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21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矩形框状的热交换器(11)的隔板(10)。隔板(10)包括用于将隔板(10)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固定部(10f)和设置在车身固定部(10f)的下方侧的层差部(10d)。层差部(10d)的上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与层差部(10d)的下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相同。尺寸(W1)相同。尺寸(W1)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树脂制隔板的两侧面的下方侧具有层差部的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0002]配置在车辆前方并支承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的隔板与配置在车辆左右侧的一对纵梁连接。作为该构造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中,车身前方的树脂制的隔板与前侧车架(纵梁)连接。在该隔板的两侧面下方侧在车宽方向上设有层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962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树脂制的隔板中,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存在根据车辆构造而隔板承受由接触引起的载荷的情况。作为该车辆构造,在例如在隔板下配置有柔软的底罩的情况下,由于底罩柔软,因此载荷大致直接传递至隔板。
[0008]在承受上述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在树脂制的隔板的两侧面下方侧设有层差,因此存在隔板的侧方部件在层差部分破裂或断裂的情况。若隔板的侧方部件破裂或断裂,则会产生无法支承热交换器的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热交换器的矩形框状的隔板,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车身固定部,其用于将所述隔板固定于车身;以及层差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固定部的下方侧,所述层差部的上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层差部的下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获得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出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内配置的隔板的后面的构造的立体图。
[0015]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实线框内的隔板中的左侧柱部件的斜后视构成的立体图。
[0016]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虚线线框内的隔板中的左侧柱部件的斜前视构成的立体图。
[0017]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左侧柱部件的侧视构成的侧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隔板
[0020]10a1、10a2柱部件
[0021]a1 车身固定面部
[0022]a2 柱侧面部
[0023]a21 接合面
[0024]a22 下方侧的侧面部
[0025]a3 泵支承面部
[0026]a4 泵固定面部
[0027]10b1、10b2梁部件
[0028]10c 水泵固定部
[0029]10d 层差部
[0030]10e 下方肋部
[0031]10f 车身固定部
[0032]10g 纵肋
[0033]10h 横肋
[0034]11 热交换器
[0035]W1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实施方式的构成>
[0037]参照图1~图4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汽车(未图示)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汽车的宽度方向、“上下”表示铅正上方下方向。
[0038]图1示出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内配置的隔板10的车辆的后面观察的构成。隔板10为树脂制,配置在车辆的前部,后面观察(或前面观察)呈矩形框状,在矩形框内支承有散热器等热交换器11。隔板10的矩形框由上下分离并沿车宽方向(横向)水平延伸的梁部件10b1、10b2和将上下的梁部件10b1、10b2的两端在上下方向(纵向)上连接的左右的柱部件10a1、10a2构成。
[0039]隔板10在各柱部件10a1、10a2中,以上下分离的2处车身固定部10f固定于车身。上下的车身固定部10f从柱部件10a1、10a2的上下中间位置向下方侧位置延伸规定长度,在柱部件10a1、10a2中设置在成形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身固定面部a1(参照图2或图3)上。
[0040]此外,上下的车身固定部10f构成为,在形成于朝向后方的车身固定面部a1的贯通孔中穿插螺丝、螺栓等,将车身固定面部a1固定于车身。车身固定面部a1与朝向车宽方向的柱侧面部a2垂直地连续(参照图2及图3)。柱侧面部a2在上下的梁部件10b1、10b2之间延伸。柱侧面部a2与车身固定面部a1的截面形状形成L字形状。
[0041]图2示出图1所示的双点划线框1内的隔板10中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斜后视构成。图3示出图1所示的虚线线框2内的隔板10中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斜前视构成。图4示出图3所示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侧视构成。
[0042]如图2所示,在左侧的柱部件10a1中,柱侧面部a2的比与车身固定面部a1接合的车内侧的接合面a21靠下方侧的车内侧的侧面部a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接合面a21短。在下方侧的侧面部a22垂直地接合有朝向前后方向的泵支承面部a3(参照图3)。泵支承面部a3设置在从柱部件10a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到下部的范围内。在泵支承面部a3接合有设有水泵固定部10c的泵固定面部a4。泵固定面部a4的板形状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地弯曲,与泵支承面部a3垂直地在后方侧直立设置并接合。
[0043]在泵支承面部a3与车身固定面部a1之间具有阶梯状的层差部10d。层差部10d在隔板10的左右两侧的柱部件10a1、10a2(参照图1)中设置在车身固定部10f(或车身固定面部a1)的下方侧。层差部10d在图3所示的斜侧视时位于与车身固定面部a1垂直地接合的接合面a21与该下方侧的泵固定面部a4的边界。另外,如图1所示,在隔板10具有将热交换器11以横向的轴悬吊支承的横向悬吊构造的情况下,层差部10d与该横向悬吊部分的位置相比位于下方侧。因此,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引起的载荷被层差部10d吸收,因此能够防止比层差部10d靠上方的热交换器11的横向悬吊部分破损。
[0044]如图3所示,柱部件10a1具备层差部10d。层差部10d由俯视观察大致梯形状的水平面构成,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层差部10d的从车外侧观察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2小于柱部件10a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层差部10d靠柱部件10a1的后侧配置。如图4所示,层差部10d的上侧的柱部件10a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与层差部10d的下侧的柱部件10a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相同。换言之,隔板10的侧面的夹着层差部10d的上方侧与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热交换器的矩形框状的隔板,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车身固定部,其用于将所述隔板固定于车身;以及层差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固定部的下方侧,所述层差部的上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层差部的下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差部的上侧和下侧,所述隔板的朝向前后方向的侧面借助所述层差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所述隔板的朝向车宽方向的侧面借助所述层差部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男谷唯中本直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