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271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式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做到加料精确且保证物料充分混合的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包括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第一隔板、进料导管等;第一外壳的上侧连接有第二外壳,第二外壳的下部内侧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二外壳与第一隔板之间连接有多个进料导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启动第一伺服电机,会带动第一转杆和搅拌桨旋转,同时第一转杆旋转会带动蜗杆旋转,通过蜗轮、皮带轮和传动带使得推动块移动,进而做到自动定时滴加物料至第一外壳内,进而保证加料精确,同时在滴加过程中保证物料的充分混合。保证物料的充分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式反应釜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如今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而聚酰亚胺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反应釜。但是釜式反应釜无法做到加料精确,并且无法在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进而会导致产出的产品性能不稳定,而管式反应釜具有节能体积小,保温好做,可以连续化生产等优点,因此,通常是使用管式反应釜进行连续化反应得到PI溶液。
[000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做到加料精确且保证物料充分混合的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釜式反应釜无法做到加料精确,并且无法在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进而会导致产出的产品性能不稳定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做到加料精确且保证物料充分混合的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
[0005]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包括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第一隔板、进料导管、出料导管、混合机构和下料控制机构,第一外壳的上侧连接有第二外壳,第二外壳的下部内侧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二外壳与第一隔板之间连接有多个进料导管,第一外壳的下侧连接有出料导管,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设有用于将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的混合机构,第二外壳与进料导管之间设有用于精确加料的下料控制机构,通过进料导管滴加物料,混合机构会对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在混合机构运作过程中,会驱动下料控制机构运作实现精确加料。
[0006]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挡板,第一外壳的内侧按圆周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挡板。
[0007]更为优选的是,混合机构包括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转杆、搅拌桨、第二隔板和平流管,第二外壳的上侧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穿过第一隔板连接有搅拌桨,搅拌桨位于第一外壳内侧,第一外壳的下部内侧连接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出料导管之间连接有多个平流管;启动第一伺服电机会带动第一转杆和搅拌桨旋转,进而对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混合反应完成的物料便会通过平流管持续稳定的从出料导管排出。
[0008]更为优选的是,下料控制机构包括有支撑架、蜗轮、传动带、推动块、控制阀、扭簧和蜗杆,第二外壳的上部内侧连接有三个支撑架,支撑架互相靠近的一侧均转动式连接有蜗轮,进料导管与相邻蜗轮之间均通过皮带轮连接有传动带,传动带的内侧均连接有连续
排列的多个推动块,进料导管上均转动式连接有控制阀,推动块均与相邻控制阀接触配合,控制阀与相邻进料导管之间均连接有扭簧,第一转杆的上部连接有蜗杆,蜗轮均与蜗杆啮合;第一转杆旋转时还会带动蜗杆旋转,进而会带动蜗轮旋转,蜗轮旋转便会通过皮带轮带动传动带运作,传动带运作便会使得推动块移动,推动块移动至与控制阀接触时,便会推动控制阀旋转打开。
[0009]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多幅搅拌机构,多幅搅拌机构包括有第二转杆、搅拌叶、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齿圈,第一隔板上滑动并转动式连接有三个第二转杆,第二转杆的上部设有挡块,挡块与第一隔板接触,第二转杆的下侧均连接有搅拌叶,第二转杆的上侧均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转杆上键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均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转杆的上部连接有齿圈,第一齿轮均与齿圈啮合。
[0010]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拦截机构,拦截机构包括有第一安装架、第二伺服电机、转轴和拦截盘,第二隔板的下侧安装有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上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转轴穿过第二隔板连接有拦截盘,拦截盘用于挡住上部转动式连接有平流管上侧。
[0011]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包括有第二安装架、气缸和连接件,第一隔板的上侧连接有多个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上均连接有气缸,气缸的伸缩端上均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与相邻第二转杆转动式相连接;控制气缸运作,从而通过连接件带动第二转杆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一齿轮切换与齿圈和第二齿轮啮合。
[0012]更为优选的是,还包括有保温机构,保温机构包括有导流管和法兰盘,第一外壳的外侧绕接有导流管,导流管的上端与下端均连接有法兰盘。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启动第一伺服电机,会带动第一转杆和搅拌桨旋转,同时第一转杆旋转会带动蜗杆旋转,通过蜗轮、皮带轮和传动带使得推动块移动,进而做到自动定时滴加物料至第一外壳内,进而保证加料精确,同时在滴加过程中保证物料的充分混合。
[0014]2、本专利技术第一转杆旋转还会带动第一齿轮进行旋转,进而会带动第二齿轮进行旋转,第二齿轮旋转便会带动第二转杆进行旋转,从而使得搅拌叶旋转,从而进一步对第一外壳内容易进行搅拌,保证物料的充分混合。
[0015]3、本专利技术可控制第二伺服电机运作,进而带动转轴旋转,从而会带动拦截盘旋转挡住平流管,避免溶液进入平流管内未被充分混合,在得到PI溶液后,便可控制第二伺服电机使得拦截盘旋转不再挡住平流管,进而使得PI溶液能够通过平流管持续稳定的从出料导管排出。
[0016]4、本专利技术可控制气缸运作,从而通过连接件带动第二转杆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一齿轮切换与齿圈和第二齿轮啮合,从而能够实现搅拌叶来回旋转,进而加大溶液紊乱,提高搅拌效果。
[0017]5、本专利技术在需要对反应釜加热时,可通过将热水通过上侧法兰盘倒入,进而使得热水通过导流管从下侧法兰盘排出,从而实现对反应釜平稳加热保温。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混合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下料控制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多幅搅拌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拦截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拦截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切换机构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6]图9为本专利技术保温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标记如下:1、第一外壳,11、挡板,2、第二外壳,21、第一隔板,3、进料导管,4、出料导管,5、混合机构,50、第一伺服电机,51、第一转杆,52、搅拌桨,53、第二隔板,54、平流管,6、下料控制机构,60、支撑架,61、蜗轮,62、传动带,63、推动块,64、控制阀,65、扭簧,66、蜗杆,7、多幅搅拌机构,70、第二转杆,71、搅拌叶,72、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74、齿圈,8、拦截机构,80、第一安装架,81、第二伺服电机,82、转轴,83、拦截盘,9、切换机构,90、第二安装架,91、气缸,92、连接件,10、保温机构,101、导流管,102、法兰盘。...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包括有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第一隔板(21)、进料导管(3)、出料导管(4),第一外壳(1)的上侧连接有第二外壳(2),第二外壳(2)的下部内侧连接有第一隔板(21),第二外壳(2)与第一隔板(21)之间连接有多个进料导管(3),第一外壳(1)的下侧连接有出料导管(4),其特征是,还包括有混合机构(5)和下料控制机构(6),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设有混合机构(5),第二外壳(2)与进料导管(3)之间设有下料控制机构(6),通过进料导管(3)滴加物料,混合机构(5)会对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在混合机构(5)运作过程中,会驱动下料控制机构(6)运作实现精确加料。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其特征是,还包括有挡板(11),第一外壳(1)的内侧按圆周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用于增大被搅动液体的湍动程度的挡板(1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其特征是,混合机构(5)包括有第一伺服电机(50)、第一转杆(51)、搅拌桨(52)、第二隔板(53)和平流管(54),第二外壳(2)的上侧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50),第一伺服电机(50)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第一转杆(51),第一转杆(51)穿过第一隔板(21)连接有搅拌桨(52),搅拌桨(52)位于第一外壳(1)内侧,第一外壳(1)的下部内侧连接有第二隔板(53),第二隔板(53)与出料导管(4)之间连接有多个平流管(54);启动第一伺服电机(50)会带动第一转杆(51)和搅拌桨(52)旋转,进而对滴加过程中物料的充分混合,混合反应完成的物料便会通过平流管(54)持续稳定的从出料导管(4)排出。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聚酰亚胺制备的管式反应釜,其特征是,下料控制机构(6)包括有支撑架(60)、蜗轮(61)、传动带(62)、推动块(63)、控制阀(64)、扭簧(65)和蜗杆(66),第二外壳(2)的上部内侧连接有三个支撑架(60),支撑架(60)互相靠近的一侧均转动式连接有蜗轮(61),进料导管(3)与相邻蜗轮(61)之间均通过皮带轮连接有传动带(62),传动带(62)的内侧均连接有连续排列的多个推动块(63),进料导管(3)上均转动式连接有控制阀(64),推动块(63)均与相邻控制阀(64)接触配合,控制阀(64)与相邻进料导管(3)之间均连接有扭簧(65),第一转杆(51)的上部连接有蜗杆(66),蜗轮(61)均与蜗杆(66)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易辛媛
申请(专利权)人:汉硕高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