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1609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7
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防浪堤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与集水明沟等高,使得纳潮湿地中溢流的积水流至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隐形堤的两侧;隐形堤位于地下且顶面高于防浪堤的顶面,隐形堤、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第一斜坡绿地和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集水明沟与排盐层连通以将排盐层中的积水排出;本申请实现抵御不同级别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工程
,具体涉及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沿海地区在建立稳固的海岸线后,需要建设优质、安全的生态景观工程。
[0003]但是现有的生态景观工程通常采用在沿海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并种植苗木的方式,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海水会随着风暴潮涌入沿海陆地,造成积水,而且由于海水中富含盐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苗木生长、甚至造成苗木死亡;并且,该方法只是在海岸边提高驳岸标高,做一重防护,该层防护仅会对常规的高波浪、风暴潮有效,对于突发高位波浪和风暴潮则不再具备防护功能;并且,沿海地区本身受盐雾、地下盐水(盐分随原土毛细管上升)以及越浪影响,盐水会持续不断地污染种植土、侵害植物,造成苗木长势弱小甚至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中无法抵抗海水中的盐碱破坏、受沿海地区本身的盐雾影响和无法应对突发高位波浪、风暴潮的问题。
[0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第一斜坡绿地、隐形堤和第二斜坡绿地;所述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所述纳潮湿地与所述集水明沟等高,使得所述纳潮湿地中溢流的积水流至所述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所述隐形堤位于地下,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隐形堤的顶面高于所述防浪堤的顶面,所述隐形堤、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所述集水明沟与所述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所述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盐层包括第一主管道、第二主管道和排盐管道;多个所述排盐管道等间隔铺设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一侧,位于所述隐形堤的远海端一侧铺设一道所述排盐管道;所述第一主管道分布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两侧,所述第一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盐管道的下方,用于将所述排盐管道中的积水通过所述第一主管道流入所述集水明沟,所述第二主管道连接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中部,所述第二主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用于将所述集水明沟中的积水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隐形堤主体、隐形堤基础和隐形堤桩结构;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采用基础成品桩,所述隐形堤基础与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隐形堤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的悬臂挡墙,所述隐形堤主体与所述隐形堤基础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种植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回填后确保所述隐形堤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层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所述第一斜坡绿地和所述第二斜坡绿地的地形铺设,所述排水管的铺设使得水流从所述隐形堤的近海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月王雪浩张熠君王志新布杨刘彦泽闫晓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