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52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包括间隔布置的扁平状差分信号线芯和承载绞线并共同包覆在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内,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层在差分信号线芯和承载绞线之间的间隔段上形成有薄型连接筋,差分信号线芯包括两个同轴线芯并排布置形成线芯体,两个同轴线芯之间的轴心距离为0.7mm至0.9mm,同轴线芯包括内导体和发泡PTFE绝缘层,线芯体外部依次包覆氟树脂挤包绝缘层、铝箔屏蔽层、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和金属线混编屏蔽层,金属线混编屏蔽层和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之间形成0.1mm至0.15mm间隙距离。该电缆结构均衡稳定,屏蔽层不会与外护套发生黏连,信号衰减量低。信号衰减量低。信号衰减量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

技术介绍

[0002]差分信号屏蔽电缆的信号导体通常成对布置,以传递差分信号。然而,由于架空安装环境的复杂性,自承式差分信号电缆的安装敷设需要具备良好的自身承载能力。而且,受限于复杂的环境条件,易于遭受外部信号干扰,大多数的差分信号电缆的屏蔽层采用铜丝编织屏蔽层,通过增加接地线与铜丝编织屏蔽层连接导通,缆芯结构的均衡稳定性较差,易造成衰减性能劣化,从而影响信号传输速率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能。并且,在架空安装时,电缆承受弯曲状态下,铜丝编织屏蔽层容易与外护套发生黏连,造成差分信号导体的轴向延伸余量不足,发生断丝情况,影响电气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结构均衡稳定,屏蔽层不会与外护套发生黏连,信号衰减量低,保证电缆的电气特性稳定可靠。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0005]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包括间隔布置的扁平状差分信号线芯和承载绞线并共同包覆在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内,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在所述差分信号线芯和所述承载绞线之间的间隔段上形成有薄型连接筋,所述差分信号线芯包括两个同轴线芯并排布置形成线芯体,所述两个同轴线芯之间的轴心距离为0.7mm至0.9mm,所述同轴线芯包括内导体和发泡PTFE绝缘层,所述线芯体外部依次包覆氟树脂挤包绝缘层、铝箔屏蔽层、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和金属线混编屏蔽层,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和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之间形成有间隙且间隙距离为0.1mm至0.15mm。
[0006]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同心绞合形成,所述镀锡铜单丝线径为0.01mm至0.05mm。
[0007]作为优选,所述内导体绞距为所述内导体直径的四至十倍。
[0008]作为优选,所述承载绞线为若干不锈钢丝和若干芳纶纤维捻线共同绞合形成,所述不锈钢丝线径为0.08mm至0.15mm,所述芳纶纤维捻线线径不超过所述不锈钢丝线径的70%。
[0009]作为优选,所述发泡PTFE绝缘层为发泡PTFE树脂带多层搭盖绕包结构。
[0010]作为优选,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涂覆有绝缘润滑硅脂。
[0011]作为优选,所述铝箔屏蔽层厚度为40μm至65μm。
[0012]作为优选,所述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为尼龙树脂带间隙螺旋绕包结构且厚度为60μm至80μm。
[0013]作为优选,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为若干镀锡铜丝和若干铝镁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镀锡铜丝线径小于所述铝镁丝线径。
[0014]作为优选,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0.05mm至0.08mm,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所述铝镁丝线径的80%至90%。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金属线混编屏蔽层和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之间形成有间隙且优化间隙距离为0.1mm至0.15mm,避免金属线混编屏蔽层和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发生黏连,有利于弯曲过程中内导体能够自身轴向延伸,进而减少内导体变形断丝发生,防止金属线混编屏蔽层断裂,信号衰减量低,电缆的电气特性更加稳定可靠,耐用性更好。
[0017]2.在氟树脂挤包绝缘层外部包覆铝箔屏蔽层、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和金属线混编屏蔽层,通过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使金属线混编屏蔽层通过间隙与铝箔屏蔽层连接,提高柔韧性,实现去除接地线的缆芯结构,提高柔韧性,保证电缆结构的均衡稳定性。减少铝箔屏蔽层与金属线混编屏蔽层之间摩擦,弯曲时发生相应滑移,防止铝箔屏蔽层断裂,确保差分信号传输速率和信号传输稳定性,信号衰减量低,保证电缆稳定可靠的电气特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

差分信号线芯,2

承载绞线,3

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4

薄型连接筋,5

同轴线芯,6

内导体,7

发泡PTFE绝缘层,8

氟树脂挤包绝缘层,9

铝箔屏蔽层,10

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11

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2

间隙。
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如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包括间隔布置的扁平状差分信号线芯1和承载绞线2并共同包覆在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内,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在所述差分信号线芯1和所述承载绞线2之间的间隔段上形成有薄型连接筋4。具体的说,所述承载绞线2为若干不锈钢丝和若干芳纶纤维捻线共同绞合形成,所述不锈钢丝线径为0.08mm至0.15mm,所述芳纶纤维捻线线径不超过所述不锈钢丝线径的70%。
[0024]所述差分信号线芯1包括两个同轴线芯5并排布置形成线芯体,所述两个同轴线芯5之间的轴心距离为0.7mm至0.9mm。所述同轴线芯5包括内导体6和发泡PTFE绝缘层7,具体的说,所述内导体6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同心绞合形成,所述镀锡铜单丝线径为0.01mm至0.05mm,进一步的,所述内导体6绞距为所述内导体6直径的四至十倍。在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发泡PTFE绝缘层7为发泡PTFE树脂带多层搭盖绕包结构。所述线芯体外部依次包覆氟树脂挤包绝缘层8、铝箔屏蔽层9、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10和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1,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1和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之间形成有间隙12且间隙距离为0.1mm至0.15mm。所述铝箔屏蔽层9厚度为40μm至65μ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10为尼龙树脂带间隙螺旋绕包结构且厚度为60μm至80μm。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1为若干镀锡铜丝和若干铝镁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镀锡铜丝线径小于所述铝镁丝线径,进一步的,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0.05mm至0.08mm,所述镀锡铜丝线径为所述铝镁丝线径的80%至90%,更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其特征是:包括间隔布置的扁平状差分信号线芯(1)和承载绞线(2)并共同包覆在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内,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在所述差分信号线芯(1)和所述承载绞线(2)之间的间隔段上形成有薄型连接筋(4),所述差分信号线芯(1)包括两个同轴线芯(5)并排布置形成线芯体,所述两个同轴线芯(5)之间的轴心距离为0.7mm至0.9mm,所述同轴线芯(5)包括内导体(6)和发泡PTFE绝缘层(7),所述线芯体外部依次包覆氟树脂挤包绝缘层(8)、铝箔屏蔽层(9)、尼龙树脂带间隙绕包层(10)和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1),所述金属线混编屏蔽层(11)和所述聚氯乙烯挤包外护套(3)之间形成有间隙(12)且间隙距离为0.1mm至0.1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导体(6)为若干镀锡铜单丝同心绞合形成,所述镀锡铜单丝线径为0.01mm至0.0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内导体(6)绞距为所述内导体(6)直径的四至十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承式低衰减防黏连型差分信号扁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承载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斌刘书鑫王礼国蔡长威李清华吴英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大元通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