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086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坡面上设有若干基坑,所述坡面上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个呈“匚”型的收纳坑,所述收纳坑的开口侧朝向坡体顶部且内侧形成挡水区,若干所述基坑分布于挡水区内,所述收纳坑内活动设有与其大小、形状相适应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顶部通过平行于水流方向的转轴与坡面转动连接,所述收纳坑底部与固定框底面之间设有可折叠收纳的柔性防水布,所述坡体底部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随水位变动上下升降的浮力机构,所述固定框底部的两侧与浮力机构连接实现随水位升降,能够跟随水位变化,在大雨等水流量大的情况下自动形成挡水屏障,保护坡体底侧的基坑,防止水土流失及植株因浸没死亡。死亡。死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


[0001]本技术涉及坡面防护结构的
,特别是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技术应该是既满足河道护坡功能,又有利于恢复河道护坡系统生态平衡的系统工程,生态护坡技术可以分为植物护坡和植物工程措施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削弱溅蚀和控制径流)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在满足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
[0003]现有的河道生态护坡,一般会在坡面上设置相应的用于种植植物的若干基坑,在基坑内种植固土植株,以实现对坡面的水土保持以及景观绿化,然而,在大雨等流量充沛的情况下,河道基础水位上升直至淹没坡面下侧的基坑,基坑内部的水土及植株或被冲走,或因长期浸没导致植株死亡,不利于对水土的稳定保持。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包括坡体,所述坡体的坡面上设有若干基坑,所述坡面上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个呈“匚”型的收纳坑,所述收纳坑的开口侧朝向坡体顶部且内侧形成挡水区,若干所述基坑分布于挡水区内,所述收纳坑内活动设有与其大小、形状相适应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顶部通过平行于水流方向的转轴与坡面转动连接,所述收纳坑底部与固定框底面之间设有可折叠收纳的柔性防水布,所述坡体底部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随水位变动上下升降的浮力机构,所述固定框底部的两侧与浮力机构连接实现随水位升降。
[0007]优选的,所述浮力机构包括设于河道底部的基座、垂直设于基座上端的导向杆以及沿导向杆上下滑移设置的浮力部,所述浮力部包括设于底部可产生浮力的浮力板、设于浮力板上端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端的缠绕部,所述固定框底部两侧的上端面对称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以及缠绕部之间设有连接绳。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绳为尼龙绳或钢丝绳。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座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杆固定于浮力板上端。
[0010]优选的,所述浮力板为圆盘状,且所述浮力板环绕其圆周表面设有若干空心的浮力球。
[0011]优选的,所述柔性防水布为表面涂覆塑料层的复合土工膜或防水帆布。
[0012]优选的,所述坡面于收纳坑顶部设有安装槽,所述转轴铰接于安装槽侧壁。
[0013]优选的,若干所述基坑呈矩阵状排布于坡面。
[0014]优选的,所述基坑周侧设有呈矩形状的增高挡环,所述增高挡环的端面突出坡面
所在平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在水位上升时,浮力机构带动固定框绕转轴转动上升,通过固定框、柔性防水布以及转轴,能够在固定框向上转动时利用柔性防水布形成对水流的阻挡屏障,阻挡水流进入基坑所在区域,防止水土过度流失,保护植株,维持植株对坡面水土的保持效果。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坡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坡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浮力机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3]标号说明:
[0024]1、坡体;11、坡面;12、收纳坑;13、基坑;131、增高挡环;132、水流流道;14、安装槽;2、挡水区;3、固定框;31、固定环;4、转轴;5、柔性防水布;6、浮力机构;61、基座;62、导向杆;63、浮力部;631、浮力板;632、固定座;633、缠绕部;64、浮力球;65、连接杆;7、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请参阅图1至4,是作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的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包括坡体1,河道的两侧都设有坡体1,两坡体1相互接近的一侧形成倾斜的坡面11,坡面11上设有若干基坑13,基坑13内种植有固土用的植株,坡面11上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个呈“匚”型的收纳坑12,收纳坑12的开口侧朝向坡体1的顶部且内侧形成挡水区2,若干基坑13分布于挡水区2内,收纳坑12内活动设有与其大小、形状相适应的固定框3,固定框3顶部通过平行于水流方向的转轴4与坡面11转动连接,收纳坑12底部与固定框3底面之间设有可折叠收纳的柔性防水布5(结合图4),坡体1底部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随水位变动上下升降的浮力机构6,固定框3底部的两侧与浮力机构6连接实现随水位升降。
[0027]优选的,如图2

4所示,浮力机构6包括设于河道底部的基座61、垂直设于基座61上端的导向杆62以及沿导向杆62上下滑移设置的浮力部63,浮力部63包括设于底部可产生浮力的浮力板631、设于浮力板631上端的固定座632以及设于固定座632上端的缠绕部633,固定框3底部两侧的上端面对称设有固定环31,固定环31以及缠绕部633之间设有连接绳7,具体的,为增强基座61的稳定性,基座61与坡体1一体成型,浮力板631、固定座632以及缠绕部633横截面均呈圆形,且中部均开设与导向杆62滑移配合的孔位,从而,通过位于下端浮力板631与水面接触,带动固定座632以及缠绕部633实现随水位升降从而通过连接绳7拉动固
定框3,将柔性防水布5从收纳坑12内拉起,且导向杆62将浮力板631、固定座632以及缠绕部633的升降方向限定在竖直方向上,从而形成挡水面,防止水位上升时浸没或冲击坡体1最下端的基坑13。
[0028]优选的,连接绳7为尼龙绳或钢丝绳,本实施例中,连接绳7为尼龙绳。
[0029]优选的,如图2、4所示,固定座632底部通过若干连接杆65固定于浮力板631上端,从而使得固定座632始终高于浮力板631,连接绳7的拉动方向也始终朝向上方,从而实现固定框3及柔性防水布5绕转轴4的稳定转动拉起。
[0030]优选的,如图3所示,浮力板631为圆盘状,且浮力板631环绕其圆周表面设有若干空心的浮力球64,从而增大浮力,使得浮力板631能够稳定带动固定框3绕转轴4旋转升起。
[0031]优选的,柔性防水布5为表面涂覆塑料层的复合土工膜或防水帆布,本实施例中为防水帆布,从而能够对水流保持良好的阻隔效果,防止水位上升进入坡体1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包括坡体(1),所述坡体(1)的坡面(11)上设有若干基坑(13),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11)上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个呈“匚”型的收纳坑(12),所述收纳坑(12)的开口侧朝向坡体(1)顶部且内侧形成挡水区(2),若干所述基坑(13)分布于挡水区(2)内,所述收纳坑(12)内活动设有与其大小、形状相适应的固定框(3),所述固定框(3)顶部通过平行于水流方向的转轴(4)与坡面(11)转动连接,所述收纳坑(12)底部与固定框(3)底面之间设有可折叠收纳的柔性防水布(5),所述坡体(1)底部沿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随水位变动上下升降的浮力机构(6),所述固定框(3)底部的两侧与浮力机构(6)连接实现随水位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河道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机构(6)包括设于河道底部的基座(61)、垂直设于基座(61)上端的导向杆(62)以及沿导向杆(62)上下滑移设置的浮力部(63),所述浮力部(63)包括设于底部可产生浮力的浮力板(631)、设于浮力板(631)上端的固定座(632)以及设于固定座(632)上端的缠绕部(633),所述固定框(3)底部两侧的上端面对称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文伟蔡冰晨林雪萍马丹黄辉煌兰斯梅吴鑫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国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