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84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3
一种增压器支架,涉及增压器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支架本体和固定座;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用于对增压器进行支撑的支撑端,包括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的内部均开设有支撑回油通孔;支架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支架回油通道,包括第一回油通道和第二回油通道;上支撑端与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上转接头,下支撑端与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下转接头,上转接头和下转接头的内部均开设有转接回油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多增压结构的增压器进行支撑,同时,集成回油道,减少管路布置,提高结构紧凑性,降低布置难度。降低布置难度。降低布置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器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增压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增压器支架。

技术介绍

[0002]在船用发动机增压系统中,中小功率发动机用小型增压器一般无增压器支承,增压器靠涡轮壳的进口法兰固定在发动机排气管上,这就导致可靠性低,而且增压器的外侧需要通过回油管回油至发动机,也导致增压器的周围比较繁杂,影响美观以及发动机的整体布局,同时不便于发动机的检修。
[0003]也有一部分增压器,采用支架进行支撑,但是,现有的增压器支架只是单纯地支撑增压器,管路另外布置,这就导致,增压器的支架和管路的布置就会造成空间不足,装配工艺复杂;而对于多增压结构来说,每个增压器都需要进行支撑,既要对上方增压器进行单独支撑,又要对下方增压器也进行单独支撑,这就导致施工繁琐,结构复杂,减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压器支架,能够对多增压结构的增压器进行支撑,同时,集成回油道,减少管路布置,提高结构紧凑性,降低布置难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增压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位于所述支架本体底部一侧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座;
[0007]所述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用于对增压器进行支撑的支撑端,所述支撑端朝向靠近所述增压器的一侧设置,所述支撑端包括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所述上支撑端和所述下支撑端的内部均开设有用于与增压器的回油通道连通的支撑回油通孔;
[0008]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支架回油通道,所述支架回油通道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回油通道和第二回油通道;
[0009]所述上支撑端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上转接头,所述下支撑端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下转接头,所述上转接头和所述下转接头的内部均开设有转接回油通孔,其中,所述上转接头内的所述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所述上支撑端内的所述支撑回油通孔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连通,所述下转接头内的所述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所述下支撑端内的所述支撑回油通孔与所述第二回油通道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筋板。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油通道沿所述支架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回油通道沿所述支架本体的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回油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的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回油通道的出油口、所述第二回油通道的出油口均与增压器回油管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上支撑端与所述下支撑端的结构相同,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增压器连接的增压器连接结构。
[0014]优选的,所述支撑回油通孔沿所述支架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0015]优选的,所述上支撑端、所述下支撑端、所述支架本体、所述固定座均为一体成型。
[0016]优选的,所述上转接头和所述下转接头结构相同且均为L型结构,所述上转接头和所述下转接头的顶部均凸设有用于插入所述支撑回油通孔内部且中空结构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内腔与所述转接回油通孔连通。
[0017]优选的,所述上转接头与所述下转接头上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的支架连接结构。
[0018]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连接结构。
[0019]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由于在本技术中,设置有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支撑端,支撑端能够对增压器进行支撑,包括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其中,上支撑端能够对位于相对上方的增压器进行支撑,下支撑端能够对位于相对下方的增压器进行支撑,增强上、下增压器的稳定性。
[0021]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的内部均开设有用于与增压器的回油通道连通的支撑回油通孔;支架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支架回油通道,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回油通道和第二回油通道,上支撑端与支架本体之间安装有上转接头,下支撑端与支架本体之间安装有下转接头,上转接头和下转接头的内部均开设有转接回油通孔,转接回油通孔能够将支撑回油通孔与支架回油通道连通,其中,上转接头内的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上支撑端内的支撑回油通孔与第一回油通道连通,下转接头内的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下支撑端内的支撑回油通孔与第二回油通道连通,油道相互独立,分别对上、下增压器进行回油,节省了增压器支架外部的连接油管,降低了布置难度,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增压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增压器支架的爆炸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增压器支架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0026]图中:
[0027]1、支架本体;11、筋板;12、转接安装面;121、第二密封圈;
[0028]2、固定座;211、第三螺栓孔;212、第三固定螺栓;
[0029]3、支撑端;31、上支撑端;32、下支撑端;33、支撑回油通孔;341、第一螺栓孔;342、第一固定螺栓;
[0030]4、支架回油通道;41、第一回油通道;42、第二回油通道;
[0031]51、上转接头;52、下转接头;53、转接回油通孔;54、插接部;541、环槽;542、第一密封圈;551、第二螺栓孔;552、第二固定螺栓;
[0032]6、增压器回油管;
[0033]7、增压器;
[0034]图中实线箭头代表回油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6]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前”、“后”、“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7]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支架本体1和位于支架本体1底部一侧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座2。为了便于将本技术与发动机的底板固定连接,在固定座2上设置有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连接结构,发动机连接结构包括若干第三螺栓孔211,优选为四个,四个第三螺栓孔211布设于固定座2上,每个第三螺栓孔211内均穿设有第三固定螺栓212,第三固定螺栓212穿过第三螺栓孔211后将固定座2与发动机的底板固定连接。
[0038]支架本体1的外侧凸设有用于对增压器7进行支撑的支撑端3,支撑端3朝向靠近增压器7的一侧设置,支撑端3包括上支撑端31和下支撑端32,上支撑端31对位于相对上方的增压器7进行支撑,下支撑端32对位于相对下方的增压器7进行支撑,上支撑端31和下支撑端32分别对位于相对上方的增压器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位于所述支架本体底部一侧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用于对增压器进行支撑的支撑端,所述支撑端朝向靠近所述增压器的一侧设置,所述支撑端包括上支撑端和下支撑端,所述上支撑端和所述下支撑端的内部均开设有用于与增压器的回油通道连通的支撑回油通孔;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支架回油通道,所述支架回油通道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回油通道和第二回油通道;所述上支撑端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上转接头,所述下支撑端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可拆卸安装有下转接头,所述上转接头和所述下转接头的内部均开设有转接回油通孔,其中,所述上转接头内的所述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所述上支撑端内的所述支撑回油通孔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连通,所述下转接头内的所述转接回油通孔用于将所述下支撑端内的所述支撑回油通孔与所述第二回油通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外侧凸设有筋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通道沿所述支架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二回油通道沿所述支架本体的水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南杨运平戴群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