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838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包括第一套管(1)、第二套管(2)和连接部(3);第一套管(1)的管径大于第二套管(2)的管径,使第二套管(2)能插入至第一套管(1)内,第一套管(1)与第二套管(2)通过连接部(3)同轴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套管(2)插入在叠合板的PC段(4)的预留洞内,使第一套管(1)能插入在叠合板的现浇段(5)内,并在现浇段(5)浇筑成型后在第一套管(1)处形成预留洞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叠合板的现浇段上预留洞口困难且现浇段上预留洞口与PC板上预留洞口同轴对齐困难的问题。对齐困难的问题。对齐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辅助施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物的结构板中常常需要预留各种洞口,便于后期在洞口位置放置给排水管并进行吊洞作业,或用于空调等其他管道的安装作业。目前,常规的结构板中预留洞的施工方法是:利用与预留洞尺寸一致的钢套管或PVC管等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预埋,以保证形成设计要求的预留洞口。但当结构板为叠合板时,PC(预制混凝土)板在工厂预制成型,且PC板在预制时已经预留洞口,现场施工时,PC板上需要现浇混凝土形成现浇段,现浇段上预留洞口操作困难,且无法保证与PC板上的洞口同轴对齐。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叠合板的现浇段上预留洞口困难且现浇段上预留洞口与PC板上预留洞口同轴对齐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叠合板的现浇段上预留洞口困难且现浇段上预留洞口与PC板上预留洞口同轴对齐困难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连接部;第一套管的管径大于第二套管的管径,使第二套管能插入至第一套管内,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通过连接部同轴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套管插入在叠合板的PC段的预留洞内,使第一套管能插入在叠合板的现浇段内,并在现浇段浇筑成型后在第一套管处形成预留洞口。
[0006]所述的第一套管包括第一硬管面和第一软管面;第一硬管面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一硬管面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一硬管面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软管面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套管。
[0007]所述的第二套管包括第二硬管面和第二软管面;第二硬管面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二硬管面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二硬管面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软管面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二套管。
[0008]所述的连接部包括连接片和连接环;连接环呈环形结构并同轴设置在第一套管的一端内壁上,连接环的内壁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连接槽;若干片连接片分别间隔设置在第二套管的一端外壁上,若干片连接片能分别对应嵌装在若干个连接槽内,使第二套管通过连接部与第一套管同轴连接。
[0009]所述的连接环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套管的轴向垂直,使连接环的外壁能贴合在PC段的表面上;若干片连接片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第二套管的轴向垂直。
[0010]所述的第一套管内设有支撑件,支撑件的边缘处顶撑在第一套管的内壁上。
[0011]所述的第一套管的另一端上可拆卸式连接有盖子,使第一套管的另一端通过盖子封闭。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由于设有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连接部,第二套管插入在叠合板PC段的预留洞内,通过连接部同轴连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使第一套管位于叠合板的现浇段的预留洞口处,且保证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内的预留洞口同轴对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叠合板的现浇段上预留洞口困难且现浇段上预留洞口与PC板上预留洞口同轴对齐困难的问题。
[0014]2、本技术由于设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通过第一软管面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径功能,第二套管通过第二软管面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径功能,从而便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设置在预留洞内并保持预留洞成型尺寸与设计尺寸一致,也便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缩小后取出,拆装方便、快捷,可多次循环使用,绿色环保,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0015]3、本技术由于设有支撑件和盖子,支撑件能将第一套管顶撑展开,保证现浇段上预留洞的尺寸满足设计要求,且能通过盖子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浆液流入第一套管内,防止堵塞预留洞,也保证了第一套管的拆卸。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的安装流程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一套管的立体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一套管的俯视图;
[0019]图4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一套管的透视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二套管的立体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二套管的俯视图;
[0022]图7是本技术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中第二套管的透视图。
[0023]图中,1第一套管,101第一硬管面,102第一软管面,103支撑件,104盖子,2第二套管,201第二硬管面,202第二软管面,3连接部,301连接片,302连接环,303连接槽,4PC段,5现浇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请参见附图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包括第一套管1、第二套管2和连接部3;第一套管1的管径略大于第二套管2的管径,使第二套管2能插入至第一套管1内,第一套管1与第二套管2通过连接部3同轴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套管2插入在叠合板的PC段4的预留洞内,使第一套管1能插入在叠合板的现浇段5内,并在现浇段5浇筑成型后在第一套管1处形成预留洞口。
[0026]第二套管2插入在叠合板PC段4的预留洞内,通过连接部3同轴连接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使第一套管1位于叠合板的现浇段5的预留洞口处,且保证了第一套管1和第二套管2内的预留洞口同轴对齐。
[0027]请参见附图2至附图4,所述的第一套管1包括第一硬管面101和第一软管面102;第
一硬管面101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一硬管面101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一硬管面10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软管面102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套管1。
[0028]优选的,第一硬管面101可采用铝材或PVC材质制成,第一软管面102可采用防水布或软橡胶材质制成,第一硬管面101略小于1/2圆管,从而使一对第一硬管面101能通过一对第一软管面102拼接成圆形管状的第一套管1,且第一套管1能通过一对第一软管面102具有一定的伸缩变径功能。可将第一套管1的管径缩小后便于从现浇段5中取出。
[0029]对于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预留洞口要求,可通过改变第一硬管面101的形状和尺寸匹配预留洞口的设计要求,使用方便、灵活,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0030]请参见附图5至附图7,所述的第二套管2包括第二硬管面201和第二软管面202;第二硬管面201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二硬管面201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二硬管面20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软管面202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二套管2。
[0031]优选的,第二硬管面201可采用铝材或PVC材质制成,第二软管面202可采用防水布或软橡胶材质制成,第二硬管面201略小于1/2圆管,从而使一对第二硬管面201能通过一对第二软管面202拼接成圆形管状的第二套管2,且第二套管2能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套管(1)、第二套管(2)和连接部(3);第一套管(1)的管径大于第二套管(2)的管径,使第二套管(2)能插入至第一套管(1)内,第一套管(1)与第二套管(2)通过连接部(3)同轴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套管(2)插入在叠合板的PC段(4)的预留洞内,使第一套管(1)能插入在叠合板的现浇段(5)内,并在现浇段(5)浇筑成型后在第一套管(1)处形成预留洞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套管(1)包括第一硬管面(101)和第一软管面(102);第一硬管面(101)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一硬管面(101)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一硬管面(10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软管面(102)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一套管(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循环利用的预留洞套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套管(2)包括第二硬管面(201)和第二软管面(202);第二硬管面(201)的截面为圆弧形结构,一对第二硬管面(201)相对设置,且一对第二硬管面(20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软管面(202)拼接,形成管状结构的第二套管(2)。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睿杨金龙徐文飞栗浩羽赵子未莫兴虎霍泽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