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废水处理反应器中,气体物料和废水的接触方式较为单一,一般的反应器,气
‑
液两相之间通过同向流的方式在反应器内接触反应,导致气料与废水之间接触不够充分,限制了气料与废水中污染物的传质过程效率,造成处理能耗高并影响废水处理成本。因此,如何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强化气
‑
液
‑
固之间的相间传质,提高气料的利用率,使整个工艺的技术效率获得提升。
[0003]相较于传统底部曝气的污废水处理反应器装置,现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使气料在反应器内均匀分布与微气泡的应用。反应器中的气体传输方式可以归为两种。第一,利用多孔板负载硅砂填装层对气
‑
液流速均衡分配和流化床内循环对气
‑
液的有效调控,实现气料的均匀分布。第二,将微气泡发生装置与常规筒状反应器耦合,发现相比于大气泡(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外筒(6);置于反应器外筒(6)内的导流内筒(5);导流内筒(5)的内部通道,作为流体上升区(1);导流内筒(5)外壁与反应器外筒(6)内壁之间的通道,作为流体下降区(2);导流内筒(5)的上端区域与反应器外筒(6)顶部之间的空间,作为出水分离区(3);导流内筒(5)的下端区域与反应器外筒(6)底部之间的空间,作为底隙区(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内筒(5)的顶部设置有漏斗型折流挡板(13);出水分离区(3)主要由三相分离装置(32)和出水堰槽(34)构成;三相分离装置(32)和出水堰槽(34)安装于反应器外筒(6)的内侧壁上;三相分离装置(32)和出水堰槽(34)之间的空间形成沉淀分离区(31);三相分离装置(32)的底部管口,通过一漏斗形罩连接污泥回流管(33);污泥回流管(33)的管口伸入流体下降区(2)内;流体下降区(2)还内置有进水管(21)和微米气泡进气管(23);进水管(21)具有一进水口(22);微米气泡进气管(23)具有一微米曝气头(24);污泥回流管(33)的管口、微米曝气头(24)和进水口(22)在液面下所处位置依次抬高;在底隙区(4)放置布气管(12)和位于布气管(12)上方的整流挡板(42),布气管(12)形成的大气泡,由进气管(11)连接外部曝气装置供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流体下降区(2)的通道内,分布有多个大气泡收集气罩(25);大气泡收集气罩(25)收集的大气泡通过管路汇集至出气总管后进入流体上升区(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污泥回流管(33)的管口、微米曝气头(24)和进水口(22)在液面下所处位置依次抬高,具体是指污泥回流管(33)的管口在液面下的位置,低于微米曝气头(24)在液面下的位置;微米曝气头(24)在液面下的位置,低于进水口(22)在液面下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相分离装置(32)内部空间构成沉淀分离区(31),在沉淀分离区(31)进行气
‑
液
‑
固三相分离后,经开设和在出水堰槽(34)侧壁上的孔洞35,溢流至出水堰槽(34)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强化逆流传质的气料投加反应与分离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三相分离装置(32)由垂直的三根管构成,气
‑
液
‑
固三相混合物从沉淀分离区(31)外横置的短管进入,流入与横管垂直的短管后到竖管中,水和泥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流走,污泥回流管(33)将污泥回流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朝海,庞子君,李泽敏,成晓倩,韦庚锐,关翔鸿,柯雄,胡芸,邱光磊,冯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