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液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78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液管架,包括:形状相同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形状相同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斜面支架和第二斜面支架、形状相同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底座间距调节结构,其中,第一底座具有第一滑槽,第二底座具有第二滑槽;第一斜面支架和第二斜面支架的正侧分别包括按照相同布局分布的多个移液管托举结构,第一斜面支架的底端与第一底座连接,第二斜面支架的底端与第二底座连接;第一支撑杆设在第一底座与第一斜面支架之间,第二支撑杆设在第二底座与第二斜面支架之间;底座间距调节结构用于调节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间距。该移液管架能够同时承托多个移液管,收纳折叠后占据空间小,具有使用便捷等优点。便捷等优点。便捷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液管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生医实验仪器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移液管架。

技术介绍

[0002]移液管是生医实验室中用来准确移取一定体积溶液的一种精密量器,其下端为尖嘴状,主体为圆柱状结构,内壁光滑,外壁标定对应体积的刻度线。移液管整体光滑容易滚动,不易固定。为避免交叉污染,通常在吸取不同的液体时需要更换新的移液管。但是单次生医实验过程中,常出现多种液体需要按顺序反复吸取的情况。如果每次使用后均更换新的移液管,容易造成浪费。所以需要移液管架来暂存若干个移液管。此外,部分实验需要在手套箱内进行,实验物资需要通过并不宽敞的传送通道送入手套箱中。因此亟需设计出一种符合使用需求的移液管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体积小巧、便于转运、能够同时支撑多个移液管的移液管架。
[0004]本技术的移液管架,包括: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斜面支架和第二斜面支架、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底座间距调节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底座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底座具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斜面支架和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正侧分别包括按照相同布局分布的多个移液管托举结构,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底座连接,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顶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底座连接,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顶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斜面支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斜面支架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斜面支架之间,以使所述第二底座、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斜面支架构成三角形;所述底座间距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用于调节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间距。
[0005]可选地,所述底座间距调节结构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折叠杆和第二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中点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中点通过转轴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二折叠杆呈X形,所述第一折叠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槽中滑动,所述第一折叠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槽中滑动。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背侧铰接,所述第一底座具有第一卡孔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能够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卡孔组中的每个卡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背侧铰接,所述第二底座具有第二卡孔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能够分别插入所述第二卡孔组中的每个卡孔。
[0007]可选地,每个所述移液管托举结构包括托举板件和限位件,所述第一斜面支架和
第二斜面支架铰接所述托举板件的第一端,所述托举板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托举板件的下方,用于限定所述托举板件的最大翻转角度。
[0008]可选地,所述最大翻转角度为90
°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背侧具有第一支撑杆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背面具有第二支撑杆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第二支撑杆。
[0010]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下方的防滑结构。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底座铰接;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底座铰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二底座、所述第一斜面支架、所述第二斜面支架、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以及所述底座间距调节结构采用PP塑料或者医用不锈钢材质。
[0013]本技术提供的移液管架,在使用状态下,底座、斜面支架和支撑杆三者可以构建成三角形结构,因此可以在斜面支架的正面同时搁置多个移液管,具有支撑稳定、效率高的优点;在收纳状态下,可以调整底座间距调节结构使得两个底座距离缩小,并且解开前述三角形结构,因此整体体积缩小;综上,该移液管架具有使用便捷、易于转运的优点,尤其适合将移液管架通过狭窄通道从外界向无菌箱中转运的场景。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移液管架的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对应的主视图;
[0017]图3是图1对应的后视图;
[0018]图4是图1对应的右视图;
[0019]图5是图1对应的俯视图;
[0020]图6是图1对应的仰视图;
[0021]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移液管架的局部收纳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移液管架的收纳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9是图8对应的主视图;
[0024]图10是图8对应的后视图;
[0025]图11是图8对应的右视图;
[0026]图12是图8对应的俯视图;
[0027]图13是图8对应的仰视图。
[0028]其中:11、第一底座;111、第一滑槽;112、第一卡孔组;12、第二底座;121、第二滑槽;122、第二卡孔组;13、第一斜面支架;14、第二斜面支架;15、第一支撑杆;16、第二支撑杆;17、底座间距调节结构;171、第一折叠杆;172、第二折叠杆;18、移液管托举结构;181、托举板件;182、限位件;19、防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
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0030]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移液管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至图6分别是图1对应的主视图、后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移液管架的局部收纳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具体是指多个托举板件为收纳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移液管架的收纳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9至图13分别是图8对应的主视图、后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以及仰视图。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移液管架主要包括: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底座11和第二底座12、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斜面支架13和第二斜面支架14、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杆15和第二支撑杆16,以及底座间距调节结构17。第一底座11具有第一滑槽111,第二底座12具有第二滑槽121。第一斜面支架13和第二斜面支架14的正侧分别包括按照相同布局分布的多个移液管托举结构18。第一斜面支架13的底端与第一底座11连接,第一斜面支架13的顶端为自由端。第二斜面支架14的底端与第二底座12连接,第二斜面支架14的顶端为自由端。第一支撑杆15设置在第一底座11与第一斜面支架13之间,以使第一底座11、第一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液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斜面支架和第二斜面支架、形状相同并且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以及底座间距调节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底座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底座具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斜面支架和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正侧分别包括按照相同布局分布的多个移液管托举结构,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底座连接,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顶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底座连接,所述第二斜面支架的顶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斜面支架之间,以使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一斜面支架构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斜面支架之间,以使所述第二底座、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斜面支架构成三角形;所述底座间距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间,用于调节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间距调节结构包括形状相同的第一折叠杆和第二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的中点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中点通过转轴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折叠杆与所述第二折叠杆呈X形,所述第一折叠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滑槽中滑动,所述第一折叠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折叠杆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第二滑槽中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斜面支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兵张航许泽华刘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