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0485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属于煤炭综采支护技术领域;包括外缸、中缸、活柱,中缸插接于外缸内,活柱插接于中缸内,中缸底部设有底阀,外缸的侧壁下端设有下侧通液孔,上端设有上侧通液孔,下侧通液孔与外缸下腔相连通,上侧通液孔与外缸上腔相连通,外缸的外侧面固定设有上腔通液板、下腔通液板,上腔通液板内部的中缸进液腔与上侧通液孔相连通,下腔通液板内部的下腔进液腔与下侧通液孔相连通;在中缸的底端密封柱外侧面设有深孔,在中缸的侧壁内部设有活柱进液腔,活柱进液腔与深孔的内侧开口相连通,活柱进液腔远离深孔的一端与中缸上腔相连通;解决了目前使用的双伸缩立柱设计进液方式占用空间大,连接管路多的问题。接管路多的问题。接管路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煤炭综采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中厚煤层大量开采,煤炭储量急剧下降,生产接续和资源平衡开采的矛盾日益突出,薄煤层正逐渐演变为各矿主采煤层,薄煤层采煤机、刮板机、液压支架的研制已成为今天煤炭行业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也是未来支架市场的一种主要架型。由于国内煤层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国内薄煤层液压支架主要是与采煤机、刮板机配套,研制技术难点主要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支架支护强度、保证采煤机过机空间要求、满足支架伸缩比要求和承载要求、简化液压系统布置等。立柱设计是液压支架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支架的整体设计,支护强度,支护空间、系统布置等众多支架设计关键因素。
[0003]目前国内常规使用的双伸缩立柱设计进液方式是在立柱外缸筒上设计了一个下腔进液口和中缸进液口,活柱柱头上设计一个上腔进液口,这些接口通过管路连接起来实现立柱升降。但这种进液方式占用空间大,连接管路多,这种进液方式立柱用在薄煤层支架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立柱液控阀或接头座与支架结构件干涉,或支架降最低挤压胶管等问题,不适用于薄煤层液压支架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解决目前使用的双伸缩立柱设计进液方式占用空间大,连接管路多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包括外缸、中缸、活柱,中缸的底端插接于外缸的内部,活柱的底端插接于中缸的底部,在中缸的缸底处设置有底阀,在外缸的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下侧通液孔,在外缸的侧壁靠近缸口处设置有上侧通液孔,下侧通液孔与外缸下腔相连通,上侧通液孔与外缸上腔相连通,外缸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上腔通液板、下腔通液板,上腔通液板内部的中缸进液腔与上侧通液孔相连通,下腔通液板内部的下腔进液腔与下侧通液孔相连通;在中缸的底端密封柱外侧面上设置有深孔,在中缸的侧壁内部设置有活柱进液腔,活柱进液腔与深孔的内侧开口相连通,活柱进液腔远离深孔的另一端与中缸上腔相连通。
[0007]进一步的,中缸外侧面以及活柱外侧面在靠近底端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底端密封柱,中缸的底端密封柱与外缸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活柱的外侧密封柱与中缸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
[0008]进一步的,在外缸的缸口处螺接有第一导向套,第一导向套的内侧面与中缸的外侧面相紧密接触;在中缸的缸口处螺接有第二导向套,第二导向套的内侧面与活柱的外侧面相紧密接触。
[0009]进一步的,在外缸下腔的底部设置有凸台结构,凸台结构与底阀相对应设置。
[0010]进一步的,在外缸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上腔连接座、下腔连接座,其中上腔连接座与上腔通液板相固定连接,下腔连接座与下腔通液板相固定连接,下腔连接座的进液口与下腔进液腔相连通,上腔连接座的进液口与中缸进液腔相连通。
[0011]进一步的,外缸内壁与中缸外壁之间的空间通过中缸的底端密封柱分为外缸上腔以及外缸下腔;中缸内壁与活柱外壁之间的空间通过活柱的底端密封柱分为中缸上腔以及中缸下腔;其中外缸上腔以及中缸上腔靠近立柱的缸口一端,外缸下腔以及中缸下腔靠近立柱的底部一端。
[0012]更进一步的,当中缸完全收缩时,外缸下腔与下侧通液孔内侧开口相连通。
[0013]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薄煤层双伸缩立柱采用内进液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支架可利用空间,减小薄煤层支架设计难度;
[0015](2)能够有效减少支架中液压系统高压胶管用量,优化系统管路排布;
[0016](3)解决了因部件干涉、挤压胶管等原因导致支架降不到最低位置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图;
[0020]其中,1为外缸、2为中缸、3为活柱、4为底阀、5为下腔连接座、6为上腔连接座、7为外侧密封柱、8为第一导向套、9为第二导向套、10为外缸下腔、11为外缸上腔、12为中缸下腔、13为中缸上腔、14为凸台结构、15为下腔通液板、16为上腔通液板、17为下腔进液腔、18为中缸进液腔、20为下侧通液孔、21为上侧通液孔、22为活柱进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22]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包括外缸1、中缸2、活柱3,所述外缸1以及中缸2均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中缸2的底端插接于外缸1的内部,活柱3的底端插接于中缸2的底部。
[0023]中缸2外侧面以及活柱3外侧面在靠近底端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底端密封柱,中缸2的底端密封柱与外缸1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活柱3的外侧密封柱7与中缸2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在外缸1的缸口处螺接有第一导向套8,第一导向套8的内侧面与中缸2的外侧面相紧密接触;在中缸2的缸口处螺接有第二导向套9,第二导向套9的内侧面与活柱3的外侧面相紧密接触。
[0024]外缸1内壁与中缸2外壁之间的空间通过中缸2的底端密封柱分为外缸上腔11以及外缸下腔10;中缸2内壁与活柱3外壁之间的空间通过活柱3的底端密封柱分为中缸上腔13
以及中缸下腔12。其中外缸上腔11以及中缸上腔13靠近立柱的缸口一端,外缸下腔10以及中缸下腔12靠近立柱的底部一端。
[0025]在中缸2的缸底处设置有底阀4,底阀4与活柱3以及外缸1的缸底相连通。在外缸下腔10的底部设置有凸台结构14,凸台结构14与底阀4相对应设置。
[0026]在外缸1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上腔连接座6、下腔连接座5、上腔通液板16、下腔通液板15,其中上腔连接座6与上腔通液板16相固定连接并靠近外缸1的缸口一端,下腔连接座5与下腔通液板15相固定连接并靠近外缸1的缸底一端。在下腔通液板15内部设置有下腔进液腔17,在上腔通液板16内部设置有中缸进液腔18。
[0027]在外缸1的外壁上设置有导流腔,导流腔与外缸下腔10相连通。
[0028]在外缸1的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下侧通液孔20。当中缸2完全收缩时,外缸下腔10与下侧通液孔20内侧开口相连通。下腔进液腔17的一端与下侧通液孔20的外侧开口相连通,另一端与下腔连接座5的进液口相连通。
[0029]在外缸1的侧壁靠近缸口处设置有上侧通液孔21,上侧通液孔2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缸(1)、中缸(2)、活柱(3),中缸(2)的底端插接于外缸(1)的内部,活柱(3)的底端插接于中缸(2)的底部,在中缸(2)的缸底处设置有底阀(4),在外缸(1)的侧壁靠近底端处设置有下侧通液孔(20),在外缸(1)的侧壁靠近缸口处设置有上侧通液孔(21),下侧通液孔(20)与外缸下腔(10)相连通,上侧通液孔(21)与外缸上腔(11)相连通,外缸(1)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上腔通液板(16)、下腔通液板(15),上腔通液板(16)内部的中缸进液腔(18)与上侧通液孔(21)相连通,下腔通液板(15)内部的下腔进液腔(17)与下侧通液孔(20)相连通;在中缸(2)的底端密封柱外侧面上设置有深孔,在中缸(2)的侧壁内部设置有活柱进液腔(22),活柱进液腔(22)与深孔的内侧开口相连通,活柱进液腔(22)远离深孔的另一端与中缸上腔(13)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其特征在于:中缸(2)外侧面以及活柱(3)外侧面在靠近底端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底端密封柱,中缸(2)的底端密封柱与外缸(1)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活柱(3)的外侧密封柱(7)与中缸(2)的内壁通过密封圈相紧密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煤层双伸缩立柱内进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缸(1)的缸口处螺接有第一导向套(8),第一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强韩赵峰温志鹏杨忠宇李淑琴杨玥吴瑞杰王昱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平阳煤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