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646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减隔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包括:车站;桥梁,底部设有桥梁扩大基础,所述桥梁扩大基础设于所述车站顶部;复位耗能装置,设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外周,用于地震发生时当所述桥梁与所述车站发生相对运动时,消耗所述桥梁的机械能并对所述桥梁进行复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抗震性能低的缺陷,实现了能够自动复位,且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基础减隔震体系。且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基础减隔震体系。且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基础减隔震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减隔震
,尤其涉及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化进程过快,短时间内过多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拥堵现象成为了我国愈发严重的问题。同时城市核心区域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建设环境愈发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发展趋于立体化,城市地铁与高架桥梁建设日渐增多。
[0003]现在一些建筑采用地铁车站与桥梁同位建设的结构,但因地铁车站与桥梁结构间传力路径不明确,其在强震作用下是否产生桥梁与地铁结构间的动力耦合作用尚不清楚,且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其结构与传力路径复杂,结构抗震性能往往低于常规结构,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破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灾后重建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抗震性能低的缺陷,实现能够自动复位,且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基础减隔震体系。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包括:车站;桥梁,底部设有桥梁扩大基础,所述桥梁扩大基础设于所述车站顶部;复位耗能装置,设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外周,用于当所述桥梁与所述车站发生相对运动时,消耗所述桥梁的机械能并对所述桥梁进行复位。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车站的顶部设有限位挡墙,所述限位挡墙与所述车站围成容纳空间,所述桥梁扩大基础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复位耗能装置包括弹性复位拱形钢和塑性耗能钢棒,所述塑性耗能钢棒与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连接,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的拱顶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连接,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的拱脚与所述限位挡墙连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限位挡墙上设有滑轨,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的拱脚通过滑轮与所述滑轨滚动配合。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塑性耗能钢棒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在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的两侧,所述塑性耗能钢棒与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连接两个拱脚的直线平行。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塑性耗能钢棒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塑性耗能钢棒相互平行设置。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复位耗能装
置呈阵列设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的外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级配碎石垫层,所述级配碎石垫层位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与所述车站的顶部之间。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限位挡墙的顶部设有挡雨盖板,所述挡雨盖板用以封盖所述限位挡墙。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所述车站包括车站主体结构和车站支撑柱,所述车站支撑柱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车站支撑柱呈阵列竖直设在所述车站主体结构的内部。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将桥梁扩大基础设于车站顶部,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城市建设土地。一般在同一位置处,采取先施工地铁车站、后施工高架桥进行整体新建施工。本实施例的结构解决了将地铁站台分割为两个独立站台,中间设置通道连接,进而造成浪费较大的建筑面积,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两个分离站台间连接通道需避让桥梁桩基,而导致地铁车站与高架桥梁协调工作量大,对客流组织、消防疏散等要求较高的问题。此外,在地基承载力足够,且地铁车站结构在附加上部高架桥结构后安全性仍能得到有效保障时,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还可在已建成地铁车站的线路进行增建高架桥梁,无需对原建筑进行破除重建。
[0016]本专利技术将复位耗能装置设于桥梁扩大基础外周,当桥梁与车站发生相对运动时,复位耗能装置可消耗桥梁的机械能并对桥梁进行复位。避免了桥梁因振幅过大而对自身结构的破坏,大大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的横截面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的纵截面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的桥墩处的俯视图。
[0019]附图标记:100:车站;200:桥梁;300:复位耗能装置;400:桥梁扩大基础;500:级配碎石垫层;600:限位挡墙;700:挡雨盖板;110:车站主体结构;120:车站支撑柱;210:桥梁主梁;220:桥墩;310:弹性复位拱形钢;320:塑性耗能钢棒。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上”“下”的方向均以附图所示方向为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说明书“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目前,城市化进程过快,短时间内过多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拥堵现象成为了我国愈发严重的问题。同时城市核心区域可利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建设环境愈发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发展趋于立体化,城市地铁与高架桥梁建设日渐增多。但城市立体化交通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城市地铁车站与高架桥梁同线建设时,如果地铁车站与高架桥梁完全避让,各自划分土地独立建设,那么会导致地面轨道交通拥挤问题加重,这一方式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同时会不可避免的对周边土地造成破坏,降低城市土地使用价值,影响城市美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100);桥梁(200),底部设有桥梁扩大基础(400),所述桥梁扩大基础(400)设于所述车站(100)顶部;复位耗能装置(300),设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400)外周,用于当所述桥梁(200)与所述车站(100)发生相对运动时,消耗所述桥梁(200)的机械能并对所述桥梁(200)进行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100)的顶部设有限位挡墙(600),所述限位挡墙(600)与所述车站(100)围成容纳空间,所述桥梁扩大基础(40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耗能装置(300)包括弹性复位拱形钢(310)和塑性耗能钢棒(320),所述塑性耗能钢棒(320)与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310)连接,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310)的拱顶与所述桥梁扩大基础(400)连接,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310)的拱脚与所述限位挡墙(60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站桥组合结构的自复位基础减隔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挡墙(600)上设有滑轨,所述弹性复位拱形钢(310)的拱脚通过滑轮与所述滑轨滚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站桥组合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驰宇任超方蓉胡梦涵刘能文秦永刚肖翔程冕洲张湘卓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