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9269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其通过双通道进行两次散热,使得散热效果显著提高。其包括壳体盖板、均温板、隔板、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一对长水嘴、以及一对短水嘴;均温板的上表面中部区域盖装有壳体盖板,壳体盖板的上端板上凸、和均温板组合形成冷却腔,壳体盖板的上端板设置有两组进出水孔,其中第一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短水嘴设置,另一第二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长水嘴设置;冷却腔的高度方向上固设有隔板,隔板将冷却腔分隔形成上冷却腔、下冷却腔,上冷却腔、下冷却腔互相隔离设置;上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一鳍片,下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二鳍片。片。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板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冷板结构的
,具体为一种液冷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性能不断提高,内部高频率、高功耗的零部件应用广泛,同时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缩小、集成度也不断增加,电子产品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这将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需要散热器件来提升产品的性能发挥;现有技术中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技术目前主要有空气冷却技术和液体冷却技术两大类。现有技术通常采用液体冷却技术解决单位体积发热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冷却问题,而针对高功率密度的发热元件工作使用环境温度高、空间体积紧凑、控制功率大,采用普通的液冷板难以满足高功率密度发热元件的散热要求。
[0003]在这种背景下,急需一种新型液冷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其通过双通道进行两次散热,使得散热效果显著提高。
[0005]一种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0006]壳体盖板;
[0007]均温板;
[0008]隔板;
[0009]第一鳍片;
[0010]第二鳍片;
[0011]一对长水嘴,其包括第一长水嘴、第二长水嘴;
[0012]以及一对短水嘴,其包括第一短水嘴、第二短水嘴;
[0013]所述均温板的上表面中部区域盖装有壳体盖板,所述壳体盖板的上端板上凸、和均温板组合形成冷却腔,所述壳体盖板的上端板设置有两组进出水孔,其中第一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短水嘴设置,另一第二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长水嘴设置;
[0014]所述冷却腔的高度方向上固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冷却腔分隔形成上冷却腔、下冷却腔,所述上冷却腔、下冷却腔互相隔离设置;
[0015]所述上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一鳍片,所述下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二鳍片;所述第一短水嘴、第二短水嘴分别连接第一组进出水孔、并和上冷却腔组合形成完整通路;所述隔板对应于第二组进出水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组进出水孔,所述第一长水嘴、第二长水嘴的内端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二组进出水孔、第三组进出水孔的对应孔、并和下冷却腔组合形成完整通路;
[0016]所述第二鳍片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均温板布置,所述第二鳍片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隔板的下表面布置,所述第一鳍片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隔板的上表面布
置。
[0017]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18]所述第一鳍片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壳体盖板的上端板的下表面布置,其确保有部分热量被外围的冷却空气带走、形成辅助的空冷;
[0019]所述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为相同的鳍片;
[0020]所述隔板通过圆周焊接固接于所述冷却腔的高度方向对应位置内壁,确保两个腔体的独立布置;
[0021]所述第一鳍片加上第二鳍片所占用的高度为冷却腔的总高度减去隔板的厚度,其使得隔板在高度方向定位时压附住第二鳍片即可完成高度方向定位;
[0022]所述壳体盖板的高度外环周的内壁设置有隔板定位的内凹止口,所述隔板通过内凹止口快速进行高度方向定位;
[0023]所述壳体盖板的朝向均温板的环周设置有侧凸止挡边,所述侧凸止挡边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均温板的上表面对应位置;
[0024]所述均温板的对应于壳体盖板的外周部分设置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用于将整个液冷板固定安装。
[0025]采用本专利技术后,壳体盖板内部冷却腔由隔板分成上冷却腔、下冷却腔,两层分别配置鳍片和流道;热量由热源传递到均温板,经第二鳍片传递到隔板再由第一鳍片传递到壳体盖板上;冷却液从第一长水嘴流入下冷却腔,流经第二鳍片时将鳍片上的热量带走,接着流到另一边从第二长水嘴处流出;冷却液从第一短水嘴流入上冷却腔,经过第一鳍片时将由隔板上传递来的下层的热量带走,接着流到另一边从第二短水嘴处流出,整个结构通过鳍片的热传导及冷却液的流动进行散热;其采用均温板和液冷结构可以使发热元件热量传输更快速,且使冷却液交换更充分,热量传输更均匀;相比仅有单一流道的产品,此产品能够将流道中的热量进行两次散热,可以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爆炸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示意图(去除上端板部分);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仰视图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的A

A剖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
[0032]文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33]壳体盖板10、上端板11、第一组进出水孔12、第二组进出水孔13、内凹止口14、侧凸止挡边15、均温板20、四周连接孔21、边侧连接孔22隔板30、第三组进出水孔31、第一鳍片40、第二鳍片50、第一长水嘴60、第二长水嘴70、第一短水嘴80、第二短水嘴90、冷却腔100、上冷却腔101、下冷却腔102。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一种液冷板结构,见图1

图6,其包括壳体盖板10、均温板20、隔板30、第一鳍片40、
第二鳍片50、一对长水嘴、以及一对短水嘴;
[0035]一对长水嘴包括第一长水嘴60、第二长水嘴70;一对短水嘴包括第一短水嘴80、第二短水嘴90;均温板20的上表面中部区域盖装有壳体盖板10,壳体盖板10的上端板11上凸、和均温板20组合形成冷却腔100,壳体盖板10的上端板11设置有两组进出水孔,具体为第一组进出水孔12和第二组进出水孔13,其中第一组进出水孔12对应于一对短水嘴设置,另一第二组进出水孔13对应于一对长水嘴设置;
[0036]冷却腔100的高度方向上固设有隔板30,隔板30将冷却腔100分隔形成上冷却腔101、下冷却腔102,上冷却腔101、下冷却腔102互相隔离设置;具体实施时,隔板30为仿形于冷却腔100横截面形状设置的金属板材,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优选材质为铜、铝和不锈钢。
[0037]上冷却腔101内设置有第一鳍片40,下冷却腔102内设置有第二鳍片50;第一短水嘴80、第二短水嘴90分别连接第一组进出水孔12、并和上冷却腔101组合形成完整通路;隔板30对应于第二组进出水孔13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组进出水孔31,第一长水嘴60、第二长水嘴70的内端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二组进出水孔13、第三组进出水孔31的对应孔、并和下冷却腔102组合形成完整通路。
[0038]具体实施时,第二鳍片50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均温板20布置,第二鳍片50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隔板30的下表面布置,第一鳍片40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隔板30的上表面布置,第一鳍片40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壳体盖板10的上端板11的下表面布置,其确保有部分热量被外围的冷却空气带走、形成辅助的空冷。
[0039]第一鳍片40、第二鳍片50为相同的鳍片,隔板30通过圆周焊接固接于冷却腔100的高度方向对应位置内壁,确保两个腔体的独立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盖板;均温板;隔板;第一鳍片;第二鳍片;一对长水嘴,其包括第一长水嘴、第二长水嘴;以及一对短水嘴,其包括第一短水嘴、第二短水嘴;所述均温板的上表面中部区域盖装有壳体盖板,所述壳体盖板的上端板上凸、和均温板组合形成冷却腔,所述壳体盖板的上端板设置有两组进出水孔,其中第一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短水嘴设置,另一第二组进出水孔对应于一对长水嘴设置;所述冷却腔的高度方向上固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冷却腔分隔形成上冷却腔、下冷却腔,所述上冷却腔、下冷却腔互相隔离设置;所述上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一鳍片,所述下冷却腔内设置有第二鳍片;所述第一短水嘴、第二短水嘴分别连接第一组进出水孔、并和上冷却腔组合形成完整通路;所述隔板对应于第二组进出水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组进出水孔,所述第一长水嘴、第二长水嘴的内端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二组进出水孔、第三组进出水孔的对应孔、并和下冷却腔组合形成完整通路;所述第二鳍片的下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均温板布置,所述第二鳍片的上表面的部分区域紧贴隔板的下表面布置,所述第一鳍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晓峰洪广
申请(专利权)人:联德电子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