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插接接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681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接触系统的电路板的电路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接触系统的电路板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气领域(电子学、电工技术、电学、电能技术等),已知大量的电连接器器件或连接器装置、插座连接器、销连接器和/或混合连接器等——在下文中称为(电)连接器(也称为配合连接器),其用于以大范围的电流、电压、频率和/或数据速率传输电流、电压、信号和/或数据。在低、中或高电压范围和/或低、中或高电流范围,特别是在汽车领域,这种连接器必须确保在机械应力、温暖、潜在热、污染、潮湿和/或化学侵蚀环境中永久地、重复地和/或在相对长时间不活动之后快速传输电力、信号和/或数据。由于广泛的应用,大量专门设计的连接器是已知的。
[0003]特别是,当用于汽车工业时,这种连接器装置或接触装置会受到显著的振动。这种振动可以导致配合接触装置相对于接触装置的运动,配合接触装置连接到接触装置并且例如被配置为接触材料、接头或母线。这些运动会导致接触装置和配合接触装置之间的摩擦。这种摩擦反过来会损害电接触,并导致部件抵靠彼此摩擦磨损。此外,由于部件的加热/冷却,接触装置和配合接触装置可能发生相对于彼此的位移。这反过来会导致有损接触以及接触装置和配合接触装置抵靠彼此摩擦的磨损迹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
[0005]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1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来实现。有利的实施例构成了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接触系统的电路板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其具有:第一电接触部分,用于将插接接触装置机械固定到电路板以及用于将插接接触装置电接触到电路板,其中该固定通过压配合固定来实现;
[0007]第二电接触部分,用于实现插接接触装置与电配合接触元件的电插接接触,其中第二电接触部分包括具有两个叉状元件的叉状结构,并且其中叉状元件被配置为实现电配合接触元件在插接接触装置上的机械夹持固定;和
[0008]弹簧部分,其中所述弹簧部分在所述插接接触装置的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之间的电连接经由所述弹簧部分产生,并且其中所述弹簧部分被配置成在纵向方向上产生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之间的间距的弹性变化。
[0009]结果,可以实现技术优势,即可以提供用于电路板的改进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插接接触装置的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的间距的变化可以通过插接接触装置的弹簧部分来实现。间距的变化尤其允许补偿通过插接接触装置接触的电路板和配合接触元件的振动运动。因此,由于弹簧部分对振动运动的补偿,可以防止配合接触元件由于振
动而在第二电接触部分内相对于插接接触装置移动。通过避免配合接触元件在电接触部分内的移动,可以避免配合接触元件和接触部分的叉状结构的叉状元件之间的摩擦。然而,配合接触元件在电接触部分内的移动会导致电接触的损坏,并且增加插接接触装置的接触部分的叉状结构的叉状元件和配合接触元件的磨损。弹簧部分可以避免这两种情况。因此,插接接触装置的弹簧部分允许配合接触元件与插接接触装置的改善的接触,并且允许减少磨损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插接接触装置的使用寿命的提高。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也可以用于高电压应用。
[0010]根据一个实施例,弹簧部分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分的至少一个弯曲元件,其中弯曲部分中的弯曲元件包括绕垂直于纵向轴线定向的第一曲率轴的曲率,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弯曲元件能够沿着纵向轴线弹性变形。
[0011]结果,可以实现这样的技术优点,即,可以提供弹簧部分的简化结构,其可以通过弹性变形引起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的间距的变化。通过弯曲元件的弯曲部分,可以实现弯曲元件的简单弹性变形以及与此相关的两个部分的间距的弹性变化。
[0012]根据一个实施例,弯曲元件另外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分,其中在第二弯曲部分中,弯曲元件包括绕平行于纵向轴线定向的第二曲率轴的曲率。
[0013]结果,可以实现的技术优点是,通过第二弯曲部分可以实现插接接触装置的最小可能的安装空间。由于弯曲元件绕平行于插接接触装置的纵向轴线布置的第二曲率轴的曲率,插接接触装置的宽度可以减小到最小宽度,因此插接接触装置所需的安装空间也可以减小。
[0014]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弯曲部分和/或第二弯曲部分中的弯曲元件包括绕第一曲率轴或第二曲率轴的180
°
曲率。
[0015]结果,可以实现技术优势,即由于绕第一或第二曲率轴的180
°
曲率,在第一或第二弯曲部分中,插接接触装置所需的安装空间可以因此减小。此外,多个插接接触装置相互嵌套是可行的,由此可以减少多个插接接触装置所需的安装空间。
[0016]根据一个实施例,弯曲元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分,其中两个弯曲部分中的弯曲元件包括在相反的曲率方向上绕第一曲率轴的曲率。
[0017]结果,可以实现技术优势,即通过两个第一弯曲部分,其中弯曲元件在每种情况下都包括相对于第一曲率轴的相反的曲率方向,通过弯曲元件的弹性变形实现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的间距的均匀变化,而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不会由于弯曲元件的弹性变形而倾斜。
[0018]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之间的电流传输通过弯曲元件实现。
[0019]结果,可以实现技术优势,即,实现插接接触装置的最简单的可行结构。由于除了弹性变形和间距变化之外,弹簧部分也有助于插接接触装置的导电性,所以插接接触装置所需的部件可以减少到最小,从而插接接触装置的结构可以保持尽可能简单。这允许成本有效的制造。
[0020]根据一个实施例,弯曲元件被配置为弯曲的杆元件,其中弯曲元件的宽度至少对应于被配置为杆元件的叉状元件中的一个的最小宽度。
[0021]结果,可以实现技术优势,即,由于弯曲元件的宽度——该弯曲元件被配置为杆元
件并且至少与叉状元件的最小宽度一样大,可以避免弹簧部分的变热,特别是弯曲元件的变热。整个电流传输通过第一接触部分的叉状元件、弹簧部分的弯曲元件和第一接触部分在插接接触装置中运行。因为弯曲元件被配置为与叉状元件的最窄点一样宽或者比叉状元件的最窄点更宽,所以叉状元件的最窄点充当插接接触装置的导电性的瓶颈。由于弹簧部分的弯曲元件,插接接触装置中的导电性或电阻以及与之相关的热发展不会受到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0022]根据一个实施例,弹簧部分包括用于与第一接触部分接触的第一基部部分和用于与第二接触部分接触的第二基部部分,其中弯曲元件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基部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基部部分在每种情况下包括从基部部分突出的接触元件,并且其中弯曲元件的第一弯曲部分的接触通过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接触系统的电路板(161)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具有:第一电接触部分(101),用于将插接接触装置(100)机械固定到电路板(161)并且用于将插接接触装置(100)电接触到电路板(161),其中该固定通过压配合固定来实现;第二电接触部分(103),用于产生插接接触装置(100)与电配合接触元件(163)的电插接接触,其中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103)包括具有两个叉状元件(105)的叉状结构,并且其中所述叉状元件(105)被配置成产生所述电配合接触元件(163)在插接接触装置(100)上的机械夹持固定;和弹簧部分(107),其中所述弹簧部分在插接接触装置(100)的纵向方向(L)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101)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103)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101)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103)之间的电连接经由所述弹簧部分(107)产生,并且其中所述弹簧部分(107)配置成在纵向方向(L)上产生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分(101)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103)之间的间距的弹性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其中,所述弹簧部分(107)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分(111)的至少一个弯曲元件(109),其中,所述弯曲元件(109)在所述弯曲部分(111)中包括绕垂直于纵向轴线(L)定向的第一曲率轴(K1)的曲率,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弯曲元件(109)能够沿着纵向轴线(L)弹性变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其中,所述弯曲元件(109)另外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分(113),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弯曲部分(113)中,所述弯曲元件(109)包括绕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L)定向的第二曲率轴(K2)的曲率。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其中,所述第一弯曲部分(111)和/或所述第二弯曲部分(113)中的所述弯曲元件(109)包括绕所述第一曲率轴(K1)或所述第二曲率轴(K2)的180
°
曲率。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其中,所述弯曲元件(109)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弯曲部分(111,112),并且其中,所述弯曲元件(109)在两个弯曲部分(111,112)中包括绕所述第一曲率轴(K1)的、在相反的曲率方向上的曲率。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101,103)之间的电流的电流传输通过所述弯曲元件(109)实现。7.根据权利要求2至6所述的电路板

插接接触装置(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
申请(专利权)人: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