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7305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涉及仿古建筑技术领域。制作仿古装饰细部构件,采用现代复合木板制作;包括带有线槽的枋料,枋料包括连接板、榫头和雀替;枋料两端弹出迎头中线,依设计要求的截面尺寸找方,弹线抛光;在枋料上下面弹出顺身中线,分别标出面宽、净面宽及加上榫头的满外尺寸线;依照顺身中线,用抽板从卯口讨退确定枋肩及榫头形状尺寸;截去长荒,开榫,断肩,刮刨圆楞,复弹中线,在枋料上标记位置;连接板上侧设置预埋水电口,利用细部构件上部的线槽,实现建筑内外机电管线的暗敷走线,提升整体观感。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仿古建筑细部构造不符合整体效果且不便于后期维护的问题。整体效果且不便于后期维护的问题。整体效果且不便于后期维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涉及仿古建筑


技术介绍

[0002]当今社会提倡传统文化价值观,而古制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人们广泛的支持与爱护。传统建筑存世愈发稀少,所以在特定街区及景区,大规模修复古建筑,兴建仿古制(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并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及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一些结构细部构件,如枋、吊檐板、雀替等,已经在仿古建筑中变为一种非结构部件,常被作为一种营造传统建筑外观的装饰性构件。
[0003]然而,大部分仿古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都存在不重视这些细部构造的情况,不顾整体效果,简单地将这些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划等号,如将枋做成小梁,最后呈现出一种非常呆板,笨重的效果。且由于仿古建筑大部分层高较高,细部构件做成现浇结构,不利于后期维护与清理。另外,由于设计施工考虑不周,现代建筑水电线时常走明线进户,非常影响仿古建筑的整体效果。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仿古建筑细部构造不符合整体效果且不便于后期维护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人经过实践和总结得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0007]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方法:
[0008]步骤1,制作可拆卸的仿古装饰细部构件,采用现代复合木板制作;
[0009]细部构件包括带有线槽的枋料,所述枋料包括连接板、榫头和雀替,榫头设置在枋料上,起到与外柱或墙身连接作用;
[0010]步骤2,枋料两端弹出迎头中线,依设计要求的截面尺寸找方,弹线抛光;
[0011]步骤3,在枋料上下面弹出顺身中线,分别标出面宽、净面宽及加上榫头的满外尺寸线,净面宽选取12mm;
[0012]步骤4,依照顺身中线,用抽板从卯口讨退确定枋肩及榫头形状尺寸;
[0013]步骤5,在枋料上部开槽,深3

10mm;
[0014]步骤6,截去长荒,开榫,断肩,刮刨圆楞,复弹中线,在枋料上标记位置;
[0015]步骤7,使用榫卯结构将细部构件固定在墙身或外柱上已开榫眼部位,便于安拆,也便于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枋料的尺寸;
[0016]步骤8,连接板上侧设置预埋水电口,利用细部构件上部的线槽,实现建筑内外机电管线的暗敷走线,提升整体观感;
[0017]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榫头的尺寸为纵向100mm,横向20mm。
[0018]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细部构件安装位置处为外柱时,所述外柱上安装箍圈,箍圈与外柱之间填充膨胀泡沫。
[0019]制作一种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较常采用现代复合木板制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金属板。构件包括榫头、带有线槽的枋料、雀替等,榫头与讨墨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起到与柱或墙固定作用。施工方法以枋为例,枋料两端弹出迎头中线,依设计要求的截面尺寸找方,弹线抛光;在枋身上下面弹出顺身中线,分别标出面宽、净面宽及加上榫长的满外尺寸线;依照顺身中线,用抽板从卯口讨退确定枋肩及榫头形状尺寸;在枋身上部开槽,深3

10mm;截去长荒,开榫,断肩,刮刨圆楞,复弹中线,在枋身上标记位置。使用榫卯结构将构件固定在墙身或外柱上已开榫眼部位,便于安拆,也便于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枋料的尺寸。指定部位设置预埋水电口,可利用构件上部的线槽,实现建筑内外机电管线的暗敷走线,提升整体观感。如在外柱不适合开榫眼的情况下,可使用箍圈环抱柱身,箍圈与柱身间做填充膨胀泡沫等不影响基层与美观的处理,箍圈与枋料进行适宜连接。
[0020]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雀替上开设有镂空槽,所述雀替上安装有梁顶,所述雀替的一侧安装有外柱;
[0021]所述连接板与雀替相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为弯折板,所述连接板上分别开设有凹面一和凹面二,所述凹面一与梁顶相适配,所述凹面二与外柱表面相适配。
[0022]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远离外柱的一侧安装有上连接体,所述梁顶的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上顶壳,所述上顶壳适于上连接体相连接。
[0023]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顶壳内对称设置抵接柱,所述上连接体的竖向截面为梯形状。
[0024]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连接体的上侧翼缘部分别设置有波浪卡口,所述上顶壳内设置有与波浪卡口相适配的条状槽块;所述条状槽块安装于抵接柱的上部。
[0025]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顶壳的颜色与梁顶的颜色相一致。
[0026]在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顶壳内还设置有相对称的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上侧适于分别与上顶壳和抵接柱相抵接,两组所述加强肋相对的一侧适于贴合在上连接体处。本申请中的梁顶也可以替换为枋木,枋木、梁顶和立柱,为常见进行连接部件,通常会安装雀替进行支撑。
[0027]补充说明:
[0028]讨墨:传统建筑专有名词,常用于指次梁,枋板等非主要承重结构与柱梁等主要承重结构的连接处理方式。
[0029]枋料:传统建筑名词,此处指准备加工成木枋的木材,准备加工成柱子的木材即柱料。枋肩指端部形成榫头后的枋料肩部。
[0030]雀替:中国古建筑特色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现代建筑此类构件常称作加腋部位。
[0031]迎头中线:传统建筑构造名词,此处指枋身上下面的中线。
[0032]顺身中线:传统建筑构造名词,此处指枋身侧面的中线。
[0033]净面宽:常用作建筑等工程学科名词,此处指木枋的净厚度,此处单位一般用毫米表示。
[0034]抽板:一种传统建筑工具,常用作测量定位,比如在抽板上记录已经制作好的柱子柱口的尺寸数据,然后用抽板将这些数据反映到对应的枋子头上。这里指的外部工具来进行尺寸较量。
[0035]卯口:卯口是传统建筑名词,卯口指柱与枋连接处柱上的槽眼,用来与枋上的榫头形成榫卯结构。
[0036]长荒:传统建筑专有名词,一般指木作的剩余废料。
[0037]断肩:就是把隼头以外的不用的那块木材去掉。常用锯或凿去掉。
[0038]有益效果:
[0039]本专利技术使用榫卯结构将构件固定在墙身或外柱上已开榫眼部位,便于安拆,也便于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枋料的尺寸。顶部部位设置预埋水电口,可利用构件上部的线槽,实现建筑内外机电管线的暗敷走线,提升整体观感。如在外柱不适合开榫眼的情况下,可使用箍圈环抱柱身,箍圈与柱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步骤1,制作可拆卸的仿古装饰细部构件,采用现代复合木板制作;细部构件包括带有线槽(18)的枋料,所述枋料包括连接板(1)、榫头(2)和雀替(3),榫头(2)设置在枋料上,起到与外柱(4)或墙身连接作用;步骤2,枋料两端弹出迎头中线,依设计要求的截面尺寸找方,弹线抛光;步骤3,在枋料上下面弹出顺身中线,分别标出面宽、净面宽及加上榫头(2)的满外尺寸线,净面宽选取12mm;步骤4,依照顺身中线,用抽板从卯口(5)讨退确定枋肩及榫头(2)形状尺寸;步骤5,在枋料上部开槽,深度3

10mm;步骤6,截去长荒,开榫,断肩,刮刨圆楞,复弹中线,在枋料上标记位置;步骤7,使用榫卯结构将细部构件固定在墙身或外柱(4)上已开榫眼部位,便于安拆,也便于根据实际效果调整枋料的尺寸;步骤8,连接板(1)上侧设置预埋水电口,利用细部构件上部的线槽(18),实现建筑内外机电管线的暗敷走线,提升整体观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头(2)的尺寸为纵向100mm,横向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细部构件安装位置处为外柱(4)时,所述外柱(4)上安装箍圈(6),箍圈(6)与外柱(4)之间填充膨胀泡沫(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可拆卸仿古装饰细部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雀替(3)上开设有镂空槽,所述雀替(3)上安装有梁顶(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珅陈伟魏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