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9055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包括一基于大扭力的减速箱,减速箱的底部和一金属基板连接,减速箱的输出端连接一阀门开关,同时还包括一塑料连接底座;在金属基板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孔,塑料连接底座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柱,通过连接柱和连接孔的连接,形成金属基板和塑料连接底座的连接,金属基板上端设有四个大直径定位连接孔,塑料连接底座的上端设有四个能够和四个定位连接孔形成配套连接固定的四个定位受力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升级,在塑料件上增加四个受力柱,在减速箱增加四个定位孔,使得扭力均匀分布于四个位置,而非集中于一处,在阀门强大扭力的运行下,产品依然运行流畅。产品依然运行流畅。产品依然运行流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漏水保护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漏水保护器的使用原理是:通过特定的检测端检测到漏水信息后,检测端发送信号到保护器的阀门端,使阀门关闭断水,同时发送信号断电,从而达到断水和断电的目的。常规的漏水保护器的阀门扭力区间在11

18NM,其塑料件固定减速箱,减速箱再与阀门联动,形成一个动力机构。然而在阀门处于40NM时,仅用图1所示塑料件固定减速箱方法,强大的扭矩很容易折断塑料件。基于此需要在现有产品上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包括一基于大扭力的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底部和一金属基板形成连接,所述减速箱的输出端连接一用于阻断水流的基于大扭力的阀门开关,所述减速箱和阀门开关共同组成一个动力机构,同时还包括一塑料连接底座;所述金属基板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孔,所述塑料连接底座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柱,通过连接柱和连接孔的连接,形成金属基板和塑料连接底座的连接,所述金属基板上端设有四个能够消除应力的大直径定位连接孔,分别为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
[0005]所述塑料连接底座的上端设有四个能够和四个定位连接孔形成配套连接固定的四个大直径的定位受力柱,分别为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
[0006]所述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呈现矩形结构布置;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呈矩形结构布置;且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分别刚好插入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以此形成金属基板和塑料连接底座之间更紧密的抗大扭力连接结构。
[0007]作为本技术之优选,所述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均匀分布于减速箱中大齿轮的四个角。
[0008]作为本技术之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的直径均为12mm,高度均为16mm。
[0009]作为本技术之更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柱分布于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的两侧以及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的两侧。
[0010]作为本技术之改进,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和第二定位受力柱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和第三定位受力柱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三定
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二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之间设有第四加强筋结构;
[0011]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的两侧以及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之间,设有主连接孔。
[0012]本技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升级,在塑料件上增加四个受力柱,并且在减速箱增加四个对应的定位孔,使得扭力均匀分布于四个位置,而非集中于一处,在阀门强大扭力的运行下,产品依然运行流畅,广泛适用于40NM阀门使用场合。
附图说明
[0013]图1所示的是现有技术的结构图;
[0014]图2所示的是本技术改进技术后,用于固定减速箱的金属基板的结构图;
[0015]图3所示的是本技术改进技术后,塑料连接底座的外形结构图;
[0016]图4所示的是本技术中阀门开关和塑料连接底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减速箱;2、金属基板;3、阀门开关;4、塑料连接底座;5、连接孔;6、连接柱;7、第一定位连接孔;8、第二定位连接孔;9、第三定位连接孔;10、第四定位连接孔;11、第一定位受力柱;12、第二定位受力柱;13、第三定位受力柱;14、第四定位受力柱;15、第一加强筋结构;16、第二加强筋结构;17、第三加强筋结构;18、第四加强筋结构;19、大齿轮;20、主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19]由图4可知,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包括一基于大扭力的减速箱1,该减速箱1的底部和一金属基板2形成连接,该减速箱1的输出端连接一用于阻断水流的基于大扭力的阀门开关3,减速箱1和阀门开关3共同组成一个动力机构。
[0020]由图2和图3可知,本技术同时还包括一塑料连接底座4;在金属基板2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孔5,在塑料连接底座4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柱6,通过连接柱6和连接孔5的连接,形成金属基板2和塑料连接底座4的连接,在金属基板2的上端设有四个能够消除应力的大直径定位连接孔,分别为第一定位连接孔7、第二定位连接孔8、第三定位连接孔9和第四定位连接孔10;在塑料连接底座4的上端设有四个能够和第一定位连接孔7、第二定位连接孔8、第三定位连接孔9、第四定位连接孔10形成配套连接固定的四个大直径的定位受力柱,分别为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二定位受力柱12、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
[0021]上述结构中,第一定位连接孔7、第二定位连接孔8、第三定位连接孔9和第四定位连接孔10呈现矩形结构布置;同样的,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二定位受力柱12、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呈矩形结构布置;且第一定位受力柱11刚好插入第一定位连接孔7;第二定位受力柱12刚好插入第二定位连接孔8;第三定位受力柱13刚好插入第三定位连接孔9;第四定位受力柱14刚好插入第四定位连接孔10,以此形成金属基板2和塑料连接底座4之间更紧密的抗大扭力连接结构。
[0022]在本技术中,优选的第一定位连接孔7、第二定位连接孔8、第三定位连接孔9和第四定位连接孔10均匀分布于减速箱1中大齿轮19的四个角。并且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
二定位受力柱12、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的直径均为12mm,高度均为16mm。同时在本技术中,连接柱6分布于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二定位受力柱12的两侧以及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的两侧。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之处,在第一定位受力柱11和第二定位受力柱12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结构15;在第一定位受力柱11和第三定位受力柱13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结构16;在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之间设有第三加强筋结构17;在第二定位受力柱12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之间设有第四加强筋结构18;以及在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二定位受力柱12的两侧以及第三定位受力柱13和第四定位受力柱14之间,设有连接大齿轮19的主连接孔20。
[0024]本技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升级,在塑料连接底座4上增加第一定位受力柱11、第二定位受力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扭力漏水保护器结构,包括一基于大扭力的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底部和一金属基板形成连接,所述减速箱的输出端连接一用于阻断水流的基于大扭力的阀门开关,所述减速箱和阀门开关共同组成一个动力机构,同时还包括一塑料连接底座;所述金属基板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孔,所述塑料连接底座沿两边方向设有连接柱,通过连接柱和连接孔的连接,形成金属基板和塑料连接底座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基板上端设有四个能够消除应力的大直径定位连接孔,分别为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所述塑料连接底座的上端设有四个能够和四个定位连接孔形成配套连接固定的四个大直径的定位受力柱,分别为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所述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定位连接孔呈现矩形结构布置;所述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呈矩形结构布置;且第一定位受力柱、第二定位受力柱、第三定位受力柱和第四定位受力柱分别刚好插入第一定位连接孔、第二定位连接孔、第三定位连接孔和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兆军邵浩洵谷彩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三胜智慧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