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及其一种微红梢斑螟全周期诱捕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75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包括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组分A选自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及其一种微红梢斑螟全周期诱捕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虫类引诱剂以及虫类诱捕
,具体涉及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及其一种微红梢斑螟全周期诱捕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斑螟亚科(Phycitinae)梢斑螟属(Dioryctria),其以幼虫钻蛀为害寄主植物的主、侧梢和球果,是梢果兼害型的林业害虫。微红梢斑螟寄主范围广,分布范围广,在不同地理区域中主要危害的树种具有一定差异,华北地区主要危害油松(P.tabulaeformis)和华山松(P.armandii)。微红梢斑螟的危害造成马尾松和油松等松树种子园减产,严重影响了造林绿化质量,制约着林业发展。
[0003]微红梢斑螟幼虫营隐蔽性生活,果梢受害后所产生的泌脂反应可为蛀入的幼虫提供更多的保护,而成虫由于世代重叠致使羽化历期不整齐,加之该虫产卵部位和时间离散,这种种因素都使得常规药剂防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鉴于此,在防治微红梢斑螟害虫的研究中,我国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尝试新途径和新技术,包括开发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新型化学杀虫剂、昆虫绝育技术、昆虫激素与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等。
[0004]基于昆虫性信息素开发的昆虫引诱剂,在许多害虫预测预报与防治特别是鳞翅目昆虫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在信息素方面更加关注梢斑螟属其他害虫,对微红梢斑螟研究较少。例如,Meyer在先后鉴定了D.disculsa、D.clariorali和D.amatella三种梢斑螟属害虫的信息素(MEYER W L,CAMERON R S,TAMHANKAR A,et al.Sex Pheromone of the Blister Coneworm Moth,Dioryctria clarioralis(Lepidoptera:Pyralidae)[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84,13(3))。目前已报道的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组分有四种,分别是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四种物质中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虽然具有较强的EAG(触角电位)活性,但加入到性引诱剂混合物中反而降低了混合物的田间诱蛾活性,只有在前三种化合物比例为3:6:1时诱蛾效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效果。还有现有技术使用单一组分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在思茅松林中诱捕微红梢斑螟,几乎没有诱集到微红梢斑螟,并且显现了单一组分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作为诱剂时专一性较差的问题(冯志伟,闫争亮,刘云彩,等.思茅松纯林及针阔混交林中松实小卷蛾和微红梢斑螟诱捕量比较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02):96

98.)。市场现有的产品为梢斑螟属广谱引诱剂,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但因种类和地域的差别引诱效果也不理想,尚不能满足种群监测和防治的要求。因此,继续进行组分和配比确认,尽快研制优化出高效的微红梢斑螟引诱剂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5]寄主挥发物包含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主动释放和经虫害诱导后被动释放这两类挥发物。寄主挥发物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对在信息素引诱害虫的过程中既可能发挥增效作用,也可能发挥抑制作用。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取食后会
释放一系列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植物与昆虫之间的通讯联系可以通过昆虫感受这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进而建立起来。研究寄主挥发物对信息素引诱效果的影响是未来在引诱工作中广泛应用寄主挥发物的前提。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调整微红梢斑螟引诱剂组分和配比,通过田间试验来筛选引诱效果较好的引诱剂,旨在为微红梢斑螟绿色防控产品的开发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本专利技术通过信息素诱芯成分配伍,获得对微红梢斑螟诱捕效果优异的引诱剂。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8]本专利技术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包括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组分A选自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中的至少一种;组分B为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组分C为食源性气味物质;组分A、组分B、组分C的质量配比为10:1

2:1

2。
[0009]进一步地,组分A为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按照质量比3

5:3

6:1

2的复配。组分A的三种成分均为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以上述复配的组分A作为引诱剂主要成分,能够提高对微红梢斑螟的诱捕效果。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组分A为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按照质量比5:3:2的复配。
[0011]专利技术人预料不到发现,在微红梢斑螟引诱剂中加入一定量的组分B—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能够明显增强对越冬代微红梢斑螟的诱捕效果。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是一种螟蛾科信息素成分,具有比较高的室内EAG活性。有文献报道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和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配伍时,并不能提升引诱剂的微红梢斑螟田间诱捕效果,甚至一定程度上抑制诱蛾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室内EAG试验,昆虫性外激素或性引诱剂激发的兴奋没有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或者昆虫触角内的一致性嗅觉细胞也会产生EAG活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食源性气味物质选自苯甲醛、β

石竹烯、环十六内酯、丁香酚、环紫罗兰酮、香豆素、茉莉内酯、香芹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0013]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微红梢斑螟全周期诱捕方法,是在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加第一引诱剂,在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加第二引诱剂;所述第一引诱剂包括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包括组分A、组分B和组分C,其特征在于,组分A选自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中的至少一种;组分B为顺
‑9‑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组分C为食源性气味物质;组分A、组分B、组分C的质量配比为10:1

2:1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组分A为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按照质量比3

5:3

6:1

2的复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组分A为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按照质量比5:3:2的复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红梢斑螟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源性气味物质选自苯甲醛、β

石竹烯、环十六内酯、丁香酚、环紫罗兰酮、香豆素、茉莉内酯、香芹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5.一种微红梢斑螟全周期诱捕方法,是在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加第一引诱剂,在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加第二引诱剂;所述第一引诱剂包括顺

11

十六碳烯醇乙酸酯、顺

11

十六碳烯醛、顺
‑9‑


11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卫于艳雪翟俊峰张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