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油雾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56658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在开机的初段时间内也能输出油雾。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包括缸筒、座盖、吸液管和喷头,缸筒内具有一储液腔,座盖安装于缸筒的开口端,座盖内设有进气通道、进油通道以及分别与进气通道和进油通道连通的安装通道,座盖内还设有辅助进气通道,座盖内还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油雾排出通道,辅助进气通道与油雾排出通道连通,喷头安装于安装通道,喷头的油雾出口与储液腔连通,吸液管安装储液腔内,吸液管的一端设于储液腔的下端,吸液管的另一端安装于进油通道。吸液管的另一端安装于进油通道。吸液管的另一端安装于进油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量油雾润滑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量油雾润滑领域,尤其涉及微量油雾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微量油雾润滑技术是利用压缩风的能量,将液态的润滑油雾化成小颗粒,悬浮在压缩风形成一种混合体即油雾,在自身的压力能下,经过传输管道,输送到刀具,被雾化后的润滑油吸收刀具的热量,冷却并润滑刀具。
[0003]目前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开机时,并不能即时输出油雾,需等待短暂的一段时间后才能输出油雾,因此刚开机时刀具得不到及时的冷却和润滑,容易导致刀具和工件受损,影响加工质量。
[0004]因此,亟需开机的初段时间内也能输出油雾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开机的初段时间内也能输出油雾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包括缸筒、座盖、吸液管和喷头。缸筒内具有一储液腔,座盖安装于缸筒的开口端。座盖内设有进气通道、进油通道以及分别与进气通道和进油通道连通的安装通道。座盖内还设有辅助进气通道,座盖内还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油雾排出通道,辅助进气通道与油雾排出通道连通。喷头安装于安装通道,喷头的油雾出口与储液腔连通,吸液管安装储液腔内,吸液管的一端设于储液腔的下端,吸液管的另一端安装于进油通道。开机后,进气通道输入的第一压力空气和流进进油通道的油液在喷头混合并向储液腔喷出油雾,储液腔中的油雾经油雾排出通道输出,辅助进气通道输入第二压力空气,第一压力空气的气压大于第二压力空气的气压。
[0007]较佳地,进气通道与进油通道在座盖上呈一上一下错层布置。
[0008]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还包括主减压阀和辅助减压阀,主减压阀的出口与进气通道连通,辅助减压阀的出口与辅助进气通道连通,主减压阀与辅助减压阀相连通,辅助减压阀对主减压阀的输出空气作进一步减压后流出。
[0009]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还包括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与主减压阀的入口连通。
[0010]较佳地,进油通道分成两路,进气通道分成两路,进油通道的分路与进气通道的分路通过安装通道连通,两安装通道内各安装有一喷头。
[0011]较佳地,座盖内设有两条油雾排出通道,辅助进气通道分成两路,两辅助进气通道分别与两油雾排出通道连通,油雾排出通道各安装有一接头。
[0012]较佳地,喷头包括喷嘴和喷芯,喷嘴内设有第一结构腔和大于第一结构腔内径的第二结构腔,第一结构腔与第二结构腔之间通过喇叭口结构连接,喇叭口结构的开口角度范围为50

130
°
,喷芯呈间隙地安装于第一结构腔中,喷芯内设有进油流道,喷嘴设有与第
二结构腔连通的油雾出口,油雾出口设于储液腔中。
[0013]较佳地,座盖内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加油通道和压力通道,加油通道安装有加油嘴,压力通道安装有压力安全阀。
[0014]较佳地,储液腔的底部安装有一低液位传感器。
[0015]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还包括透明液位管,座盖内设有与储液腔连通的连接通道,透明液位管设于缸筒的外侧,透明液位管的一端与储液腔的底部连通,透明液位管的另一端与连接通道连通。
[0016]为了在开机的初段时间内刀具能得到润滑和冷却,辅助进气通道输入第二压力空气,第二压力空气流过油雾排出通道后流入传输管道,将传输管道中残留的油雾吹出,将传输管道中残留的油雾输送到刀具,让刀具在开机的初段时间也能得到冷却和润滑,有效避免刀具和工件受损。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的左视图。
[0019]图3是沿图2中A

A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的右视图。
[0021]图5是沿图4中B

B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2]图6是沿图4中C

C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在隐藏缸筒后的立体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的主视图。
[0025]图9是沿图8中D

D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6]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的俯视图。
[0027]图11是沿图10中E

E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8]图12是沿图10中F

F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9]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喷头的立体图及该喷头对应的剖视图。
[0030]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座盖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32]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100包括缸筒10、座盖20、吸液管30和喷头40。缸筒10内具有一储液腔11,储液腔11用于贮存油液,油液为润滑油,形态为固态或液态。座盖20安装于缸筒10的开口端,座盖20内设有进气通道21、进油通道22以及分别与进气通道21和进油通道22连通的安装通道23。座盖20内还设有辅助进气通道24,座盖20内还设有与储液腔11连通的油雾排出通道25,辅助进气通道24与油雾排出通道25连通。喷头40安装于安装通道23,喷头40的油雾出口与储液腔11连通。吸液管30的一端设于储液腔11的下端,吸液管30的另一端安装于进油通道22。
[0033]开机后,进气通道21输入第一压力空气(图3中箭头L指示方向流动),第一压力空
气接着流入到安装通道23(图12中小箭头M方向流动),流过喷头40后产生负压,使得储液腔11中的油液经吸液管30流入到进油通道22中(图5、图9和图12中大箭头N方向流动),进气通道21输入的第一压力空气与流进进油通道22的油液在喷头40混合并向储液腔11喷出油雾(图12所示),喷出的油雾中大颗粒分子受重力作用而向下沉降汇入到油液中,小颗粒分子仍悬浮。随着储液腔11的油雾越来越多,储液腔11的压力越来越大,油雾最终从油雾排出通道25排出(图11中箭头Q方向流动),使用传输管道接通油雾排出通道25后,将油雾输出。所输出的油雾输送到刀具,被雾化后的润滑油吸收刀具的热量,冷却并润滑刀具。所输出的油雾还可用于其他场合,例如对工件的润滑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停机后,传输管道内仍残留相当一部分的油雾。
[0034]从开机到输出油雾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最好也能输出油雾给刀具。为了使这段时间内刀具能得到润滑和冷却,辅助进气通道24输入第二压力空气(图3中箭头P方向流动),第二压力空气流过油雾排出通道25后流入传输管道,将传输管道中残留的油雾吹出,将传输管道中残留的油雾输送到刀具,让刀具在开机的初段时间也能得到冷却和润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座盖、吸液管和喷头,所述缸筒内具有一储液腔,所述座盖安装于所述缸筒的开口端,所述座盖内设有进气通道、进油通道以及分别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进油通道连通的安装通道,所述座盖内还设有辅助进气通道,所述座盖内还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油雾排出通道,所述辅助进气通道与所述油雾排出通道连通,所述喷头安装于所述安装通道,所述喷头的油雾出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吸液管安装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吸液管的一端设于所述储液腔的下端,所述吸液管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进油通道;开机后,所述进气通道输入的第一压力空气和流进所述进油通道的油液在所述喷头混合并向所述储液腔喷出油雾,所述储液腔中的油雾经所述油雾排出通道输出,所述辅助进气通道输入第二压力空气,所述第一压力空气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二压力空气的气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进油通道在所述座盖上呈一上一下错层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减压阀和辅助减压阀,所述主减压阀的出口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辅助减压阀的出口与所述辅助进气通道连通,所述主减压阀与所述辅助减压阀相连通,所述辅助减压阀对所述主减压阀的输出空气作进一步减压后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主减压阀的入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油雾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世宝黄恒陈凯伦宋静俏
申请(专利权)人:宝腾智能润滑技术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