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824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包括第一经编针织层、第二经编针织层和连接第一经编针织层和第二经编针织层的间隔层;第一主线在至少间隔两个的纵向线圈之间进行经编,第一主线由相应的非满穿梳栉引导略过预设纵向断裂线处,使得在第一经编针织层上与预设纵向断裂线相邻的一对纵向线圈仅由第一辅线连接,且第二主线和第二辅线在第二经编针织层的每一个横向线圈中形成线圈。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经编间隔针织物具有预设纵向断裂线和预设横向断裂线,这些断裂线设置在经编针织层的表面上,使得经编针织物的均匀性得到加强。加强。加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物,尤其是涉及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来说,间隔针织物,特别是设有彼此间隔的针织层和穿插于针织层中的间隔线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具有良好、均匀的弹性性能,轻质的结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背衬内饰。例如,间隔针织物常用于汽车行业的内饰,一般为包括间隔针织物、设置在间隔织物上的覆盖层(例如皮革、人造皮革或装饰膜)的包裹层,可以用于装饰汽车车顶、仪表板以及车门侧面。此外,常在机动车的通风透气座椅或座椅套中使用具有相对较大压缩硬度的经编间隔针织物作为功能层。
[0003]当使用经编间隔针织物作为仪表板(在实践中也称为仪表盘)的衬垫,在发生事故时有必要使包含经编间隔针织物和覆盖层的包裹层以可控的方式在放置安全气囊的位置裂开,以便安全气囊能够自由展开。因此为了车体的美观,在仪表板安全气囊的这个特殊位置上应避免出现可见的接缝、边缘或不平整区域。
[0004]虽然其他间隔织物在实践中是已知的,但本专利技术明确针对的是经编间隔针织物。为了生产具有确定结构的纺织织物(区别于非梭织布中的统计分布),现有许多不同的织造和针织方法。在针织方法方面,必须区分成圈方式,特别是纬编针织物和经编针织物。相应技术的基本信息请参考《针织技术》(第二版,David J.Spence,Pergamon Press 1989)和《经编技术》(第二版,D.F.Paling,Columbine Press 1965)中描述。
[0005]欧洲专利(EP1860218B1)中描述了一种具有纵向断裂线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在横向拉动时可以减少力的消耗。间隔线连接一个经编针织层上的纵向线圈和另一个经编针织层上的纵向线圈,在俯视图中,间隔线与第一个经编针织层上的纵向线圈偏移,呈“X”型搭接,由于间隔线未设置在纵向断裂线上,间隔线与形成纵向断裂线的纵向线圈呈“I”型搭接。经编间隔针织物均设有主线系统,该主线系统在横向上形成横向线圈,在生产方向上形成纵向线圈,横向线圈和纵向线圈布满主线系统的整个区域。一种沿横向穿插且不呈环形的纬线组成一个附加线系统,该纬线与纵向线圈连接,具有相对较低的撕裂强度。在纵向断裂线处,相邻的纵向线圈之间仅由该纬线连接,因此在纵向断裂线处拉伸织物时,可以轻松地撕裂间隔针织物。不仅降低了间隔针织物的撕裂强度,皮革、人造革或类似的覆盖层也可以有效掩盖纵向断裂线。现有的间隔针织物可以用作气囊的覆盖层,但是在生产内饰时需要对纵向断裂线的精确定位(通常用彩色线标记纵向断裂线),增加了生产工作量。
[0006]专利(US8286451B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初始特征的经编间隔针织物。该经编间隔针织物设置了图案相同的预设纵向断裂线和预设横向断裂线。
[0007]当在纵向(即生产方向)拉动线圈时,力分布在形成线圈的相应线的多个区域上,对于经编针织物,力通常分布在平行作用的三个区域上,因此在纵向上实现了很大的拉伸强度。根据专利US8286451B2,两个经编针织层均包括主线组成的主线系统和相对更细的辅线组成的辅线系统,其中,两个经编针织层均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横向线圈和第二横线线
圈:第一横向线圈包括各自形成环的主线和辅线,第二横线线圈包括形成环的辅线和不成环的主线,其中,两个经编针织层在生产方向上,第二横线线圈的撕裂强度低于第一横向线圈,因此在第二横向线圈提供了预设横向断裂线。现有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可以作为气囊的覆盖物。然而,预设断裂线的结构在采用特定的、极薄覆盖层的包裹层中是可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预设纵向断裂线和预设横向断裂线的经编间隔针织物,这些断裂线设置在经编针织层的表面上,其均匀性得到加强。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0]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包括:
[0011]第一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包括横向线圈、纵向线圈、由第一主线形成的第一主线系统和由细度低于所述第一主线的第一辅线形成的第一辅线系统;
[0012]第二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与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分离,且包括横向线圈、纵向线圈、由第二主线形成的第二主线系统和由细度低于第二主线的第二辅线形成的第二辅线系统;
[0013]连接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和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的间隔层;
[0014]其中,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横向线圈和第二横向线圈,所述第一横向线圈包括呈现环形的第一主线和呈现环形的第一辅线,所述第二横向线圈包括呈现环形的第一辅线和不呈环形的第一主线,在第一经编针织层的生产方向上,第二横向线圈的撕裂强度低于第一横向线圈,因此在第二横向线圈上设置预设横向断裂线,预设纵向断裂线是由在横向上减弱的撕裂强度点沿着纵向延伸而得来,倾斜间隔线将第一经编针织层上纵向线圈和与其偏移的第二经编针织层上纵向线圈连接,在俯视图中,经编针织物的预设纵向断裂线上没有倾斜间隔线;
[0015]所述第一主线在至少间隔两个的所述纵向线圈之间进行经编,所述第一主线由相应的非满穿梳栉引导略过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处,使得在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上与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相邻的一对所述纵向线圈仅由所述第一辅线连接,且所述第二主线和所述第二辅线在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的每一个横向线圈中形成线圈。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包括第一间隔线系统和第二间隔线系统,所述第一间隔线系统由柱状的第一间隔线组成,所述第二间隔线系统由倾斜的、通过相应非满穿梳栉引导略过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的第二间隔线组成。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隔线系统的所述第二间隔线由一个1满1空的非满穿梳栉编织而成。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线、所述第二辅线和所述间隔线均为单丝,其细度为20dtex至45dtex。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线和所述第二主线均为复丝,其细度为50dtex至120dtex。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和所述间隔层均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组成。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线系统、所述第二主线系统、所述第一辅线系统
和所述第二辅线系统均采用1满1空的非满穿梳栉进行编织。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线形成一个修正的特里科经编织物图案,所述第一辅线也形成一个特里科经编织物图案。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线形成一个斜纹图案。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每平方厘米内包括10~40个纵向线圈和10~40个横向线圈。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经编间隔针织物的总厚度为1mm~10mm。
[0026]一种机动车内饰的包裹层,包括所述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和连接在所述经编间隔针织物上的覆盖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包括:第一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包括横向线圈、纵向线圈、由第一主线形成的第一主线系统和由细度低于所述第一主线的第一辅线形成的第一辅线系统;第二经编针织层,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与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分离,且包括横向线圈、纵向线圈、由第二主线形成的第二主线系统和由细度低于所述第二主线的第二辅线形成的第二辅线系统;连接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和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的间隔层;其中,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横向线圈和第二横向线圈,所述第一横向线圈包括呈现环形的第一主线和呈现环形的第一辅线,所述第二横向线圈包括呈现环形的第一辅线和不呈环形的第一主线,在第一经编针织层的生产方向上,第二横向线圈的撕裂强度低于第一横向线圈,使得第二横向线圈上形成预设横向断裂线,预设纵向断裂线是由在横向上减弱的撕裂强度点沿着纵向延伸而得来,倾斜间隔线将第一经编针织层上的纵向线圈和与其偏移的第二经编针织层上的纵向线圈连接,在俯视图中,经编针织物的预设纵向断裂线上没有倾斜间隔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线在至少间隔两个的所述纵向线圈之间进行经编,所述第一主线由相应的非满穿梳栉引导略过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处,使得在所述第一经编针织层上与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相邻的一对所述纵向线圈仅由所述第一辅线连接,且所述第二主线和所述第二辅线在所述第二经编针织层的每一个横向线圈中形成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沿纵向和横向延伸的经编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包括第一间隔线系统和第二间隔线系统,所述第一间隔线系统由柱状的第一间隔线组成,所述第二间隔线系统由倾斜的、由相应的非满穿梳栉引导略过所述预设纵向断裂线的第二间隔线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蒂芬穆勒
申请(专利权)人:穆勒纺织品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