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210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及车辆,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包括从动盘、与从动盘紧固相连的减振盘、布置在从动盘和减振盘之间的盘毂、弹簧组件以及橡胶组件,盘毂沿周向布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一缺口、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二缺口,从动盘、减振盘上分别布置有与第一缺口正对布置的第一容置孔、第三容置孔,从动盘、减振盘上分别布置有与第二缺口正对布置的第二容置孔、第四容置孔;第一容置孔、第一缺口、第三容置孔共同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弹簧组件布置在第一容纳空间中,第二容置孔、第二缺口、第四容置孔共同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橡胶组件布置在第二容纳空间中,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减振器能够直接与曲轴连接,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效率更高。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传动装置
,具体地,涉及一种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对时间点的明确,将进一步推动由传统的燃油汽车向混动车型的快速转型,在传统燃油汽车中,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用于保证汽车起步平稳,并防止传动过载。而在混动车辆中,传统离合器被限扭减振器所代替。
[0003]在混动汽车中,减振器总成通过飞轮直接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同时与变速器轴连接,从而实现传递扭矩、减振、降噪的功能,但采用发动机曲轴连接飞轮,飞轮带动减振器最终传递给变速箱的设计,结构复杂,且传统振动器惯量固定,不能应用于多种场景,降低了通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及车辆。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包括从动盘、与所述从动盘紧固相连的减振盘、布置在所述从动盘和减振盘之间的盘毂、弹簧组件以及橡胶组件,所述从动盘具有用于连接发动机曲轴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盘毂连接变速箱输入轴;
[0006]所述盘毂沿周向布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一缺口、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二缺口,所述从动盘、减振盘上分别布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正对布置的第一容置孔、第三容置孔,所述从动盘、减振盘上分别布置有与所述第二缺口正对布置的第二容置孔、第四容置孔;
[0007]所述第一容置孔、第一缺口、第三容置孔共同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弹簧组件布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二容置孔、第二缺口、第四容置孔共同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橡胶组件布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0008]当所述发动机曲轴带动所述从动盘转动时在所述弹簧组件、橡胶组件的弹性驱使下能够驱动盘毂带动变速箱输入轴转动;
[0009]所述从动盘的外侧面呈阶梯状结构和/或平滑过渡的结构。
[0010]优选地,所述弹簧组件包括第一弹簧以及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两端的弹簧底座;
[0011]所述橡胶组件包括橡胶管以及分别布置在所述橡胶管两端的橡胶底座。
[0012]优选地,所述弹簧组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装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外部。
[0013]优选地,所述从动盘和减振盘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衬套、第二减振衬套且所述第一减振衬套、第二减振衬套分别布置在所述盘毂的两侧。
[0014]优选地,所述盘毂和第二减振衬套之间设置有减振摩擦片;
[0015]所述第二减振衬套和减振盘之间设置有蝶形弹簧。
[0016]优选地,所述减振摩擦片的周向边沿沿径向方向延伸出卡位凸台,所述盘毂沿周向具有匹配所述卡位凸台的卡槽。
[0017]优选地,所述从动盘具有用于连接质量环的第二连接结构。
[0018]优选地,所述从动盘采用模具加工的冲压件或铸造件,材料不限于金属板件和铸铁。
[0019]优选地,所述从动盘、减振盘分别通过从动盘连接边沿、减振盘连接边沿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从动盘连接边沿为从动盘沿周向布置的一段连续或多段不连续的弧形边沿,减振盘连接边沿为减振盘沿周向布置的一段连续或多段不连续的弧形边沿。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采用所述的集成式缓扭减振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中的减振器能够直接与曲轴连接,飞轮和减振器两个零件集成为一个零件,在不失去功能前提下减少子零件总类和装配次数,结构更简单,效率更高。
[0023]2、本专利技术通过压缩减振弹簧和减振橡胶,配合适当的阻尼,达到非常规减振降噪的目的,相比传统的减振器具有更优的吸振效果,且兼具半限扭功能。
[0024]3、本专利技术中的从动盘上预留有连接质量环的接口,在需要加大惯量的时候可以外接质量环,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在不改变原来减振器结构的情况下,可随时增加相匹配的质量环,使得振动器能够应用于更多的减振环境,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002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6]图1为集成式缓扭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集成式缓扭减振器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8]图3为从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盘毂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弹簧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橡胶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集成式缓扭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减振盘未画出;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扭转特性曲线示意图;
[0034]图9为现有技术中扭转特性曲线示意图;
[0035]图10为现有技术中集成式缓扭减振器横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6]图中示出:
[0037]从动盘1
[0038]第一容置孔11
[0039]第二容置孔12
[0040]第一连接结构13
[0041]第二连接结构14
[0042]从动盘连接边沿15
[0043]第一减振衬套2
[0044]盘毂3
[0045]第一缺口31
[0046]第二缺口32
[0047]卡槽33
[0048]盘毂连接孔34
[0049]卡槽35
[0050]减振摩擦片4
[0051]卡位凸台41
[0052]第二减振衬套5
[0053]蝶形弹簧6
[0054]减振盘7
[0055]第三容置孔71
[0056]第四容置孔72
[0057]减振盘连接边沿73
[0058]限位柱8
[0059]弹簧组件100
[0060]第一弹簧101
[0061]弹簧底座102
[0062]第一本体1021
[0063]第一限位板1022
[0064]第一限位轴1023
[0065]卡台1024
[0066]限位筋1025
[0067]第二弹簧103
[0068]橡胶组件200
[0069]橡胶管201
[0070]橡胶底座202
[0071]第二本体2021
[0072]第二限位板2022
[0073]第二限位轴2023
具体实施方式
[007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7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从动盘1、与从动盘1紧固相连的减振盘7、布置在从动盘1和减振盘7之间的盘毂3、弹簧组件100以及橡胶组件200,从动盘1具有用于连接发动机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盘(1)、与所述从动盘(1)紧固相连的减振盘(7)、布置在所述从动盘(1)和减振盘(7)之间的盘毂(3)、弹簧组件(100)以及橡胶组件(200),所述从动盘(1)具有用于连接发动机曲轴的第一连接结构(13),所述盘毂(3)具有用于连接变速箱输入轴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盘毂(3)沿周向布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一缺口(31)、两个对称布置的第二缺口(32),所述从动盘(1)、减振盘(7)上分别布置有与所述第一缺口(31)正对布置的第一容置孔(11)、第三容置孔(71),所述从动盘(1)、减振盘(7)上分别布置有与所述第二缺口(32)正对布置的第二容置孔(12)、第四容置孔(72);所述第一容置孔(11)、第一缺口(31)、第三容置孔(71)共同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弹簧组件(100)布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所述第二容置孔(12)、第二缺口(32)、第四容置孔(72)共同形成第二容纳空间,所述橡胶组件(200)布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当所述发动机曲轴带动所述从动盘(1)转动时在所述弹簧组件(100)、橡胶组件(200)的弹性驱使下能够驱动盘毂(3)带动变速箱输入轴转动;所述从动盘(1)的外侧面呈阶梯状结构和/或平滑过渡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缓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组件(100)包括第一弹簧(101)以及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弹簧(101)两端的弹簧底座(102);所述橡胶组件(200)包括橡胶管(201)以及分别布置在所述橡胶管(201)两端的橡胶底座(20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鹏蒋江东刘朝阳朱双孙勤超吴建聪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昊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