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修广义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8893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属于液压油缸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技术主体结构包括输油体、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之间通过输油体连接,输油体的中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与输油体滑动配合,连接杆位于第二缸体内的一端设置有活塞,活塞与第二缸体滑动配合,连接杆位于第一缸体内的一端设置有柱塞杆,柱塞杆与第一缸体滑动配合,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分别通过输油体与外界油路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工作端采用柱塞式结构,系统刚性和承载能力较强;缸体直径相对较小,最大限度压缩使用空间;双缸体结构具备双向负载能力,拓宽了油缸的使用范围。用范围。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压油缸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油缸
,具体是一种新型高压油缸。

技术介绍

[0002]液压油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油缸基本结构包括缸筒和缸盖、活塞、连接杆及密封装置等,液压油缸机械能输出结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活塞杆为工作端,通常叫活塞式油缸,一种是活塞为工作端,通常叫柱塞式油缸(比如千斤顶)。前者负载能力大小受活塞杆刚性影响,若想提高负载能力,须增大活塞杆直径,则缸筒体积相应增大;后者承载能力较强,但往往只是单向负载,回退方向通常为自由回落无负载。以上两种结构均无法提供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双向负载。本专利技术通过全新的结构设计,创造性的将柱塞式油缸与活塞杆式油缸融为一体,大幅度提高了液压油缸的系统工作刚性和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了一种可独立设计双向负载能力,且体积小、重量轻、具备高刚性、高负载能力工作的新型油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压油缸,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包括输油体、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之间通过输油体连接,输油体的中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与输油体滑动配合,连接杆位于第二缸体内的一端设置有活塞,活塞与第二缸体滑动配合,连接杆位于第一缸体内的一端设置有柱塞杆,柱塞杆与第一缸体滑动配合,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分别通过输油体与外界油路相通。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油体上设置有与第一缸体内部相通的第一输油孔和与第二缸体内部相通的第二输油孔,第一输油孔和第二输油孔分别与外界油路相通。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柱塞杆为整体设置的柱塞杆。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柱塞杆包括第一柱塞杆和第二柱塞杆,连接杆位于第一缸体内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柱塞杆和第二柱塞杆,且第一柱塞杆位于第二柱塞杆的外侧,第一柱塞杆和第二柱塞杆与第一缸体滑动配合。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的外周、柱塞杆的外周、输油体的外周和第一缸体的内周均设置有密封圈,第一缸体的内周和柱塞杆的外周设置有导向套。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的外周、第一柱塞杆的外周、输油体的外周、输油体的内周和第一缸体的内周均设置有密封圈,第一缸体的内周设置有导向套。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工作端为柱塞,非工作端为活塞,在同样缸体直径情况下,系统刚性和承载能力较强,且能实现双向往复运动;(2)由于连接杆只承受拉力,在承担同样负载情况时,只需考虑连接杆的抗拉强
度,不需要考虑其刚性要求,所以缸体直径相对较小,实际应用中能够最大限度压缩使用空间;(3)由于是双缸体结构,能够通过改变两个缸体直径大小分别设计双向的负载能力,往复负载能力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大大提高了油缸的使用灵活性。
[001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在满足高压、高承载需求的同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结构精简巧妙,制造成本较低,且具备双向独立设计负载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A

A向剖视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第一缸体;2、第二缸体;3、输油体;31、第一输油孔;32、第二输油孔;4、连接杆;5、活塞;6、柱塞杆;61、第一柱塞杆;62、第二柱塞杆;7、密封圈;8、导向套。
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15]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2和输油体3,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之间通过输油体3连接,输油体3的中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与输油体3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二缸体2内的一端设置有活塞5,活塞5与第二缸体2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一缸体1内的一端设置有柱塞杆6,柱塞杆6与第一缸体1滑动配合,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分别通过输油体3与外界油路相通。所述输油体3上设置有与第一缸体1内部相通的第一输油孔31和与第二缸体2内部相通的第二输油孔32,第一输油孔31和第二输油孔32与外界油路相通。油液从第一输油孔31进入第一缸体1内,推动柱塞杆6移动,柱塞杆6带动连接杆4同向移动,连接杆4带动活塞5同向移动,位于第二缸体2内的油液从第二进油口32被动流出,柱塞杆6远离活塞5的一端接有负载,柱塞杆6推动负载同向移动;反之,油液从第二输油孔32进入第二缸体2内,推动活塞5移动,活塞5带动连接杆4移动,连接杆4带动柱塞杆6移动,第一缸体1内的油液通过第一输油孔31被动流出,实现本专利技术复位。其中本专利技术工作端为柱塞杆6,相比用活塞杆为工作端,其直径大,系统刚性好,承载能力强;而非工作端为活塞5,与柱塞杆6共同在连接杆4的带动下进行往复运动,连接杆4工作中只承受柱塞杆6和活塞5的轴向拉力,可以选择较小直径最大可能提供油缸的有效承载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油缸的外径,且能够延长油缸的使用寿命;由于本专利技术为双缸体结构,能够根据负载,通过调整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直径,满足往、复两个方向的负载能力需要,双向负载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大大提高了油缸使用的灵活性。综上所述,本
专利技术体积小,重量轻,刚性好,结构精简巧妙,制造成本较低,且具备双向独立设计负载的能力。
[0016]进一步,所述柱塞杆6为整体设置的柱塞杆6。
[0017]另外,本专利技术根据需要,在运动部件及其接触位置设置有密封环和导向环,防止油液泄露,提供运动导向和减小摩擦。
实施例
[0018]请参阅图4,一种高压油缸,包括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之间通过输油体3连接,输油体3的中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与输油体3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二缸体2内的一端设置有活塞5,活塞5与第二缸体2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一缸体1内的一端设置有柱塞杆6,柱塞杆6与第一缸体1滑动配合,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分别通过输油体3与外界油路相通。所述输油体3上设置有与第一缸体1内部相通的第一输油孔31和与第二缸体2内部相通的第二输油孔32,第一输油孔31和第二输油孔32与外界油路相通。油液从第一输油孔31进入第一缸体1内,油液推动柱塞杆6移动,柱塞杆6带动连接杆4移动,连接杆4带动活塞5移动,位于第二缸体2内的油液从第二进油口32被动流出,柱塞杆6远离活塞5的一端接有负载,柱塞杆6推动负载移动;油液从第二输油孔32进入第二缸体2内,油液推动活塞5移动,活塞5带动连接杆4移动,连接杆4带动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2)和输油体(3),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之间通过输油体(3)连接,输油体(3)的中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与输油体(3)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二缸体(2)内的一端设置有活塞(5),活塞(5)与第二缸体(2)滑动配合,连接杆(4)位于第一缸体(1)内的一端设置有柱塞杆(6),柱塞杆(6)与第一缸体(1)滑动配合,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2)分别通过输油体(3)与外界油路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体(3)上设置有与第一缸体(1)内部相通的第一输油孔(31)和与第二缸体(2)内部相通的第二输油孔(32),第一输油孔(31)和第二输油孔(32)与分别外界油路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压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杆(6)为整体设置的柱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昌珉马昊楠修广义
申请(专利权)人:修广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