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731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针织面料,涉及服装面料的技术领域,针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针织面料包括若干编织循环单元;编织循环单元包括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并且编织循环单元由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循环编织;第一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纬平针组织循环编织;第二组织部为单面提花组织;第三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罗纹组织循环编织。本申请在保证针织面料保温性能的同时改善了改善面料延伸性。面料延伸性。面料延伸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面料


[0001]本申请涉及服装面料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针织分为纬编和经编,针织面料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及里料。
[0003]针织面料制成的成衣一般常在春秋季节使用,由于春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大,出于防寒考虑,市面上通常采用罗纹组织或提花组织在编织机上编织成较为厚实的针织面料,以保证在针织面料的保温性能。然而面料的厚度提高以后,其弹性和延伸性偏低,存在一定束缚感,在制成成衣后的穿着舒适度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在保证针织面料保温性能的同时,改善面料的延伸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针织面料。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针织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所述针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所述针织面料包括若干编织循环单元;
[0007]所述编织循环单元包括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并且所述编织循环单元由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循环编织;
[0008]所述第一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纬平针组织循环编织;
[0009]所述第二组织部为单面提花组织;
[0010]所述第三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罗纹组织循环编织。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编织循环单元内分布有罗纹组织和提花组织,编织得到的面料较为厚实,以降低身体的热量和外界的冷空气交换的速度,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且较多的浮线的组织结构,能使面料具有蓬松柔软的质地;且罗纹组织由于面料的两面均由线圈纵行交替而达到平衡,因此,编织而成的面料也比较平整;而纬平针组织也分布于编织循环单元内,使得面料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较好的延伸性,从而使得面料不易起皱、变形,制成成衣后也能够提升成衣的穿着舒适度。
[0012]可选的,所述编织循环单元以48路为一个循环;所述编织循环单元按照3路一循环依次设置为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编织循环单元以48路为一循环,且按照3路一循环的方式进行以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为顺序进行依次循环编织,使得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第三组织部得以均匀分布于面料内,面料单位面积内的组织构成相同,从而提升面料整体的保温性能和舒适度。
[0014]可选的,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路,其中每一路均为第一组织部;
[0015]并且第1、4、7、10、13、16、19、22路为纬平针组织、提花组织依次循环编织;第25、28、31、34、37、40、43、46路为提花组织、纬平针组织依次循环编织。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

24路内的第一组织与25

48路内的第一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错循环,使得编织循环单元形成四个花型区域,且形成两组不同花型,以增加面料表面花型的多样性。
[0017]可选的第1、7、13、19、25、31、37、43路中的提花组织为一针成圈、一针浮线循环编织;第4、10、16、22、28、34、40、46路中的提花组织为一针浮线、一针成圈循环编织。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面料表面形成有规则的凹凸状花型,从而使得面料表面形成立体纹路,提升面料质感。
[0019]可选的,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路,其中每一路均为第二组织部;
[0020]并且第2、8、14、20、26、32、38、44路为一针浮线、一针成圈循环编织;第5、11、17、23、29、35、41、47路为一针成圈、一针浮线循环编织。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路均为单面提花组织,单面提花组织均匀分布于循环编织单元内;提花组织的脱散性小,以提升面料的整体的连接强度,当面料中某根纬纱断裂或线圈与线圈失去串套联系后,其余纬纱不易分离。
[0022]可选的,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路均中的提花组织均为下针提花;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48路的提花组织均为上针提花。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面料表面形成有规则的凹凸状花型,从而使得面料表面形成立体纹路,提升面料质感。
[0024]可选的,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路,其中每一路均为第三组织部;
[0025]第3、6、9、12、15、18、21、24路为提花组织、罗纹组织依次循环编织;第27、30、33、36、39、42、45、48路为罗纹组织、提花组织依次循环编织。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

24路内的第一组织与25

48路内的第一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错循环,使得编织循环单元形成四个花型区域,且形成两组不同花型,以增加面料表面花型的多样性。
[0027]可选的,第3、9、15、21、27、33、39、45路中的提花组织均为一针成圈、一针浮线循环编织;第6、12、18、24、30、36、42、48路中的提花组织均为一针浮线、一针成圈循环编织,且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45、48路的提花组织均为上针提花。
[00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面料表面形成有规则的凹凸状花型,从而使得面料表面形成立体纹路,提升面料质感。
[0029]可选的,所述编织循环单元中的第1、4、7、10、13、16、19、22、27、30、33、36、39、42、45、48路采用甲纱,剩余路的纱线采用乙纱;所述甲纱采用若干股莱卡纤维和苎麻纤维混纺而成,所述乙纱采用若干股大豆纤维加捻而成。
[00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莱卡纤维的高弹性和高强度性能,能提高针织面料的延展性和抗褶皱能力,同时苎麻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抑菌、吸湿透气的特点,从而使得针
织面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的能力;
[0031]而大豆纤维具有羊绒般的柔软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具有保暖性和良好的亲肤性等优良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面料的保暖效果和舒适度。
[003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33]1.提花组织、纬平针组织和罗纹组织在编织循环单元内部均匀分布,罗纹组织和提花组织编织得到的面料较为厚实,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编织而成的面料也比较平整,纬平针组织使得面料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较好的延伸性,制成成衣后也能够提高成衣的穿着舒适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所述针织面料包括若干编织循环单元;所述编织循环单元包括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并且所述编织循环单元由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循环编织;所述第一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纬平针组织循环编织;所述第二组织部为单面提花组织;所述第三组织部由提花组织和罗纹组织循环编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循环单元以48路为一个循环;所述编织循环单元按照3路一循环依次设置为第一组织部、第二组织部;和第三组织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路,其中每一路均为第一组织部;并且第1、4、7、10、13、16、19、22路为纬平针组织、提花组织依次循环编织;第25、28、31、34、37、40、43、46路为提花组织、纬平针组织依次循环编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第1、7、13、19、25、31、37、43路中的提花组织为一针成圈、一针浮线循环编织;第4、10、16、22、28、34、40、46路中的提花组织为一针浮线、一针成圈循环编织。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路,其中每一路均为第二组织部;并且第2、8、14、20、26、32、38、44路为一针浮线、一针成圈循环编织;第5、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波王伟周媛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吸引力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