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轨道交通多级吸能防撞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安全防护
,具体涉及一种高速轨道交通多级吸能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铁、地铁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轨道交通客运方式,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舒适度的同时,对安全防护所提出的要求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些年来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加持下,高速轨道交通碰撞事故的概率越来越小。然而,受限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缺陷、设备故障、网络故障、多方协作失误以及自然环境的突变等不可抗力因素都仍可能导致碰撞事故的发生。目前相关技术部门,已经针对高速轨道交通的撞击防护性,在易发生事故的地段设立了诸如越线警报装置、站房防撞承重柱之类的保护装置,这些防护装置多为被动防护,更多是为了减少碰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然而针对列车的“主动安全防护技术”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手段。以高铁为例,实际事故统计表明,即使事故后紧急制动,在列车车速降至70Km/h左右时,大部分机头也会发生不可逆的大幅损毁,撞击能量会急速向后方车厢传递,严重危害乘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轨道交通多级吸能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牛顿流体D3O保护层(1)、金属蜂窝吸能层(2)、缓冲弹簧(3)和压力油防护装置(4),所述非牛顿流体D3O保护层(1)附着在基础弧形机架的内侧,凭借其高粘度的流体材料特性,在撞击发生时承载并快速的将撞击力由撞击点向周边分散,以降低撞击力的瞬时值,所述金属蜂窝吸能层(2)设置在非牛顿流体D3O保护层(1)的内侧,金属蜂窝吸能层(2)的正六边形内部结构,受到冲击时可横纵双向承载,并通过六边形结构较大的变形,缓冲撞击能量,降低大幅撞击及重复撞击所带来的影响,所述缓冲弹簧(3)有多个,设置在金属蜂窝吸能层(2)的后侧,且集中分布在基础弧形机架的顶端位置,所述缓冲弹簧(3)的一端与金属蜂窝吸能层(2)的内壁相连,另一端与压力油防护装置(4)连接,通过缓冲弹簧(3)进一步缓冲撞击力,所述压力油防护装置(4)通过挤压,使压力油流进可变形油囊(403),带动可变形油囊(403)鼓胀,直接保护司乘人员安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轨道交通多级吸能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油防护装置(4)包括弹性金属薄板(401)、压力油箱(402)和多个可变形油囊(403),所述弹性金属薄板(401)设置在压力油箱(402)的前端,对压力油箱(402)进行密封,所述弹性金属薄板(401)与缓冲弹簧(3)连接,通过弹性金属薄板(401)的变形改变压力油箱(402)的容积,实现液压油的挤出,所述可变形油囊(403)均匀分布设置在驾驶舱(5)的周边,直接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所述可变形油囊(403)通过连接管道(404)与压力油箱(402)连接,在所述连接管道(404)上设置有提前施加预紧力的单向阀(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庆学,魏士博,王涛,和东平,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