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24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包括坝体、若干踏步石以及拦截浮岛,相邻踏步石之间形成排水槽,拦截浮岛顶部形成挡水墙,挡水墙远离坝体的一侧向内收缩形成导向槽且其另一侧向内收缩形成导水槽,挡水墙接近河岸的两侧向内收缩形成用于连通导向槽及导水槽的连通槽,连通槽内设有开口朝向坝体上游的拦截网框,挡水墙朝向坝体上游的一侧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导向面,导向面与导水槽的间距沿接近河岸的方向依次减小且导向面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拦截网框朝向坝体上游的前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漂浮垃圾的自动拦截以及自动收集,有效提升垃圾拦截清理效果,降低后续的人工清理劳动强度,从而充分提升拦水坝对河道调控的垃圾清洁效果。控的垃圾清洁效果。控的垃圾清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拦水坝的
,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后来,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河流也成为了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河流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通常人们会在河流内建设拦水坝,拦水坝上设置有踏步石,一方面拦水坝可扩大水域面积局部抬高水位,另一方面拦水坝可改变天然的丰、枯水期水量不平衡的情况。
[0003]现有的拦水坝,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17500125U公布的一种缓流降噪的自调节截污拦水坝构造,其包括拦水坝和若干踏步石,若干所述踏步石设于拦水坝顶部并依次间隔排列,还包括拦截浮岛,所述拦截浮岛位于拦水坝朝向上游一侧,通过拦截浮岛对漂浮的垃圾进行拦截,从而提高河道打捞作业的效率。
[0004]然而,上述拦水坝,其拦截浮岛对漂浮垃圾的拦截效果有限,且无法自动收集漂浮垃圾,仍需人工进行后续的收集处理,较为麻烦,仍有待改进的空间。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包括坝体、依次间隔设于坝体顶部的若干踏步石以及设于坝体上游侧的拦截浮岛,相邻所述踏步石之间形成排水槽,所述拦截浮岛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沿坝体长度方向分布的挡水墙,所述挡水墙远离坝体的一侧沿拦截浮岛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向槽且其另一侧沿拦截浮岛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水槽,所述挡水墙接近河岸的两侧向内收缩形成用于连通导向槽及导水槽的连通槽,所述连通槽内设有开口朝向坝体上游的拦截网框,所述挡水墙朝向坝体上游的一侧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与导水槽的间距沿接近河岸的方向依次减小且导向面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拦截网框朝向坝体上游的前侧。
[0008]优选的,所述导向面整体呈弧形状过渡。
[0009]优选的,所述导向槽沿中间朝向两侧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垃圾导向滚筒,所述垃圾导向滚筒包括与导向槽底部垂直连接的转动轴以及转动连接于转动轴上的筒体。
[0010]优选的,所述筒体沿其圆周表面环绕设置有若干凸起部,若干所述凸起部均沿筒体表面的竖直方向固定于筒体周侧。
[0011]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为长方体状。
[0012]优选的,所述筒体与导向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不小于0.05m。
[0013]优选的,所述连通槽侧壁沿竖直方向设有卡槽,所述拦截网框包括与卡槽卡接配
合的框体以及与框体连接的网篓,所述框体两侧覆盖连通槽的水流通道且中部开设与网篓内侧连通的开口供漂浮垃圾进入。
[0014]优选的,所述导水槽底面间隔设有若干连通孔,所述连通孔沿竖向贯穿拦截浮岛。
[0015]优选的,所述坝体底部朝向上游方向延伸形成底座,所述底座上端沿坝体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导向柱,所述导向柱顶部设有限位环座,所述拦截浮岛底部设有与限位环座滑移配合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底部形成与导向柱相适应的开口以形成限位。
[0016]优选的,所述限位环座沿竖向贯穿设有导气孔以连通导向孔内位于导向环座上下两侧的空间。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通过挡水墙结合拦截浮岛实现随上游水位升降以及对水流的阻挡,再通过导向槽以及导向面,迫使上层的水流朝向导向槽的两侧流动,流经连通槽后,流入导水槽内,最后再沿坝体顶部的排水槽流向坝体朝向下游的一侧,从而,在上层水流必经的连通槽内设置拦截网框,以实现对漂浮垃圾的自动拦截以及自动收集,有效提升垃圾拦截清理效果,降低后续的人工清理劳动强度,从而充分提升拦水坝对河道调控的垃圾清洁效果;
[0019]2、通过垃圾导向滚筒,进一步增强对漂浮垃圾的导向效果,使其更容易朝向两侧的连通槽及连通槽内的拦截网框移动,增强水面漂浮垃圾的收集效果;
[0020]3、通过导向柱及限位环座,对拦截浮岛跟随水流的升降提供稳定的限位及支撑,相较于通过绳索连接的方式,导向柱及限位环座的方式更加稳定可控,可以避免拦截浮岛过多抖动,使得水面漂浮垃圾的收集过程可以稳定进行。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其中:
[0023]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凸显拦截网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标号说明:
[0029]1、坝体;11、踏步石;12、排水槽;13、底座;14、导向柱;15、限位环座;16、导气孔;2、拦截浮岛;21、导向孔;3、挡水墙;31、导向面;32、卡槽;4、导向槽;5、导水槽;51、连通孔;6、连通槽;7、拦截网框;71、框体;72、网篓;8、垃圾导向滚筒;81、转动轴;82、筒体;83、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请参阅图1至5,是作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包括坝体1、依次间隔设于坝体1顶部的若干踏步石11以及设于坝体1上游侧的拦截浮岛2,相邻踏步石11之间形成排水槽12,坝体1底部朝向上游方向延伸形成底座13,拦截浮岛2设于底座13上端且贴紧坝体1侧壁设置。
[0032]具体的,如图2、3、4所示,拦截浮岛2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沿坝体1长度方向分布的挡水墙3,挡水墙3远离坝体1的一侧沿拦截浮岛2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向槽4且其另一侧沿拦截浮岛2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水槽5,挡水墙3接近河岸的两侧向内收缩形成用于连通导向槽4及导水槽5的连通槽6,本实施例中,连通槽6的最高位置低于导向槽4,且导水槽5与连通槽6的最高位置保持平齐,连通槽6内设有开口朝向坝体1上游的拦截网框7,挡水墙3朝向坝体1上游的一侧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导向面31,导向面31与导水槽5的间距沿接近河岸的方向依次减小且导向面31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拦截网框7朝向坝体1上游的前侧。
[0033]优选的,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向面31整体呈弧形状过渡,从而使得导向面31对水流以及水面漂浮垃圾的引导过程更加顺畅。
[0034]优选的,结合图2、3,导向槽4沿中间朝向两侧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垃圾导向滚筒8,垃圾导向滚筒8包括与导向槽4底部垂直连接的转动轴81以及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包括坝体(1)、依次间隔设于坝体(1)顶部的若干踏步石(11)以及设于坝体(1)上游侧的拦截浮岛(2),相邻所述踏步石(11)之间形成排水槽(12),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浮岛(2)顶部向上凸起形成沿坝体(1)长度方向分布的挡水墙(3),所述挡水墙(3)远离坝体(1)的一侧沿拦截浮岛(2)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向槽(4)且其另一侧沿拦截浮岛(2)边缘向内收缩形成导水槽(5),所述挡水墙(3)接近河岸的两侧向内收缩形成用于连通导向槽(4)及导水槽(5)的连通槽(6),所述连通槽(6)内设有开口朝向坝体(1)上游的拦截网框(7),所述挡水墙(3)朝向坝体(1)上游的一侧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导向面(31),所述导向面(31)与导水槽(5)的间距沿接近河岸的方向依次减小且导向面(31)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拦截网框(7)朝向坝体(1)上游的前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31)整体呈弧形状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4)沿中间朝向两侧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垃圾导向滚筒(8),所述垃圾导向滚筒(8)包括与导向槽(4)底部垂直连接的转动轴(81)以及转动连接于转动轴(81)上的筒体(8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道调控的拦水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82)沿其圆周表面环绕设置有若干凸起部(83),若干所述凸起部(83)均沿筒体(82)表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伟蔡冰晨林雪萍马丹黄辉煌兰斯梅吴鑫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国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