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塞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081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塞棒,涉及尺寸测量装置的技术领域。该塞棒,包括支撑杆以及直径依次增大的内筒、中间筒和外筒,支撑杆沿其轴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筒固定套设于第一端,中间筒和外筒均沿轴向可活动地套设于支撑杆外,且中间筒连接于内筒和外筒之间;外筒远离内筒的一端开设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小于内筒靠近外筒的一端的直径且大于第二端的直径,第二端穿出至通孔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塞棒,由于多个套筒采用内外套接的设置形式,组件数量仅为一个,独立组件的数量少,所以便于携带,而且不易丢失;此外,由于内筒、中间筒和外筒等套筒的内部是中空的,所以用料少,从而造价低、重量轻,而重量轻能够进一步提高便携性。而重量轻能够进一步提高便携性。而重量轻能够进一步提高便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塞棒


[0001]本技术涉及尺寸测量装置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塞棒。

技术介绍

[0002]测量槽口的宽度或直径时,可以使用塞棒。现有技术中,塞棒通常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棒。测量时,将不同的圆棒插入槽口,若圆棒能够插入,则槽口的尺寸大于该圆棒的直径;若圆棒不能插入,则槽口的尺寸小于该圆棒的直径,如此,便能够确定槽口的尺寸范围,操作十分简单。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塞棒,组件数量多,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塞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塞棒的组件数量多,不便于携带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的塞棒,包括支撑杆以及直径依次增大的内筒、中间筒和外筒,所述支撑杆沿其轴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筒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中间筒和所述外筒均沿轴向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外,且所述中间筒连接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
[0006]所述外筒远离所述内筒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靠近所述外筒的一端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端的直径,所述第二端穿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塞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杆(100)以及直径依次增大的内筒(210)、中间筒(220)和外筒(230),所述支撑杆(100)沿其轴向具有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所述内筒(210)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端(101),所述中间筒(220)和所述外筒(230)均沿轴向可活动地套设于所述支撑杆(100)外,且所述中间筒(220)连接于所述内筒(210)和所述外筒(230)之间;所述外筒(230)远离所述内筒(210)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210)靠近所述外筒(230)的一端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端(102)的直径,所述第二端(102)穿出至所述通孔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塞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210)和所述中间筒(220)两者靠近所述第二端(102)的端部均设置有外搭沿(201),所述中间筒(220)和所述外筒(230)两者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端部均设置有内搭沿(202);所述内筒(210)的外搭沿穿设于所述中间筒(220)内并能够搭设于所述中间筒(220)的内搭沿,所述中间筒(220)的外搭沿穿设于所述外筒(230)内并能够搭设于所述外筒(230)的内搭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塞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220)的数量为自然数,由内至外,所述中间筒(220)的直径依次增大,且相邻两个所述中间筒(220)中,位于内侧的所述中间筒(220)的外搭沿与位于外侧的所述中间筒(220)的内搭沿能够沿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连锁窦文栋张亚桐张伟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渤海铝业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