镀完乳白铬后可不断电降温,电流密度逐渐升高至硬铬电流密度。
[0021]其中,电镀过程中电流均分法是利用二个单独阳极输出,各自输出给定电流,独立控制;并可根据细长管镀件内孔尺寸公差进行上下端电流补偿,实现锥差细长管无锥差电镀。
[002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及装置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采用流动的方式进行电镀,具有高效率、低能耗、清洁、环保的优点,解决了因气泡聚集、所述阳极钢丝因素产生电位降带来的影响,保证了电流分布的稳定性与均匀性,实现锥差细长管无锥差电镀控制,提高了镀后尺寸厚度的均匀度,提升内孔铬层结合力和外观质量,降低镀后废水排放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的工艺步骤流程图。
[0026]1‑
液槽、2

水泵、3

第一多通电磁球阀、4

第二多通电磁球阀、5

电磁流量计、7

上模工装、6

下模工装、8

阳极钢丝、9

溶液管道、10

纯水注入管、11

回收槽、12

第一绝缘层、13

第二绝缘层、14

第一密封圈、15

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包括液槽1、水泵2、第一
多通电磁球阀3、第二多通电磁球阀4、电磁流量计5、上模工装7、下模工装6、阳极钢丝8、溶液管道、纯水注入管10和回收槽11,所述液槽1设置于所述回收槽11的一侧,所述水泵2的输入端与所述液槽1连通,并位于所述液槽1的一侧,所述水泵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3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3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流量计5的输入端连通,所述下模工装6与所述电磁流量计5的输出端连通,所述上模工装7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6的上端,所述溶液管道的输入端与所述上模工装7连通,所述第二多通电磁球阀4的输入端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槽、水泵、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电磁流量计、上模工装、下模工装、阳极钢丝、溶液管道、纯水注入管和回收槽,所述液槽设置于所述回收槽的一侧,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液槽连通,并位于所述液槽的一侧,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流量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下模工装与所述电磁流量计的输出端连通,所述上模工装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上端,所述溶液管道的输入端与所述上模工装连通,所述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入端与所述溶液管道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多通电磁球阀的输出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液槽和所述回收槽的上端,所述阳极钢丝贯穿所述上模工装和所述下模工装,所述纯水注入管与所述第一多通电磁球阀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上模工装的上端,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下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上模工装的内部,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下模工装的内部。4.一种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工艺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长管内孔流动镀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对细长管进行除油清洗;使用碱性溶液对细长管进行去铅清洗,去除内膛附着的铅层;使用酸洗溶液对细长管进行酸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王宪升姜黎明刘科言李晓寅吉永东张必良王建何俊张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