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6462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1
一种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包括本体、内包覆层、外包覆层,所述本体的成分包括四氧化三钴,内包覆层的成分包括磷酸钴锂,外包覆层的成分包括氧化钼、氧化铟以及四氧化三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钴酸锂前驱体具有两层包覆层,其中内包覆层为橄榄石结构的磷酸钴锂,在高压情况下能够抑制钴酸锂的晶型转变,从而提高高压情况下钴酸锂的稳定性;外包覆层为掺杂包覆层,烧结后的钴酸锂正极材料,含有氧化钼和氧化铟以及钴酸锂,氧化钼和氧化铟能够为钴酸锂提供导电通道,从而明显提升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同时,本体与内包覆层之间、内层与外包覆层之间会形成交互界面,即向内延伸层和向外延伸层,更不容易发生剥离脱落的现象。更不容易发生剥离脱落的现象。更不容易发生剥离脱落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正极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电位且无记忆效应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及电动工具等行业。钴酸锂作为最早应用于商业化的正极材料之一,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但实际比容量往往限于170mAh/g(截止电压为4.4V),这也就相当于38%的锂离子没有参与氧化还原,而提升截止电压来提升钴酸锂的容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截止电压意味着更多的锂离子从钴酸锂中脱嵌,这就使得钴酸锂的晶体结构发生膨胀,从原始的六方晶系向单斜晶系转变,这就导致钴酸锂的结构发生破坏,使其容量和循环性能明显降低。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有两个方面:其一,金属离子掺杂;其二是表面包覆。掺杂元素一般是Al、Mg、Ti、Ge、Sn等;通过抑制材料的相变,提高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表面包覆则是在其正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薄薄的材料,避免钴酸锂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直接接触。但上述方法均未达到较好的实际水平,则需要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内包覆层、外包覆层,所述本体的成分包括四氧化三钴,内包覆层的成分包括磷酸钴锂,外包覆层的成分包括氧化钼、氧化铟以及四氧化三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钼、氧化铟以及四氧化三钴的质量百分比为1:1:(2
×
104~4
×
10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本体的成分还包括铝元素,本体中的铝元素含量为4000~6000pp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中的锂元素的含量为1500~2500pp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中的铟元素的含量为1500~3000ppm,钼元素的含量为1500~3000ppm。6.一种高导电性钴酸锂前驱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配置原料:配置预定浓度的可溶性磷酸锂盐溶液待用;配置预定浓度的可溶性铟盐溶液待用;配置预定浓度的可溶性钼盐溶液待用;配置预定浓度的络合剂溶液待用;配置预定浓度的沉淀剂溶液待用;配置预定浓度的钴盐溶液待用;配置掺铝碳酸钴待用;步骤S2,在反应釜中预定量的纯水,同时加入预定量的配置好的掺铝碳酸钴,开启搅拌并控制转速在60

200r/min,并保持反应釜内的料液温度在40

55℃,生成本体中间体,有效成分为掺铝碳酸钴;步骤S3,以预定流速向反应釜中并流加入配置好的络合剂溶液、钴盐溶液以及磷酸锂盐溶液,反应过程pH为6.5

7.8,直至反应釜内的沉淀完全,包覆结束,生成内包覆层中间体;之后纯水洗涤、烘干;步骤S4,将烘干后的含内包覆层中间体的包覆材料重新放入反应釜中,并加入预定量的纯水,开启搅拌并控制转速在60

200r/min,并保持反应釜内的料液温度在40

55℃;步骤S5,以预定流速向反应釜中并流加入配置好的络合剂溶液、钴盐溶液、磷酸锂盐溶液以及沉淀剂溶液,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生王玉娜刘飞米玺学李鹏郭淑珍孙磊王耀玺李志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中色金辉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