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863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属于大型装备动力系统制造领域。四个支撑筒套装在发动机气缸体双头螺柱上,支撑筒的上方放置上托板或支撑板;起拔丝杠穿过上托板的中心孔,并通过丝杠螺母及起拔扳手固定在上托板上;所述起拔丝杠的底端设有一体成型的环形凹槽,起拔丝杠通过环形凹槽与下托板连接;起拔丝杠通过顶端的螺纹与丝杠螺母连接,丝杠螺母位于起拔扳手的端部且一体成型;通过丝杠螺母的旋转带动起拔丝杠上下伸缩,环形凹槽带动下托板向上移动。优点在于:构思新颖,结构简单。满足发动机拆卸与安装的工艺要求,省时省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机件损坏,保证安装质量,并能重复使用,节省资源,避免返工。工。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大型装备动力系统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用于大型装备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拆卸、安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履带式装备的柴油发动机因为工作环境恶劣、操作使用不当及维护保养不及时等原因容易造成发动机早期磨损,出现功率不足问题,需要进行深度修理。在修理过程中,需要对损坏的气缸套及活塞环进行检查、更换,特别是气缸套拆装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气缸套装配有3道密封胶圈与气缸体上的安装孔相配合进行水密封,其中,在气缸套上部加装一道O型胶圈用以对气缸套上部与气缸体的密封,在气缸套中下部加了2道矩形胶圈对气缸套下部与气缸体的密封。装配时,气缸套安装工艺要求严格,对密封性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矩形密封胶圈为过盈配合,安装时需要借助较大外力将装有胶圈的气缸套一体压入气缸体配合孔内,通过压缩胶圈装入和胶圈膨胀来实现密封。工作中,密封胶圈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且处于冷却液和润滑油共存环境中工作,易发生变形和变性,造成粘结现象,另外,气缸套下端与连杆及曲轴挨得较近,结构相对紧凑,施力困难,容易损坏机件,拆卸困难问题经常发生。
[0003]现有的气缸套拆装工具存在安装位置不准确,外形尺寸不匹配,部件载荷不足等问题,改进难度大,也不能满足修理需求。在实践中,只能立足现有条件,利用通用工具和就便器材,对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进行拆卸、安装,属于非规范式操作,导致拆装工艺复杂,易损坏机件,工作效率低,受条件限制,2人作业,单个气缸套拆卸、安装时间约0.5小时,密封胶圈损坏概率≥20%,且密封性能无法检查、量化。而是采用筒易的工具来进行维修,通常采取垫方木,手锤敲打的办法冲出气缸套,并采用同样的方法按相反的顺序进行安装,此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0004]一是维修不规范,时效不强。由于没有专用工具,施力位置不科学,有效作用力不能集中于关键着力点,需要频繁调整工具的施力点,影响维修进度,还经常发生拆不下来,安不上去的问题,造成正常的工序被打断,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0005]二是消耗不合理,费效比低。由于没有专用工具,只能采用通用工具或替代工具来进行维修,没有通用性,每一次拆装过程都存在差异,工具存在一次性使用的问题,另外,非专用工具在使用中也会对气缸套或密封圈产生一定损伤,当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报废的问题,增加了不必要的损耗。
[0006]三是安全性不高,隐患较多。由于没有专用工具,气缸套的拆卸和安装工艺便很难达到相关技术要求,降低了技术标准,受检测条件限制和影响,装机成功率则得不到保证,留下隐患,有时不得不重复修理,还可能造成重大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0007]因此,制作一套专用的拆卸安装工具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既满足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拆卸与安装的工艺要求,且省时省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机件损坏,保证安装质量,并能重复使用,节省资源,避免返工,解决了工具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维修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0009]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包括四个支撑筒3,所述支撑筒3为圆柱形套筒,且一侧具有切面31,切面位置的壁厚小于5mm;所述支撑筒3套装在发动机气缸体双头螺柱上,支撑筒3的上方放置上托板6或支撑板2;所述上托板6作为受力面,起拔丝杠7穿过上托板6的中心孔,并通过丝杠螺母72及起拔扳手5固定在上托板6上;所述起拔丝杠7的底端设有一体成型的环形凹槽71,起拔丝杠7通过环形凹槽71与下托板8连接;起拔丝杠7通过顶端的螺纹与丝杠螺母72连接,丝杠螺母72位于起拔扳手5的端部且二者一体成型;通过丝杠螺母72的旋转带动起拔丝杠7的上下伸缩,同时,环形凹槽71带动下托板8向上移动,实现气缸套的拆卸。
[0011]所述上托板6是套装在发动机气缸体双头螺柱上的长方形钢板,其四个角上设有四个圆孔,分别与单个气缸套的缸体双头螺柱相对应,在上托板中心设有与起拔丝杠配合的圆孔,在中心孔周围还制有4个减重孔。上托板6被支撑和固定后作为拔出气缸套的支撑点和施力平台。
[0012]所述的支撑筒3的上方放置的支撑板2,是套装在发动机气缸体双头螺柱上的槽型钢板,被支起和固定后作为压装气缸套的支撑点和施力平台;压杆1旋装在已固定好的支撑板2上,压板4放置在预压装的气缸套上端面,拧出压杆1并与压板4中心孔对应并预压,确保气缸套与气缸体配合孔保持同心,压杆1与压板4垂直,通过扳手顺时针拧转压杆1,压杆1下行推动压板4,压板4推动气缸套下行,从而使气缸套安装到位。
[0013]所述的压板4用于气缸套安装时,置于气缸套上端面,作为压力承载面,当压板4受力时推动气缸套下行,直至气缸套安装到位。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构思独特,结构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发动机本体的气缸体上表面(气缸盖安装面)和气缸体双头螺柱,采取反作用力的方式,按照“拔”出来和“压”进去的基本思路,建立作业面和受力点,充分利用发动机本体上缸套安装孔周围的有限空间,从气缸套内部施力,利用缸套上下结合面制作压板及下托板作为中转施力平台,间接将起拔丝杠的拉力传给气缸套下沿,推力传给气缸套上沿,从而实现气缸套被拔出或被压装的目的,省时、省力,减少人力物力消耗;同时,按照专业化、精准化、组合式设计,实现工艺过程可控,便于及时发现解决维修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完全符合大型装备发动机故障应急抢修的需求,而且安全,高效,完全符合工艺要求,能够保证维修质量。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拆卸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起拔丝杠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上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下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技术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本技术的压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为本技术的起拔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技术的拆卸原理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技术的安装原理示意图。
[0028]图中:1、压杆;2、支撑板;3、支撑筒;4、压板;5、起拔扳手;6、上托板;7、起拔丝杠;8、下托板。
实施方式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支撑筒(3),所述支撑筒(3)为圆柱形套筒,且一侧具有切面(31),切面位置的壁厚小于5mm;所述支撑筒(3)套装在发动机气缸体的双头螺柱上,支撑筒(3)的上方放置上托板(6)或支撑板(2);所述上托板(6)作为受力面,起拔丝杠(7)穿过上托板(6)的中心孔,并通过丝杠螺母(72)及起拔扳手(5)固定在上托板(6)上;所述起拔丝杠(7)的底端设有一体成型的环形凹槽(71),起拔丝杠(7)通过环形凹槽(71)与下托板(8)连接;起拔丝杠(7)通过顶端的螺纹与丝杠螺母(72)连接,丝杠螺母(72)位于起拔扳手(5)的端部且二者一体成型;通过丝杠螺母(72)的旋转带动起拔丝杠(7)的上下伸缩,同时,环形凹槽(71)带动下托板(8)向上移动,实现气缸套的拆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装备柴油发动机气缸套专用拆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板(6)是套装在气缸体双头螺柱上的长方形钢板,其四个角上设有四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德昌侯彦彪黄涛季国宏徐全于硕王勇杰孙宝琛马永山尹长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一六九零部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