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90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一侧的第二立柱,以及设置所述第二立柱一侧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担,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与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之间通过螺栓和防转螺母相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快捷和利于预制的效果,其中连接孔的直径为10.6mm,且相邻连接孔之间的间距为25mm,第一调节孔的长度为24mm,宽度为10.6mm,连接孔设置在第一调节孔的中部,连接孔在第一调节孔中部到第一调节孔两端的距离均小于0.5cm,从而可以调至误差不大于1cm。不大于1cm。不大于1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支吊架
,尤其涉及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装配式支吊架在建筑机电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装配式支架主要采取C型钢(横担、竖杆)+锁扣+连接件的形式。C型钢现场进行切割,并用锁扣和配件将横担及竖杆进行连接。
[0003]对于目前C型钢连接方式,存在配件多安装繁琐,紧固件扭矩安装质量验收困难,锁扣与C型钢连接荷载小,锁扣受C型钢截面质量影响,存在滑移坠落风险,且调节锁紧的精度往往不能保证误差范围,导致支吊物体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包括:支吊架组件,所述支吊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一侧的第二立柱,以及设置所述第二立柱一侧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担,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三立柱之间设置有第二横担,所述第一横担与所述第二横担通过横担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的侧面,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设置有折弯底座,所述第三立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底座;
[0006]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的侧面开设有若干连接孔,若干相邻所述连接孔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底座、所述折弯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侧面开设有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交替分布,所述第二调节孔为正方形,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宽度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同。
[0007]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吊架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抗震组件,所述抗震组件包括:第四立柱和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一端的第一铰链小半,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另一端的第二铰链小半;所述第一铰链小半和所述第二铰链小半通过铰链大半与所述第四立柱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小半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柱的侧面。
[0008]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呈线性阵列的方式分布在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的侧面。
[0009]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的侧面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大小相同。
[0010]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呈线性阵列的方式分布在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的侧面。
[0011]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的一侧通过螺栓和防转螺母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所述第二横担的一侧通过所述螺栓和所述防转螺母与所述第三立柱相连
接,所述第一横担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横担的另一侧与所述横担连接件相配合通过所述螺栓和所述防转螺母与所述第二立柱相连接。
[0012]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与对应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至少连接有两个所述螺栓。
[0013]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为U型槽钢,且材质均为冷弯型钢。
[0014]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担和所述第二横担为C型槽钢,且材质均为冷弯型钢。
[0015]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立柱为倾斜设置,所述第四立柱为C型槽钢。
[0016]本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通过设置支吊架组件,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与第一横担和第二横担之间通过螺栓和防转螺母相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快捷和利于预制的效果,当楼板不平时,通过调节第一底座、折弯底座和第二底座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之间的孔位,从而可以调至误差不大于1cm,进而对待支吊物体稳定性较好。
[0018](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抗震组件,且第四立柱倾斜设置,通过两端设置的铰链大半,以及一端的铰链大半通过第一铰链小半与第三立柱相连接,另一端的铰链大半通过第二铰链小半与楼板相连接,进而可以对支吊架组件起到抗震的效果,从而使支吊架安全防坠。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横担连接件立体结构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底座立体结构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折弯底座立体结构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铰链大半立体结构图;
[0025]图中:1、第一立柱;11、第一底座;2、第二立柱;21、折弯底座;3、第三立柱;31、第二底座;4、第一横担;5、第二横担;6、横担连接件;7、第四立柱;71、铰链大半;72、第一铰链小半;73、第二铰链小半。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7]如图1

5所示,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包括:支吊架组件,支吊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1和设置在第一立柱1一侧的第二立柱2,以及设置第二立柱2一侧的第三立柱3;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担4,第二立柱2与第三立柱3之间设置有第
二横担5,第一横担4与第二横担5通过横担连接件6设置在第二立柱2的侧面,第一立柱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底座11,第二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折弯底座21,第三立柱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底座31。
[0028]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的侧面开设有若干连接孔,若干相邻连接孔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底座11、折弯底座21和第二底座31的侧面开设有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交替分布,第二调节孔为正方形,第一调节孔的宽度与第二调节孔的宽度相同,第二调节孔的宽度与连接孔的直径相同,其中连接孔的直径为10.6mm,且相邻连接孔之间的间距为25mm,第一调节孔的长度为24mm,宽度为10.6mm,连接孔设置在第一调节孔的中部,当需要调节第一底座11、折弯底座21和第二底座31与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和第三立柱3之间的孔位时,连接孔在第一调节孔中部到第一调节孔两端的距离均小于0.5cm,从而可以调至误差不大于1cm,进而对待支吊物体稳定性较好。
[0029]支吊架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抗震组件,抗震组件包括:第四立柱7和设置在第四立柱7一端的第一铰链小半72,以及设置在第四立柱7另一端的第二铰链小半73;第一铰链小半72和第二铰链小半73通过铰链大半71与第四立柱7连接,第一铰链小半72的一端设置在第三立柱3的侧面,通过抗震组件的设置,进而可以对支吊架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吊架组件,所述支吊架组件包括:第一立柱(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的第二立柱(2),以及设置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的第三立柱(3);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担(4),所述第二立柱(2)与所述第三立柱(3)之间设置有第二横担(5),所述第一横担(4)与所述第二横担(5)通过横担连接件(6)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2)的侧面,所述第一立柱(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底座(11),所述第二立柱(2)的顶部设置有折弯底座(21),所述第三立柱(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底座(31);所述第一立柱(1)、所述第二立柱(2)和所述第三立柱(3)的侧面开设有若干连接孔,若干相邻所述连接孔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第一底座(11)、所述折弯底座(21)和所述第二底座(31)的侧面开设有第一调节孔和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交替分布,所述第二调节孔为正方形,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宽度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宽度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吊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吊架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抗震组件,所述抗震组件包括:第四立柱(7)和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7)一端的第一铰链小半(7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柱(7)另一端的第二铰链小半(73);所述第一铰链小半(72)和所述第二铰链小半(73)通过铰链大半(71)与所述第四立柱(7)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小半(7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立柱(3)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穿防坠型装配式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铁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誉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