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871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包括由若干内层无氧铜丝围绕不锈钢单丝外部绞合构成内导体层,内导体层外表面电镀形成镀锡导体层,若干外层无氧铜丝围绕镀锡导体层外部绞合构成外导体层,外导体层外部依次包覆有EVA粘接层、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和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内层无氧铜丝和外层无氧铜丝的直径均为0.08mm至0.3mm且绞距均为20mm至80mm,不锈钢单丝直径小于内层无氧铜丝直径,镀锡导体层厚度为15μm至60μm。该电缆抗拉强度高,与接线端子压装连接牢固,有效减少内导体的氧化膜形成,抑制接触电阻增大,保证压接质量,减少故障发生。减少故障发生。减少故障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

技术介绍

[0002]通信设备电缆末端需要接线时,需要应用到接线端子,通信电缆在与接线端子压接安装时,操作不当非常容易造成接线端子与电缆导线接触面积不够,连接不牢固,导致电连接性差,易于引发故障。并且,在压接过程中,由于导体氧化膜形成,在接头温度升高时,促使氧化膜加厚,又使接触电阻更大,温升更快,极易造成电缆绝缘层破坏,进而引发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抗拉强度高,与接线端子压装连接牢固,有效减少内导体的氧化膜形成,抑制接触电阻增大,保证压接质量,减少故障发生。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0005]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包括由若干内层无氧铜丝围绕不锈钢单丝外部绞合构成内导体层,所述内导体层外表面电镀形成镀锡导体层,若干外层无氧铜丝围绕所述镀锡导体层外部绞合构成外导体层,所述外导体层外部依次包覆有EVA粘接层、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和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所述内层无氧铜丝和所述外层无氧铜丝的直径均为0.08mm至0.3mm且绞距均为20mm至80mm,所述不锈钢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直径,所述镀锡导体层厚度为15μm至60μm。
[0006]作为优选,所述不锈钢单丝直径不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直径的80%。
[0007]作为优选,所述内层无氧铜丝直径不小于所述外层无氧铜丝直径。
[0008]作为优选,所述内层无氧铜丝和所述外层无氧铜丝的直径均为0.12mm至0.16mm且绞距均为30mm至60mm。
[0009]作为优选,所述镀锡导体层厚度为20μm至45μm。
[0010]作为优选,所述EVA粘接层厚度为5μm至10μm。
[0011]作为优选,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为PFA、FEP或PTFE发泡绝缘层,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为PFA、FEP或PTFE挤包绝缘层。
[0012]作为优选,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和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的厚度比为1:1至1.5:1。
[0013]作为优选,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和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的共计厚度为0.3mm至1.8m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不锈钢单丝、内导体层、镀锡导体层和外导体层共同形成内导体结构,不锈钢单丝的抗拉强度大于无氧铜丝,使内导体具备更高的抗拉强度,在内层无氧铜丝绞合构成内导体层外表面电镀形成镀锡导体层,使得无氧铜丝之间密合成整体,不会出现松散,提高抗
拉强度和压着强度,外层无氧铜丝围绕镀锡导体层外部绞合构成外导体层,在与接线端子压接安装时,端子基本上与外层无氧铜丝接触,由于不会与内层无氧铜丝接触,有助于减少内导体的氧化膜形成及加厚情况发生,有效的抑制了接触电阻增大,实现良好的压接质量,压装连接牢固,保证安全可靠的电气特性,减少故障发生。
[0016]2.合理设计内外层无氧铜丝直径及绞距,优化镀锡导体层厚度,兼顾确保柔韧性和机械强度,通过EVA粘接层使得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与外导体层密合,减少导体局部应力集中,提高柔韧性,有助于提高压接质量和压接强度,增强电气特性的可靠性。
[0017]3.绝缘层采用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和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优化厚度比例,互为补强结构层,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大于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耐弯曲性更好,不易出现撕裂现象,有利于电缆的灵活安装。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
[001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

内层无氧铜丝,2

不锈钢单丝,3

镀锡导体层,4

外层无氧铜丝,5

EVA粘接层,6

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7

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
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包括由若干内层无氧铜丝1围绕不锈钢单丝2外部绞合构成内导体层,所述内导体层外表面电镀形成镀锡导体层3,若干外层无氧铜丝4围绕所述镀锡导体层3外部绞合构成外导体层。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和所述外层无氧铜丝4的直径均为0.08mm至0.3mm且绞距均为20mm至80mm,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和所述外层无氧铜丝4的直径均为0.12mm至0.16mm且绞距均为30mm至60mm,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不小于所述外层无氧铜丝4直径。所述不锈钢单丝2直径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单丝2直径不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的80%。所述镀锡导体层3厚度为15μm至60μm,进一步的,所述镀锡导体层3厚度为20μm至45μm。所述外导体层外部依次包覆有EVA粘接层5、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6和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7。所述EVA粘接层5厚度为5μm至10μm。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6比如为PFA、FEP或PTFE发泡绝缘层,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7比如为PFA、FEP或PTFE挤包绝缘层。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6和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7的厚度比优选为1:1至1.5:1。所述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6和所述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7的共计厚度为0.3mm至1.8mm。
[0023]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
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其特征是:包括由若干内层无氧铜丝(1)围绕不锈钢单丝(2)外部绞合构成内导体层,所述内导体层外表面电镀形成镀锡导体层(3),若干外层无氧铜丝(4)围绕所述镀锡导体层(3)外部绞合构成外导体层,所述外导体层外部依次包覆有EVA粘接层(5)、发泡氟树脂内绝缘层(6)和氟树脂挤包外绝缘层(7),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和所述外层无氧铜丝(4)的直径均为0.08mm至0.3mm且绞距均为20mm至80mm,所述不锈钢单丝(2)直径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所述镀锡导体层(3)厚度为15μm至60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其特征是:所述不锈钢单丝(2)直径不小于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的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层无氧铜丝(1)直径不小于所述外层无氧铜丝(4)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接型抗拉伸绝缘电缆,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平黄建卫蔡长威刘书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大元通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